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末战乱时期,河山楼曾经保护过前来避难的平民达上千人,楼内石磨、碾坊、炊具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还挖有地道通向城外。
大学士第正厅挂着康熙御笔“点翰堂”的匾额自是不用多说,就连院里各样纹饰也让人目不暇接,廊下雕花斗拱比比皆是。
小姐院里,还设有通向城墙上的望河亭的小道,为排遣心中郁闷,府里女眷只能登上亭子,望着滚滚东流的樊溪,远眺城外的景色。
明清时期,太行山下一个名叫“皇城村”的地方,出现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化巨族——自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1760年)的200多年间,这个家族一共走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达36人之多,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中原文化图腾之一”的皇城相府的主人——陈氏家族。家族中,以康熙年间的政治家、学者陈廷敬最为著名。
陈氏家族早年以经营煤铁起家,家境富足后,陈氏家族注重教育,考取功名,人才辈出。明末天下大乱,为了抵御流寇入侵,陈氏家族于崇祯五年(1632年)在皇城村修建了河山楼和藏兵洞,在数次抵御外敌后,为保万全,又着手修建了城墙,是为内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外城完工,形成了留存至今的规模,内城、外城共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约3.65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以“神龟”的祥瑞之象组合建造,寓“千秋永固”之意。
在河山楼墙根下,五层窑洞一字排开、依势层层递升,这就是斗筑居的另一项创举——藏兵洞。125间大小不一的砖石窑洞错落有致,与高大巍峨的河山楼相得益彰,蔚为壮观。藏兵洞不仅是储藏兵器装备之地,也是家丁、乡勇休憩之所,窑洞内外相连,可以互相支援,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为陈氏
号称“皇城”的中道庄封建礼制与建筑工艺相融合
进入外城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大一小两座气势恢宏的牌坊,小牌坊两柱一楼,褒奖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大牌坊四柱三楼,雕龙镌凤,褒奖相府主人陈廷敬。大牌坊顶层正中题有“冢宰总宪”四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牌坊最下层书写着“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这一长串的官衔都是陈廷敬曾经的官职;牌坊基座有瑞兽环拥,寓意不凡;牌坊上高达五层的匾额,昭示着陈氏家族的显耀与辉煌,让人叹服。
牌坊只是中道庄里小小的一角,进入大学士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富丽堂皇。大学士第正厅挂着康熙御笔“点翰堂”的匾额自是不用多说,就连院里各样纹饰也让人目不暇接,廊下雕花斗拱比比皆是;影壁四周设两层边框,框内图案丰富多彩;就连柱础和门枕石上都镶嵌着复合式的纹饰,制作精美,造型优雅。
虽然精细、繁复的纹饰如此美丽,但这些建筑里里外外都透露出封建礼制的气息。譬如,小姐院的房屋低矮,采用的是卷棚式屋顶,屋顶上没有屋脊和脊兽,同周边高大气派的院落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陈氏家族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礼制观念;小姐院里,还设有通向城墙上的望河亭的小道,在封建时代,大家闺秀不得随便出入居所,为排遣心中郁闷,府里女眷只能登上亭子,望着滚滚东流的樊溪,远眺城外的景色;管家院等仆从居住的地方,与主人的房舍则更是有“尊卑有分,上下有等”的差别,从房间大小、门窗形制等细节上都可见一斑。
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曾巡视书局,看到白发苍苍的陈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感动不已,当即挥毫为陈廷敬写下“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还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与卿,自此不再与人写字矣。”如今,康熙皇帝的这幅墨宝还存放在皇城正门外的御书楼上。就在字典初具规模时,陈廷敬却逝于任上,康熙皇帝赐谥号“文贞”,并派遣三皇子主持丧礼,护丧归葬故乡。陈廷敬德才兼备,一生备受恩荣,符合封建时代对入仕臣子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所有要求,康熙曾经赞誉他:“卿是耆旧,可称完人”。
大学士第正厅挂着康熙御笔“点翰堂”的匾额自是不用多说,就连院里各样纹饰也让人目不暇接,廊下雕花斗拱比比皆是。
小姐院里,还设有通向城墙上的望河亭的小道,为排遣心中郁闷,府里女眷只能登上亭子,望着滚滚东流的樊溪,远眺城外的景色。
明清时期,太行山下一个名叫“皇城村”的地方,出现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化巨族——自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1760年)的200多年间,这个家族一共走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达36人之多,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中原文化图腾之一”的皇城相府的主人——陈氏家族。家族中,以康熙年间的政治家、学者陈廷敬最为著名。
陈氏家族早年以经营煤铁起家,家境富足后,陈氏家族注重教育,考取功名,人才辈出。明末天下大乱,为了抵御流寇入侵,陈氏家族于崇祯五年(1632年)在皇城村修建了河山楼和藏兵洞,在数次抵御外敌后,为保万全,又着手修建了城墙,是为内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外城完工,形成了留存至今的规模,内城、外城共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约3.65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以“神龟”的祥瑞之象组合建造,寓“千秋永固”之意。

在河山楼墙根下,五层窑洞一字排开、依势层层递升,这就是斗筑居的另一项创举——藏兵洞。125间大小不一的砖石窑洞错落有致,与高大巍峨的河山楼相得益彰,蔚为壮观。藏兵洞不仅是储藏兵器装备之地,也是家丁、乡勇休憩之所,窑洞内外相连,可以互相支援,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为陈氏
号称“皇城”的中道庄封建礼制与建筑工艺相融合

进入外城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大一小两座气势恢宏的牌坊,小牌坊两柱一楼,褒奖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大牌坊四柱三楼,雕龙镌凤,褒奖相府主人陈廷敬。大牌坊顶层正中题有“冢宰总宪”四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牌坊最下层书写着“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这一长串的官衔都是陈廷敬曾经的官职;牌坊基座有瑞兽环拥,寓意不凡;牌坊上高达五层的匾额,昭示着陈氏家族的显耀与辉煌,让人叹服。
牌坊只是中道庄里小小的一角,进入大学士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富丽堂皇。大学士第正厅挂着康熙御笔“点翰堂”的匾额自是不用多说,就连院里各样纹饰也让人目不暇接,廊下雕花斗拱比比皆是;影壁四周设两层边框,框内图案丰富多彩;就连柱础和门枕石上都镶嵌着复合式的纹饰,制作精美,造型优雅。
虽然精细、繁复的纹饰如此美丽,但这些建筑里里外外都透露出封建礼制的气息。譬如,小姐院的房屋低矮,采用的是卷棚式屋顶,屋顶上没有屋脊和脊兽,同周边高大气派的院落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陈氏家族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礼制观念;小姐院里,还设有通向城墙上的望河亭的小道,在封建时代,大家闺秀不得随便出入居所,为排遣心中郁闷,府里女眷只能登上亭子,望着滚滚东流的樊溪,远眺城外的景色;管家院等仆从居住的地方,与主人的房舍则更是有“尊卑有分,上下有等”的差别,从房间大小、门窗形制等细节上都可见一斑。

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曾巡视书局,看到白发苍苍的陈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感动不已,当即挥毫为陈廷敬写下“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还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与卿,自此不再与人写字矣。”如今,康熙皇帝的这幅墨宝还存放在皇城正门外的御书楼上。就在字典初具规模时,陈廷敬却逝于任上,康熙皇帝赐谥号“文贞”,并派遣三皇子主持丧礼,护丧归葬故乡。陈廷敬德才兼备,一生备受恩荣,符合封建时代对入仕臣子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所有要求,康熙曾经赞誉他:“卿是耆旧,可称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