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一历史,新课程,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10-04
编者的话:任何一种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完善成熟的过程。改革的效果如何?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往往不是改革措施的制定者,而是具体实践者。本文的作者所在学校是重点高中。他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话,探讨了新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意见。文章论述有据,较有说服力。应该指出的是新课改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问题在所难免,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套调整和专家学者以及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发现问题时,少一些情绪化的抱怨,多一些客观理性的分析,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为此,我们在文中加了一些编者感言,希望与读者一起交流、讨论。
浙江省实行新课程已经两年了。一线教师仍有许多困惑和迷惘,学生学习历史依然感到非常艰难和痛苦。
浙江省使用的是人民版教科书,学生的学习状况到底怎样呢?教师应该如何反思和调整呢?为此,在临近期末的时候,我在高一年级18个班中抽样调查了6个班共300名学生。问卷调查要求:1、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完成;2、选择题原则上要求只选一项;3、除第一题外,其他题还可以自由表达。调查时尽量注意不同任课教师、不同班级的平衡状况,以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以下是调查内容和统计结果。
1、在高一开设的语、数、外、理、化、政、史、地门文化课中,只凭你的兴趣,历史应排第( )位?一年的学习后,你实际把它排第( )位?
统计结果表明,开学初,有109人因为兴趣将历史排在前三位,所占比例为36.7%,其中将历史排第一位的学生有28人,所占比例为9%,把历史排后三名的占30%,排在中间的占33.3%。这应该是一个正态的分布状况,足以让教师感到欣慰。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学生给历史学科的定位排在前三名的只有40人,仅占总数的13.3%,排在第一位的仅有3%,排在中间的为34.7%,排在后三名的激增到52%。反差如此强烈,令人震惊。有的学生在评价中写到:“学历史真讨厌!”,“历史枯燥无味,真想早点分班甩了历史!”,“历史超无聊,超难懂!”……(编者语:这个调查设计得很好,很能说明问题。历史让学生越学越讨厌,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恐怕是课程内容的问题,而枯燥、难懂本是新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如果课程内容有问题,就会出现上述调查结果。)
2、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学习十分重要,你以前的历史知识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A、影视剧:25%
B、历史知识读物:30.7%
C、初中历史课堂:36.7%
D、别人谈论:3%
E、其他:4.6%
此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求学生只选择一项主要是为了摸清学生原有历史知识的来源和状况。结果表明选择A的学生占到四分之一。影视剧有历史的影子,但并不等同于历史,其中人为创作甚至戏说的成分都很多。选择B的学生比例也很大,学生们阅读的普及性历史读物比较杂乱,且个体差异性很大,说明学生的历史知识还比较零碎,不成系统。选择c的学生比例略大一点,而我省初中的历史教材是人教版的《社会与历史》,政治、地理、历史三科合编,其中的历史知识是中外混编,内容十分简略,加之中考压力大、初中历史不受重视等原因,学生的历史知识十分薄弱。建构主义理论表明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先前已有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意义非常重大。学生的“背景”知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新课程的开展。(编者语:课程系统必须配套,《社会与历史课程》不能说不好,但与高中课程不配套,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很好地衔接。这是相关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3、历史学科博大精深,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积极思考等基本习惯对学习历史非常重要,你有这些基本习惯吗?
A、有:12%
B、没有:27.6%
C、偶尔为之:55.7%
D、懒得理它:4.7%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的基本习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继续延续初中“应试”的学习习惯,被动地依赖老师,等老师布置学习任务,靠老师讲解知识点,给现成答案,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诵。高中人民版新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思考题很多,教师上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学生这种被动落后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差甚远,老师必须花大气力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编者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完全归咎于学生吗?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呢?如果教科书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4、你觉得初中所学历史知识对高中学习帮助大吗(或者说二者联系紧密吗)?
A、帮助很大:35.4%
B、没有作用:8%
C、一般:50.6%
D、不知道:6%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初中所学知识对高中学习的帮助并不是很大,还有一定比例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如果加上选择C的同学,就更清楚地说明初高中历史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初中没有为高中的学习作好必要的铺垫,二者断层、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面对新课程,高一学生有许多不适应,每个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5、我省初中历史课本是《社会与历史》,采用中外历史分编的通史体例,高中历史采用的则是中外历史混编,模块加专题史的体例。二者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A、初中;35%
B、高中:21%
C、都喜欢:16.3%
D、都不喜欢:10%
E、没感觉:17.7%
这个问题的答案分化比较严重,说明编写一套学生比较喜欢的教材确实有不小的难度。部分学生喜欢初中教科书,可能因为比较通俗,设计也活泼,但也有学生不喜欢。喜欢高中教科书的学生更少,主要原因是专题体例破坏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没有历史线索,学生难以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很难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希望有关方面能够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编写出师生喜闻乐见的实用教材。
6、你最欣赏高中历史教材的哪一个特色?
A、新史学观点(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的叙说历史方式:26.3%
B、历史内容丰富完整、知识链接资料详实、资料卡片材料鲜活、史学争鸣观点新颖、教材版面图文并茂的内容安排:47.7%
C、学习思考、自我测评、问题研讨、材料阅读思考、收获与存疑等灵活多样的问题设计:6.3%
D、模块加专题的宏大编写体例:5.7% E、其他:14%
26.3%的学生欣赏以新的史学观解读历史,这说明新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认为收获最大的还是教师,我们更新了史学观念,重新梳理了知识体系等。有不少学生欣赏新教材,肯定“前有导语、课前提示,后有专题学习与小结”等优点。但调查显示,欣赏模块加专题编写体例的学生很少,只占5.7%。还有部分比较偏激的学生直接表示对新教材,“不喜欢”“胡编乱造”“一点也不欣赏”等。(编者语:答案A的设计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学生真得理解“新史学观点”吗?标榜某种观点的教科书,学生就喜欢吗?)
7、你认为高中教材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太过专业化的理性分析,感觉枯燥乏味:19.3%
B、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堆积,使人眼花缭乱:35%
C、复杂的史学理论,令人望而生畏:6.7%
D、宏大的模块、大跨度的专题,不知所云:33.3%
E、其他:5.7%
选择A的学生占到19.3%,人民版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确实有很大改进,但太强的专业性、学术性使教材的可读性大打折扣。比如必修一专题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就从五四运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相当于以前人教版教材一本教材的内容,现在压缩成一节课,真是名副其实的“压缩饼干”,学生有许多基本历史知识盲点需要填补,这样干瘪、刻板、教条的叙说方式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专题六“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虽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要了解许多政治学、法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这对师生而言都是严重的“繁、难、偏、重”问题;必修二专题六第三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有如此众多的美国总统及经济政策,有不同国家复杂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深奥的经济学理论,一节课的内容如此庞杂,借用一位历史教师的话,“这是在挑战师生的生命极限”。
选择B的达到35%,此问题与上题选择B的问题看似矛盾,实则一致。学生们欣赏的是教材编写形式的新颖、活泼,反感的是具体知识的无限堆积,三本必修教材都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比如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涉及许多古今中外的重要政治思想内容,像“宋明理学”等,一些具有名牌大学硕士学位的文科教师都觉得艰深难懂,何况学生?还有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科技等大量知识,固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但历史是万能的吗?一切问题都能靠历史学科解决吗?(编者语:笔者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我觉得史学理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学生初中未学,高一政治课又不讲,许多常识问题,学生也觉得难以理解。至于其他新的史学观点学生更是“闻所未闻”,这都需要教师花很大气力予以解释。(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非要用一些所谓的基本观点对历史加以解释呢?老师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的吗?)
选择D项的学生却达到33.3%,这再次说明学生不适应专题学习。调查中有学生这样描述:专题“不深入,只点到为止”、“内容太杂,走马观花,不能起到读史而受启发的作用”。“编教材的人是以他懂历史的角色讲述历史,而缺乏以不懂或对历史模糊角色的我去看历史,让我觉得历史内容繁而杂,很难学。如果只是应试,可以讲些技巧,但我真的希望学历史不是为了应试”等。
8、你在这一年的学习中,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基本理论知识的欠缺,觉得历史太难理解:15.3%
B、历史基础知识太薄弱,许多问题不知道,学习吃力:28%
C、专题内容跳跃太大、专题间切换太快。思维跟不上:39.4%
D、初高中历史层次差别太大,难以适应:7.3%
E、其他:10%
(编者语:作者在此处原有700多字的分析,指出新课程的专题重复,割裂了历史。本刊上期黄小波的文章表达了相同的意见,故省略。)
9、新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一年的学习,你最喜欢老师采用哪种教学方式?
A、直接划出重难点,熟悉考试要点:21.4%
B、老师包揽一切,满堂灌:8.3%
C、新的教学理念,师生平等对话、交流:59%
D、无所谓:8.3%
E、其他:3%
看来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能够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学生对历史的“厌恶”“反感”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教师能够接受“只能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对教材要进行有机整理”等新课程观,但实际上能够如此操作的只是少数。有些教师囿于惯性思维和教学习惯,不愿意进行新的教学尝试。但是应该看到实际问题,如浙江省安排高一进行历史会考,一年之内需要学完三本必修教材,内容太多,教学进度的压力太大,大量的作业学生也受不了。主管部门对教学的冲击也非常大。以绍兴地区为例,一年要进行四次期中、期末考试,三次模块考试,一次省证书会考,一次新学年初的“回头考”,共九次大型考试,个别学校还要进行月考和专题测试,本来就紧张的教学课时又被大大压缩,教学秩序常被打乱。从教学评价看,目前仍然是分数至上,把考试作为唯一手段,而且试题陈旧,死扣教材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哪有时间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很痛苦。高一是学生高中生活非常艰难的一年,其他因素姑且不论,高一要完成四本教学教材、三本英语教材,学习压力很大,影响历史课程在所难免。因此,一些学生也抵制教师的“创新”活动,认为上课组织讨论是“题外话太多”“浪费时间”,希望教学“直奔主题”。所以,调查中有21.4%的学生选择接受式的学习。(编者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说明改革十分艰巨。人们普遍对基础教育的现状不满,但又不得不这样做,好像陷入了一种怪圈难以自拔。)
10、高中一年的学习后,你最想用哪一句话表达你对新教材的感受?说出你的心里话(评价):
根据我的判断和理解,我把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分成三种类型进行统计,结果见上表。非常欣赏新教材的学生说,“看历史课本好像在看电影大片,剧情、内容写得不错”;“历史,经历历史,受益匪浅,为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增添了背景,回味无穷”;“在历史的海岸边,我只捡到一粒沙,却还是快乐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开阔视野,道理深刻,受益匪浅”;“历史学科比较有趣,不是像其他学科那样枯燥乏味,历史给我繁重的学习带来快乐,我喜欢历史,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等。
对新教材既喜欢又觉得不太满意的言论,我归类为中性评价,他们说,“我喜欢历史,但只 喜欢有‘史’的历史”;“学习历史,需要用智慧的眼光,历史教材更要将心比心的融入”;“由于缺乏一些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感觉有些吃力,但总体感觉历史还是很有趣的”;“历史的长河很宽,丰富多彩,但有时我还是会晕眩于太多知识的灌输”;“其实对历史也挺有兴趣的,可大量的知识,大量的背诵不得不让我望而生畏!”
对历史教材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言辞激烈,评价充满情绪化,如“繁!烦!记不熟,背不下,写不全,考不出”;“时间顺序太混杂了,杂、混、乱、乱、乱!!!”;“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过于生硬,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激情”。
也有不少学生比较理性地评价历史教材。比如“历史书编得太差,忽而这个朝代,忽而那个朝代;一会儿公元前几世纪,一会儿又21世纪,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太乱,太次。我总觉得,历史书应该适当地按照历史发展时间或朝代,或古今,或中外,分门别类地编写。这样对学生,老师都有益,不知编书的那些人怎么想的?”;“知识实在太多,我有点力不从心,而且课本中常有闻所未闻的专有名词,什么机会主义呀,什么左啊右的”;“历史学科太过专业化的理性分析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宏大的模块,大跨度的专题,不知所云,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许多问题不知道,且专题内容跳跃性太大,专题间切换太快,而且必修二、必修三内容凌乱,不清晰”。(编者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阅读教科书,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有如此大比例的学生不能接受,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我在教学中经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希望学习什么历史。我不太成熟的想法是,第一,为什么一定要把三本必修教材都堆在高一学习呢?难道不能分开,在高二再开设一年或一学期历史呢?第二,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打乱专题编排?比如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后接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专题,然后再学习世界古代的相关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又可以中外关联,清晰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第三,能否把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呢?例如,将必修三的文化史内容分解,把与政治联系紧密的思想史内容安排在相关的政治专题后,把科技史安排在经济专题中等。(编者语:笔者的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要看政府制定相关文件时的操作程序。美国的办法是:政府和社会基金出经费,成立研制中心提出方案,再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后作为国家文件公布。这样出台的课程标准失误较少。)
新课程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历史课程设计的更加合理,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教学评价更加灵活,教育环境更加优良,教学工作更加有效,我们的学生学习历史时,一定会笑起来,动起来,快乐地学习,从而不会抱怨,“高一历史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实习编辑:李秀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10-04
编者的话:任何一种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完善成熟的过程。改革的效果如何?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往往不是改革措施的制定者,而是具体实践者。本文的作者所在学校是重点高中。他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话,探讨了新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意见。文章论述有据,较有说服力。应该指出的是新课改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问题在所难免,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套调整和专家学者以及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发现问题时,少一些情绪化的抱怨,多一些客观理性的分析,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为此,我们在文中加了一些编者感言,希望与读者一起交流、讨论。
浙江省实行新课程已经两年了。一线教师仍有许多困惑和迷惘,学生学习历史依然感到非常艰难和痛苦。
浙江省使用的是人民版教科书,学生的学习状况到底怎样呢?教师应该如何反思和调整呢?为此,在临近期末的时候,我在高一年级18个班中抽样调查了6个班共300名学生。问卷调查要求:1、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完成;2、选择题原则上要求只选一项;3、除第一题外,其他题还可以自由表达。调查时尽量注意不同任课教师、不同班级的平衡状况,以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以下是调查内容和统计结果。
1、在高一开设的语、数、外、理、化、政、史、地门文化课中,只凭你的兴趣,历史应排第( )位?一年的学习后,你实际把它排第( )位?
统计结果表明,开学初,有109人因为兴趣将历史排在前三位,所占比例为36.7%,其中将历史排第一位的学生有28人,所占比例为9%,把历史排后三名的占30%,排在中间的占33.3%。这应该是一个正态的分布状况,足以让教师感到欣慰。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学生给历史学科的定位排在前三名的只有40人,仅占总数的13.3%,排在第一位的仅有3%,排在中间的为34.7%,排在后三名的激增到52%。反差如此强烈,令人震惊。有的学生在评价中写到:“学历史真讨厌!”,“历史枯燥无味,真想早点分班甩了历史!”,“历史超无聊,超难懂!”……(编者语:这个调查设计得很好,很能说明问题。历史让学生越学越讨厌,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恐怕是课程内容的问题,而枯燥、难懂本是新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如果课程内容有问题,就会出现上述调查结果。)
2、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学习十分重要,你以前的历史知识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A、影视剧:25%
B、历史知识读物:30.7%
C、初中历史课堂:36.7%
D、别人谈论:3%
E、其他:4.6%
此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求学生只选择一项主要是为了摸清学生原有历史知识的来源和状况。结果表明选择A的学生占到四分之一。影视剧有历史的影子,但并不等同于历史,其中人为创作甚至戏说的成分都很多。选择B的学生比例也很大,学生们阅读的普及性历史读物比较杂乱,且个体差异性很大,说明学生的历史知识还比较零碎,不成系统。选择c的学生比例略大一点,而我省初中的历史教材是人教版的《社会与历史》,政治、地理、历史三科合编,其中的历史知识是中外混编,内容十分简略,加之中考压力大、初中历史不受重视等原因,学生的历史知识十分薄弱。建构主义理论表明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先前已有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意义非常重大。学生的“背景”知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新课程的开展。(编者语:课程系统必须配套,《社会与历史课程》不能说不好,但与高中课程不配套,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很好地衔接。这是相关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3、历史学科博大精深,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积极思考等基本习惯对学习历史非常重要,你有这些基本习惯吗?
A、有:12%
B、没有:27.6%
C、偶尔为之:55.7%
D、懒得理它:4.7%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的基本习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继续延续初中“应试”的学习习惯,被动地依赖老师,等老师布置学习任务,靠老师讲解知识点,给现成答案,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诵。高中人民版新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思考题很多,教师上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学生这种被动落后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差甚远,老师必须花大气力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编者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完全归咎于学生吗?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呢?如果教科书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4、你觉得初中所学历史知识对高中学习帮助大吗(或者说二者联系紧密吗)?
A、帮助很大:35.4%
B、没有作用:8%
C、一般:50.6%
D、不知道:6%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初中所学知识对高中学习的帮助并不是很大,还有一定比例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如果加上选择C的同学,就更清楚地说明初高中历史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初中没有为高中的学习作好必要的铺垫,二者断层、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面对新课程,高一学生有许多不适应,每个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5、我省初中历史课本是《社会与历史》,采用中外历史分编的通史体例,高中历史采用的则是中外历史混编,模块加专题史的体例。二者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A、初中;35%
B、高中:21%
C、都喜欢:16.3%
D、都不喜欢:10%
E、没感觉:17.7%
这个问题的答案分化比较严重,说明编写一套学生比较喜欢的教材确实有不小的难度。部分学生喜欢初中教科书,可能因为比较通俗,设计也活泼,但也有学生不喜欢。喜欢高中教科书的学生更少,主要原因是专题体例破坏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没有历史线索,学生难以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很难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希望有关方面能够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编写出师生喜闻乐见的实用教材。
6、你最欣赏高中历史教材的哪一个特色?
A、新史学观点(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的叙说历史方式:26.3%
B、历史内容丰富完整、知识链接资料详实、资料卡片材料鲜活、史学争鸣观点新颖、教材版面图文并茂的内容安排:47.7%
C、学习思考、自我测评、问题研讨、材料阅读思考、收获与存疑等灵活多样的问题设计:6.3%
D、模块加专题的宏大编写体例:5.7% E、其他:14%
26.3%的学生欣赏以新的史学观解读历史,这说明新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认为收获最大的还是教师,我们更新了史学观念,重新梳理了知识体系等。有不少学生欣赏新教材,肯定“前有导语、课前提示,后有专题学习与小结”等优点。但调查显示,欣赏模块加专题编写体例的学生很少,只占5.7%。还有部分比较偏激的学生直接表示对新教材,“不喜欢”“胡编乱造”“一点也不欣赏”等。(编者语:答案A的设计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学生真得理解“新史学观点”吗?标榜某种观点的教科书,学生就喜欢吗?)
7、你认为高中教材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太过专业化的理性分析,感觉枯燥乏味:19.3%
B、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堆积,使人眼花缭乱:35%
C、复杂的史学理论,令人望而生畏:6.7%
D、宏大的模块、大跨度的专题,不知所云:33.3%
E、其他:5.7%
选择A的学生占到19.3%,人民版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确实有很大改进,但太强的专业性、学术性使教材的可读性大打折扣。比如必修一专题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就从五四运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相当于以前人教版教材一本教材的内容,现在压缩成一节课,真是名副其实的“压缩饼干”,学生有许多基本历史知识盲点需要填补,这样干瘪、刻板、教条的叙说方式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专题六“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虽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要了解许多政治学、法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这对师生而言都是严重的“繁、难、偏、重”问题;必修二专题六第三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有如此众多的美国总统及经济政策,有不同国家复杂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从凯恩斯主义到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深奥的经济学理论,一节课的内容如此庞杂,借用一位历史教师的话,“这是在挑战师生的生命极限”。
选择B的达到35%,此问题与上题选择B的问题看似矛盾,实则一致。学生们欣赏的是教材编写形式的新颖、活泼,反感的是具体知识的无限堆积,三本必修教材都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比如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涉及许多古今中外的重要政治思想内容,像“宋明理学”等,一些具有名牌大学硕士学位的文科教师都觉得艰深难懂,何况学生?还有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科技等大量知识,固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但历史是万能的吗?一切问题都能靠历史学科解决吗?(编者语:笔者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我觉得史学理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学生初中未学,高一政治课又不讲,许多常识问题,学生也觉得难以理解。至于其他新的史学观点学生更是“闻所未闻”,这都需要教师花很大气力予以解释。(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非要用一些所谓的基本观点对历史加以解释呢?老师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的吗?)
选择D项的学生却达到33.3%,这再次说明学生不适应专题学习。调查中有学生这样描述:专题“不深入,只点到为止”、“内容太杂,走马观花,不能起到读史而受启发的作用”。“编教材的人是以他懂历史的角色讲述历史,而缺乏以不懂或对历史模糊角色的我去看历史,让我觉得历史内容繁而杂,很难学。如果只是应试,可以讲些技巧,但我真的希望学历史不是为了应试”等。
8、你在这一年的学习中,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基本理论知识的欠缺,觉得历史太难理解:15.3%
B、历史基础知识太薄弱,许多问题不知道,学习吃力:28%
C、专题内容跳跃太大、专题间切换太快。思维跟不上:39.4%
D、初高中历史层次差别太大,难以适应:7.3%
E、其他:10%
(编者语:作者在此处原有700多字的分析,指出新课程的专题重复,割裂了历史。本刊上期黄小波的文章表达了相同的意见,故省略。)
9、新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一年的学习,你最喜欢老师采用哪种教学方式?
A、直接划出重难点,熟悉考试要点:21.4%
B、老师包揽一切,满堂灌:8.3%
C、新的教学理念,师生平等对话、交流:59%
D、无所谓:8.3%
E、其他:3%
看来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能够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学生对历史的“厌恶”“反感”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教师能够接受“只能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对教材要进行有机整理”等新课程观,但实际上能够如此操作的只是少数。有些教师囿于惯性思维和教学习惯,不愿意进行新的教学尝试。但是应该看到实际问题,如浙江省安排高一进行历史会考,一年之内需要学完三本必修教材,内容太多,教学进度的压力太大,大量的作业学生也受不了。主管部门对教学的冲击也非常大。以绍兴地区为例,一年要进行四次期中、期末考试,三次模块考试,一次省证书会考,一次新学年初的“回头考”,共九次大型考试,个别学校还要进行月考和专题测试,本来就紧张的教学课时又被大大压缩,教学秩序常被打乱。从教学评价看,目前仍然是分数至上,把考试作为唯一手段,而且试题陈旧,死扣教材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哪有时间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很痛苦。高一是学生高中生活非常艰难的一年,其他因素姑且不论,高一要完成四本教学教材、三本英语教材,学习压力很大,影响历史课程在所难免。因此,一些学生也抵制教师的“创新”活动,认为上课组织讨论是“题外话太多”“浪费时间”,希望教学“直奔主题”。所以,调查中有21.4%的学生选择接受式的学习。(编者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说明改革十分艰巨。人们普遍对基础教育的现状不满,但又不得不这样做,好像陷入了一种怪圈难以自拔。)
10、高中一年的学习后,你最想用哪一句话表达你对新教材的感受?说出你的心里话(评价):
根据我的判断和理解,我把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分成三种类型进行统计,结果见上表。非常欣赏新教材的学生说,“看历史课本好像在看电影大片,剧情、内容写得不错”;“历史,经历历史,受益匪浅,为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增添了背景,回味无穷”;“在历史的海岸边,我只捡到一粒沙,却还是快乐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开阔视野,道理深刻,受益匪浅”;“历史学科比较有趣,不是像其他学科那样枯燥乏味,历史给我繁重的学习带来快乐,我喜欢历史,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等。
对新教材既喜欢又觉得不太满意的言论,我归类为中性评价,他们说,“我喜欢历史,但只 喜欢有‘史’的历史”;“学习历史,需要用智慧的眼光,历史教材更要将心比心的融入”;“由于缺乏一些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感觉有些吃力,但总体感觉历史还是很有趣的”;“历史的长河很宽,丰富多彩,但有时我还是会晕眩于太多知识的灌输”;“其实对历史也挺有兴趣的,可大量的知识,大量的背诵不得不让我望而生畏!”
对历史教材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言辞激烈,评价充满情绪化,如“繁!烦!记不熟,背不下,写不全,考不出”;“时间顺序太混杂了,杂、混、乱、乱、乱!!!”;“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过于生硬,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的激情”。
也有不少学生比较理性地评价历史教材。比如“历史书编得太差,忽而这个朝代,忽而那个朝代;一会儿公元前几世纪,一会儿又21世纪,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太乱,太次。我总觉得,历史书应该适当地按照历史发展时间或朝代,或古今,或中外,分门别类地编写。这样对学生,老师都有益,不知编书的那些人怎么想的?”;“知识实在太多,我有点力不从心,而且课本中常有闻所未闻的专有名词,什么机会主义呀,什么左啊右的”;“历史学科太过专业化的理性分析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宏大的模块,大跨度的专题,不知所云,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许多问题不知道,且专题内容跳跃性太大,专题间切换太快,而且必修二、必修三内容凌乱,不清晰”。(编者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阅读教科书,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有如此大比例的学生不能接受,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我在教学中经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希望学习什么历史。我不太成熟的想法是,第一,为什么一定要把三本必修教材都堆在高一学习呢?难道不能分开,在高二再开设一年或一学期历史呢?第二,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打乱专题编排?比如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后接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专题,然后再学习世界古代的相关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又可以中外关联,清晰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第三,能否把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呢?例如,将必修三的文化史内容分解,把与政治联系紧密的思想史内容安排在相关的政治专题后,把科技史安排在经济专题中等。(编者语:笔者的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要看政府制定相关文件时的操作程序。美国的办法是:政府和社会基金出经费,成立研制中心提出方案,再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后作为国家文件公布。这样出台的课程标准失误较少。)
新课程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历史课程设计的更加合理,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教学评价更加灵活,教育环境更加优良,教学工作更加有效,我们的学生学习历史时,一定会笑起来,动起来,快乐地学习,从而不会抱怨,“高一历史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实习编辑:李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