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王逸注《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言伏戏氏作瑟,造《驾辩》之曲;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皆要妙之音,可乐听也。或曰:《伏戏》、《驾辩》,皆要妙歌曲也。劳,绞也。以楚声绞商音为之清激也。"关于"劳商"的解释,汉代已经难以确定。王逸提出两说,供读者选择。后来注家多取曲名一说,几成定论。近代有的学者,甚至以肯定"劳商"是曲名为前提,推定"离骚"亦楚人固有乐曲。信从者颇不乏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逸注《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言伏戏氏作瑟,造《驾辩》之曲;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皆要妙之音,可乐听也。或曰:《伏戏》、《驾辩》,皆要妙歌曲也。劳,绞也。以楚声绞商音为之清激也。"关于"劳商"的解释,汉代已经难以确定。王逸提出两说,供读者选择。后来注家多取曲名一说,几成定论。近代有的学者,甚至以肯定"劳商"是曲名为前提,推定"离骚"亦楚人固有乐曲。信从者颇不乏人。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西学的输入和民族危机的深化,从宋明以来就已经形成的以理学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会同的格局正在呈现出缓慢解体的趋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一道,都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困惑、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转折中,具有文化传统优势的士大夫阶层当然是处在首当其冲的他置。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反映在诗坛上,
对于近三百年的清代文学来说,辛亥革命前十多年的文学,仅是这个漫长历史中的一个小小的段落。然而,就在短短的十多年中,中国文学却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一重大的变革,似还没有引起近代文学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一晚清文学的重大转变,最惹人注目的当是它在价值取向上由仅仅面向传统开始转向了世界。
杜牧是晚唐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文才武略的逸才。可是终其一生,却未获大用以驰骋其怀抱,这究竟是什么缘故?愚见以为这是杜牧生不逢时,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受其牵连所致。一、牛党乎?李党乎?杜牧于文宗大和七、八年间在牛僧孺淮南幕府任职,开成四、五年间第一次赴京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宋懋澄,字幼清,号稚源,明万历间华亭(今松江县)人。著有《九(?)集》及《别集》。在明嘉靖以来众多的小说家中,宋懋澄的文言小说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许多篇小说,如《负情侬传》、《珠衫》、《刘东山》等皆为其后的通俗小说所取材,且成为了不朽的名篇,其影响不可谓不大,其在明清小说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有关作者的生卒年,直至目前,或不知或知之不确。甚至连《中国人名大辞典》这样的大型辞书,根本就没有著录其人,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据笔者所知,《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宋懋澄条为"生卒年不详";
黄世仲是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小说家。他的作品中,一部《洪秀全演义》,就带给他以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家的代表人物这样一个地位。本文就有关他的作品的几个问题略事辨析。
中国民间信仰的社会学本质,即是中国信仰在民间的实践方式。它以中国底层社会大众对于神圣及其神圣祭拜对象的理解,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一套神人互动的信仰仪式及制度体系,形成了中国民间信仰的核心机制。其中,仪式专家或仪式承包者既是民间信仰仪式的操持者,也是民间信仰观念与仪式精神的维系者、传播者和信仰方式变革的推动者,是当代中国社会民间信仰复苏的最直接发起者和关键性力量。为此,对仪式专家或仪式承包者的研究,就能整体把握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而呈现中国民间信仰的内在统一性与实践方式的多样性,大体呈现了当代
为了交流出版信息,帮助学界同仁了解学人的最新学术成果,以促使学术交流,我刊准备接受读者的建议,开辟“新书架”一栏,将近期出版的有关著作,集中简介。希望古典文学研究者和出版界支持我们,共同办好这个栏目。
戏曲改良论是在维新运动中出现的,高潮则形成于辛亥革命的前夕。它的出现决非偶然,而是世界戏剧艺术思潮和我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十九世纪末,西方戏剧由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转变到写实主义。它的重要特征是真实地表现人生和强调剧本的思想内容。
杂剧《四婵娟》是著名戏曲家洪升除《长生殿》外仪存的剧作。三十年代初,当郑振铎先生在以为它"终不可得"(《清人杂剧二集题记》)而抱憾时,竟意外地觅得孤本,喜不自胜,特意收入《清人杂剧二集》影印出版,其珍贵可想而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为《长生殿》主题激烈争论时,却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四婵娟》,从中探寻作者的思想脉络,这其实是不应有的忽视。
探索李渔生平,很重要的一点是确定李渔何时移家金陵,因为以移家金陵为界,前后若干年是李渔小说和戏曲创作最旺盛的时期。确定了李渔移家金陵的具体时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他的小说和戏曲。三十年代,孙楷第先生在他的《李笠翁与〈十二楼〉》一文中推测李渔于顺治十三年丙申以后,顺治十五年戊戌以前移家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