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化工业装备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基础,德国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战略、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以及日韩等国制造业转型都不是简单的传统制造业回归,而是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美国:“再工业化”风潮
目前欧、美、日等西方工业已进入智能化时代。而工业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之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将本国制造业中的低端部分安置在发展中国家,俗称代工业务。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变批量的生产目标,以及各地区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诉求的不断增强,制造业开始需要考虑除了传统的成本、效率、质量之外的资源效率、安全、可持续这三种发展要素。
苹果、通用电器、克莱斯勒、惠普、耐克等著名品牌也相继加入回流潮,纷纷把生产线转移回美国,而这都源于美国制造业的新战略——“再工业化”。
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不同,美国的“再工业化”将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而带有定制特征的智能设备被普遍应用将成为一大趋势。在“再工业化”过程中,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交织在一起。制度创新由政府推动,技术创新方面由新兴产业推动。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端的制造业设备成为创新的首要任务。
欧美国家在发展先进制造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它们的核心目标都是巩固和确保各自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它们都强调ICT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都强调标准的作用,强调人的作用,甚至在构建产业联盟等做法上也是类似的。
紧随德国的步伐,美国也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由五个全球领先的公司创立,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公司这样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公司,还有IT、互联网公司如IBM、Cisco、Intel和AT&T,其宗旨就是要领导和协调美国整个工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努力。他们的目标首先也是定义架构,定义标准,然后开发一些最佳方案,同时要做一些案例的研究。
工业互联网只是美国先进制造发展的一个案例或缩影,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振兴美国制造业的法案。2012年3月,奥巴马提出投资10亿美元,创建15个“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计划(NNMI),以重振美国制造业竞争力。2013年1月,美国总统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先进制造业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2012年8月以来,美国已经成立了4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中心涉及的相关技术和产业有望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欧盟:制造业研发
“工业4.0”是德国人创出的概念,如今这一概念不仅影响着老牌制造业强国。
在新工业“革命”的热潮下,德国的许多伙伴和竞争对手已经意识到物联网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制造业当中,并且正在通过多种制度和金融的手段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欧盟通过研究第七框架计划(2007~2013),大力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研究第七框架计划向信息通讯领域拨款90亿欧元,是该计划中最大的单项资金。框架计划中包括多个推广物联网在制造业应用的跨行业项目。
另外,框架计划还拨款12亿欧元支持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合作项目“未来工厂”(Factories of the Future),未来工厂每年将对外征集智能制造业的项目。人们想象,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中,机器社区将自行组织,供应链将自动相互协调,未加工的产品将向机器发送完成其加工所需数据,然后由后者将其变成商品。
英国:制造业回流
英国是孕育“工业革命”的摇篮,曾牢牢占据“世界工厂”的地位。然而,如今其制造业正面临转型以扭转颓势的客观局面。
为了促进制造业回流,英国政府出台了新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加大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英国政府促使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工厂、生产线和业务搬回本国。其首相卡梅伦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每十个英国中小企业就有一个将其部分产能迁回英国,涉及的产业有火车、汽车业等。
英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吸引制造业回流。2013年英国公司税从24%降至23%,远低于其他国家30%左右的平均水平;在雇主应缴社会保障费用方面,英国也较其他国家具有优势,税率不及法国、意大利等的一半。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和创意设计产业,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补充和促进。制造业从业人员除了传统的车间生产和机械操作外,更多的是从事研发、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等配套工作。
日本:工业智能化
此外,作为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日本近些年来潜心研究人工智能产业,解决劳动力断层并支持未来的工业智能化,而其首先应用的领域就是工业化生产线。
日本希望借助在该产业的高投入以解决劳动力断层问题,降低高昂的劳动成本并支持未来的工业智能化。同时,政府对相关机器人制造企业实施了优惠税制、优惠贷款、减税等多项扶持政策。
从工业智能装备海外发展来看,欧美及日本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日本和欧洲都拥有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初期具有明确的专业分工,集群化效应构成了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而欧洲公司则更倾向于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单一公司即可完成一揽子交钥匙工程。与欧洲及日本不同,美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主要集中于系统集成领域,机器人本体主要从日本及欧洲进口。
近年来,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虽然意在升级国内的工业体系、保持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智能化生成的信息流向实际制造流程,与新的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变革相匹配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全新的生产环境由此诞生,外部市场变化和科技变革正在重塑制造业企业的竞争格局,全球的制造商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转型。
美国:“再工业化”风潮
目前欧、美、日等西方工业已进入智能化时代。而工业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之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将本国制造业中的低端部分安置在发展中国家,俗称代工业务。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变批量的生产目标,以及各地区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诉求的不断增强,制造业开始需要考虑除了传统的成本、效率、质量之外的资源效率、安全、可持续这三种发展要素。
苹果、通用电器、克莱斯勒、惠普、耐克等著名品牌也相继加入回流潮,纷纷把生产线转移回美国,而这都源于美国制造业的新战略——“再工业化”。
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不同,美国的“再工业化”将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而带有定制特征的智能设备被普遍应用将成为一大趋势。在“再工业化”过程中,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交织在一起。制度创新由政府推动,技术创新方面由新兴产业推动。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端的制造业设备成为创新的首要任务。
欧美国家在发展先进制造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它们的核心目标都是巩固和确保各自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它们都强调ICT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都强调标准的作用,强调人的作用,甚至在构建产业联盟等做法上也是类似的。
紧随德国的步伐,美国也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由五个全球领先的公司创立,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公司这样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公司,还有IT、互联网公司如IBM、Cisco、Intel和AT&T,其宗旨就是要领导和协调美国整个工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努力。他们的目标首先也是定义架构,定义标准,然后开发一些最佳方案,同时要做一些案例的研究。
工业互联网只是美国先进制造发展的一个案例或缩影,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振兴美国制造业的法案。2012年3月,奥巴马提出投资10亿美元,创建15个“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计划(NNMI),以重振美国制造业竞争力。2013年1月,美国总统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先进制造业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2012年8月以来,美国已经成立了4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中心涉及的相关技术和产业有望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欧盟:制造业研发
“工业4.0”是德国人创出的概念,如今这一概念不仅影响着老牌制造业强国。
在新工业“革命”的热潮下,德国的许多伙伴和竞争对手已经意识到物联网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制造业当中,并且正在通过多种制度和金融的手段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欧盟通过研究第七框架计划(2007~2013),大力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研究第七框架计划向信息通讯领域拨款90亿欧元,是该计划中最大的单项资金。框架计划中包括多个推广物联网在制造业应用的跨行业项目。
另外,框架计划还拨款12亿欧元支持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合作项目“未来工厂”(Factories of the Future),未来工厂每年将对外征集智能制造业的项目。人们想象,在未来的智能工厂中,机器社区将自行组织,供应链将自动相互协调,未加工的产品将向机器发送完成其加工所需数据,然后由后者将其变成商品。
英国:制造业回流
英国是孕育“工业革命”的摇篮,曾牢牢占据“世界工厂”的地位。然而,如今其制造业正面临转型以扭转颓势的客观局面。
为了促进制造业回流,英国政府出台了新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加大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英国政府促使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工厂、生产线和业务搬回本国。其首相卡梅伦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每十个英国中小企业就有一个将其部分产能迁回英国,涉及的产业有火车、汽车业等。
英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吸引制造业回流。2013年英国公司税从24%降至23%,远低于其他国家30%左右的平均水平;在雇主应缴社会保障费用方面,英国也较其他国家具有优势,税率不及法国、意大利等的一半。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和创意设计产业,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补充和促进。制造业从业人员除了传统的车间生产和机械操作外,更多的是从事研发、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等配套工作。
日本:工业智能化
此外,作为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日本近些年来潜心研究人工智能产业,解决劳动力断层并支持未来的工业智能化,而其首先应用的领域就是工业化生产线。
日本希望借助在该产业的高投入以解决劳动力断层问题,降低高昂的劳动成本并支持未来的工业智能化。同时,政府对相关机器人制造企业实施了优惠税制、优惠贷款、减税等多项扶持政策。
从工业智能装备海外发展来看,欧美及日本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日本和欧洲都拥有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初期具有明确的专业分工,集群化效应构成了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而欧洲公司则更倾向于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单一公司即可完成一揽子交钥匙工程。与欧洲及日本不同,美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主要集中于系统集成领域,机器人本体主要从日本及欧洲进口。
近年来,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虽然意在升级国内的工业体系、保持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智能化生成的信息流向实际制造流程,与新的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变革相匹配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全新的生产环境由此诞生,外部市场变化和科技变革正在重塑制造业企业的竞争格局,全球的制造商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