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不仅是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因为教和学的主体是人,而人都是带着感情在活动的,故情感是联系教学主体的纽带,特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的一切因素都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教学系统协调、顺利和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就应直接利用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技巧,直至发展思维,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通过自己情感的投入,可以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迁移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产生共鸣,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断积累知识和认识世界,并内化为改造自我、力求上进的巨大动力。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既是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而是点滴爱心的积累。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教态、情感、动作引导和激励学生;用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用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促成学生养成反省的习惯,树立进取心。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此时教师既是可信赖的师长,又是可亲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师生间的课堂交流和学生间的课堂交流轻松又愉快。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要努力在学生心灵的钢琴上弹出美妙、和谐、动听的乐章。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持久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促进积极思维的主观因素,而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基石。
首先,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过程的积极化,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求知欲望强。其次,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大脑处于亢奋状态,灵活迅速地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后,兴趣可以使学生热爱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感。激发兴趣的关键是课堂充满情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较难时,可放慢进度,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改独立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交流容易使学生感到安全,原先沉闷的气氛由此得到活跃。教师还可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
三、体验成功感受,增强学习信心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学习成功,兴趣才得以长久保持,从而促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第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克服困难、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小学生好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诱导和推动他们参与活动,直至他们主动把握、争取创造成功的机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比如,在语文作业练习后,老师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交流,充当“小老师”;在上“口语交际”时,让学生自由搭伴上台表演。这些活动不但满足了学生喜爱表现的心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三,多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应及时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鼓励,宽容学生的每些小错误,让每个学生都能常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从而使之常常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如:对于学生学习中交流到的独特的体验,或者用到课外学到的好词佳句,可以用“你的见解很独特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这个词语佳句”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四、承认个体差异,善待弱势群体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性格和学习风格。如果对每个人都作整齐划一的要求,则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使他们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欲速则不达。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反应有快慢,教师在教学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比如在做语文拓展训练时,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而能力差的学生则重在将文本内容内化,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受认知、智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成为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能力焦虑、课堂焦虑、考试焦虑方面较为突出。在经历了反复失败后,他们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会,当他们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时,发展就处于停滞状态。教师应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他们充满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当他们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时,给予赞许、提示的语言。
如: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可以从某某方向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会想出来的”等,而不要轻易地让学生马上坐下,即使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大力表扬。教师要相信学生能迈出成功的一步,同时在让学生拥有机会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获得自信。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将积极地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通过自己情感的投入,可以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迁移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产生共鸣,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断积累知识和认识世界,并内化为改造自我、力求上进的巨大动力。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既是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而是点滴爱心的积累。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教态、情感、动作引导和激励学生;用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用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促成学生养成反省的习惯,树立进取心。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此时教师既是可信赖的师长,又是可亲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师生间的课堂交流和学生间的课堂交流轻松又愉快。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要努力在学生心灵的钢琴上弹出美妙、和谐、动听的乐章。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持久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促进积极思维的主观因素,而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基石。
首先,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过程的积极化,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求知欲望强。其次,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大脑处于亢奋状态,灵活迅速地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后,兴趣可以使学生热爱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感。激发兴趣的关键是课堂充满情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较难时,可放慢进度,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改独立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交流容易使学生感到安全,原先沉闷的气氛由此得到活跃。教师还可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
三、体验成功感受,增强学习信心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学习成功,兴趣才得以长久保持,从而促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第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克服困难、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小学生好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诱导和推动他们参与活动,直至他们主动把握、争取创造成功的机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比如,在语文作业练习后,老师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交流,充当“小老师”;在上“口语交际”时,让学生自由搭伴上台表演。这些活动不但满足了学生喜爱表现的心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理解所学的内容。
第三,多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应及时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鼓励,宽容学生的每些小错误,让每个学生都能常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从而使之常常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如:对于学生学习中交流到的独特的体验,或者用到课外学到的好词佳句,可以用“你的见解很独特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这个词语佳句”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四、承认个体差异,善待弱势群体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性格和学习风格。如果对每个人都作整齐划一的要求,则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使他们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欲速则不达。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反应有快慢,教师在教学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比如在做语文拓展训练时,有些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而能力差的学生则重在将文本内容内化,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受认知、智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成为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能力焦虑、课堂焦虑、考试焦虑方面较为突出。在经历了反复失败后,他们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会,当他们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时,发展就处于停滞状态。教师应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他们充满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当他们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时,给予赞许、提示的语言。
如: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可以从某某方向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会想出来的”等,而不要轻易地让学生马上坐下,即使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大力表扬。教师要相信学生能迈出成功的一步,同时在让学生拥有机会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能,获得自信。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将积极地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