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时代到来,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必将成为构成综合国力的基础。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应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高等教育对象的“创新”,只能培养他们从小具有创新意识,学会自觉的观察、无拘束的想象、开拓性的猜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心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创设认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约数和倍数”时,下课的铃声快要响了,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而是面对40名学生做一个“动脑筋教室”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可以先走。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
你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游戏开始了,教师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到讲台前,学生说:“4是2的倍数,2是6的约数,8能被2整除……”
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说出一句话,高兴地走出了教室。接着教师慢慢地拿出卡片0.5,有3名学生,立即站了起来,走了一半又回到原位。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了呢?”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理由。
教师接着又分别出示卡片3和5,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室,还剩部分学生,最后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你们怎么不走呢?”学生回答说:“我们的学号不是老师拿出卡片上数的倍数。”“那么老师出示哪个数,大家就可以走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后,异田同声地说:“1”。
教师出示卡片1,10个学生在铃声中欢乐地离开了教室。此游戏一举多得,灵活巧妙,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已不仅仅停留在快乐的学习状态,而是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
学生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却步,而是个个跃跃欲试。期间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使学生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二、把创造和想象的乐趣还给学生
创造和想象几乎是人类的本能,可是,现在的孩子们进入学校学习以后,他们的那种天真和本能的创新与想象在枯燥的教学结论和呆板的教学规则束缚下,以及机械重复训练的限制下,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不再高翔。
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把创造和想象的乐趣还给他们。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先板书:14400÷1600和144÷1.6,让学生观察,想象今天要学习什么,学生很快猜想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然后让他们对这个小数除法的式子进行探讨,开展猜测、议论,学生们的情绪热烈,各抒己见。
有的说这个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只有一位小数,根据14400÷1600和简便计算方法,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可以当作144÷16,所以商是9;有的说我用竖式计算商是0.9,各执一词,相互争论。
教师让他们各自讲出理由,要以理服人。认为商是9的人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说的有根有据;而认为商是0.9,除法里商的小数点应和被除数对齐,所以得0.9,似乎也找到了理由,可是立即被否定了,因为无法解释除数里小数点如何处理,这部分人自觉理亏,接受对方观点。就这样他们共同寻求出除数是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也就是运用“商不变性质”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接着又板书14.4÷0.12让学生再次讨论,转化时看被除数还是看除数,也就是按谁的小数位数来扩大成整数。
学生们经过动手试验,他们发现按除数的小数位数来扩大倍数最佳。通过探讨、猜测、议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和想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求异中学习创新方法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在教完“测量”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出学校蓝球场的面积,大多数学生是量出蓝球场的长和宽之后求出实际面际。
有一组只量出半个蓝球场的长和宽,然后算出面积乘2。另一组只量出长的一半,宽的一半,算出面积后乘4。显然后两种解法较前一种解法既新颖又简捷,富有创意。如果每节课都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人才是可以稳步培养出来的。
四、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
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安全、自由和发展的心理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学时,教师要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带进课堂,善于创设新奇的富有情趣的情景引入教学问题,使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已的情趣、认识和思想,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过程。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出示12/24=()/()说“分子填5,分母应填几?”,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对照分数的基本性质,眨了眨眼,心想:12不是5的倍数,分母怎么好填呢?是不是老师出错了题。
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分母填10”教师不说对错,而是说:“为什么?”这位学生响亮地说:“因为12/24=1/2=1/2=5/10,所以分母填10”,学生们恍然大悟,露出了惊奇而又敬佩的神态。
教师在和谐的气氛中精巧地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活用知识“跳一跳,摘果子”,这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在潜移默化中,又增强了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主陈地,教师必须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切实地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河南省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心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创设认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约数和倍数”时,下课的铃声快要响了,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而是面对40名学生做一个“动脑筋教室”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可以先走。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
你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游戏开始了,教师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到讲台前,学生说:“4是2的倍数,2是6的约数,8能被2整除……”
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说出一句话,高兴地走出了教室。接着教师慢慢地拿出卡片0.5,有3名学生,立即站了起来,走了一半又回到原位。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了呢?”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理由。
教师接着又分别出示卡片3和5,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室,还剩部分学生,最后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你们怎么不走呢?”学生回答说:“我们的学号不是老师拿出卡片上数的倍数。”“那么老师出示哪个数,大家就可以走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后,异田同声地说:“1”。
教师出示卡片1,10个学生在铃声中欢乐地离开了教室。此游戏一举多得,灵活巧妙,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已不仅仅停留在快乐的学习状态,而是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
学生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却步,而是个个跃跃欲试。期间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使学生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二、把创造和想象的乐趣还给学生
创造和想象几乎是人类的本能,可是,现在的孩子们进入学校学习以后,他们的那种天真和本能的创新与想象在枯燥的教学结论和呆板的教学规则束缚下,以及机械重复训练的限制下,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不再高翔。
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把创造和想象的乐趣还给他们。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先板书:14400÷1600和144÷1.6,让学生观察,想象今天要学习什么,学生很快猜想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然后让他们对这个小数除法的式子进行探讨,开展猜测、议论,学生们的情绪热烈,各抒己见。
有的说这个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只有一位小数,根据14400÷1600和简便计算方法,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可以当作144÷16,所以商是9;有的说我用竖式计算商是0.9,各执一词,相互争论。
教师让他们各自讲出理由,要以理服人。认为商是9的人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说的有根有据;而认为商是0.9,除法里商的小数点应和被除数对齐,所以得0.9,似乎也找到了理由,可是立即被否定了,因为无法解释除数里小数点如何处理,这部分人自觉理亏,接受对方观点。就这样他们共同寻求出除数是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也就是运用“商不变性质”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接着又板书14.4÷0.12让学生再次讨论,转化时看被除数还是看除数,也就是按谁的小数位数来扩大成整数。
学生们经过动手试验,他们发现按除数的小数位数来扩大倍数最佳。通过探讨、猜测、议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和想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求异中学习创新方法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在教完“测量”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出学校蓝球场的面积,大多数学生是量出蓝球场的长和宽之后求出实际面际。
有一组只量出半个蓝球场的长和宽,然后算出面积乘2。另一组只量出长的一半,宽的一半,算出面积后乘4。显然后两种解法较前一种解法既新颖又简捷,富有创意。如果每节课都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人才是可以稳步培养出来的。
四、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
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安全、自由和发展的心理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学时,教师要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带进课堂,善于创设新奇的富有情趣的情景引入教学问题,使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已的情趣、认识和思想,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过程。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出示12/24=()/()说“分子填5,分母应填几?”,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对照分数的基本性质,眨了眨眼,心想:12不是5的倍数,分母怎么好填呢?是不是老师出错了题。
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分母填10”教师不说对错,而是说:“为什么?”这位学生响亮地说:“因为12/24=1/2=1/2=5/10,所以分母填10”,学生们恍然大悟,露出了惊奇而又敬佩的神态。
教师在和谐的气氛中精巧地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活用知识“跳一跳,摘果子”,这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在潜移默化中,又增强了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主陈地,教师必须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切实地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河南省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