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孜州地域辽阔,州县众多,舞蹈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甘孜踢踏舞蹈更是康区人民不可缺少的日常娱乐方式。随着甘孜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甘孜踢踏舞蹈影响力越来越大。本文将通过对甘孜地区以及踢踏发展的调查研究,分析研究甘孜踢踏舞蹈进一步发展方向,将甘孜踢踏舞蹈带入校园,带入广大群众的生活中来。
关键词:甘孜踢踏舞蹈 艺术价值 传播意义
一、甘孜地域特征与文化背景
(一)美丽多样的甘孜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古为藏区“朵康”之康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和重要窗口,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州。它是由拥有灿烂历史的康定市,农业发达的泸定县,“甘孜门户”的丹巴县,环境严峻的色达县,“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九龙县,美丽天然的稻城县,佛珠“卡称”之名的乡城县,多山地的甘孜县以及“护法神所在之地”的白玉县,牧区文化的德格县等地区组成。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甘孜堪称文化之都,是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民族历史走廊,有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刚毅豪放、质朴彪悍而又豪爽乐观的民族性格。藏族的歌舞艺术与民间的习俗紧密相连,民俗活动的歌舞体现着人們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面貌。
二、甘孜踢踏舞蹈的特点与流传因素
甘孜舞蹈文化是源于唐朝后以吐蕃文化为主体的康巴藏族文化与当地原始舞蹈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那时,随着喇嘛寺庙建设兴起,甘孜逐步接受与融合了藏传佛教的规范形式,也带入了西藏的一种僧侣舞蹈形式。传入初期的踢踏,踏步动作多,手臂前后摆动,动作单调,舞蹈的表演技巧受到限制。
民国初年,踢踏舞成了甘孜寺的扎谐(扎巴舞蹈),从手腕摆动到踏步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甘孜踢踏起先是只有男性才能跳,热情的康巴汉子们只要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能跳舞。踢踏舞蹈开始变得欢快有力,腾空动作的加入伴随着音乐逐渐激烈起来,潇洒自如,勇猛热烈。这时的甘孜踢踏不只强调脚上功夫,更强调手上和身上的动作。
随着人们发现意识与文化意识的增强,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和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音响,大大发展了“甘孜踢踏”的舞姿和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上身动作较为夸张,脚下动作灵活多样。 “甘孜踢踏”由于保留了民间舞蹈传统而自成一派,活泼而欢快,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舞蹈形式。
三、甘孜踢踏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
(一)甘孜踢踏舞蹈发展调查——活跃的地方文化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
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对踢踏的热爱达到了极致,无论是春节、藏历年、迎秋节,还是平时集会庆典,只要有歌舞表演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甘孜踢踏已成为代表甘孜县的传统民间舞,甚至连当地中小学的课间操时间,都会跳踢踏,创造出独特的踢踏操。
近年来,随着甘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不断建设,该地区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打造出甘孜自身特色主题。当地政府为了进一步传承发展甘孜踢踏舞蹈,进行了全县的普及工作,金甘孜艺术团的成立就是很好的证明,参与学习的人数已达1900余人。甘孜州踢踏演出队更是代表甘孜州到北京、成都、云南、迪庆等地演出,将甘孜踢踏进一步推广。
(二)甘孜踢踏舞蹈发展思考
甘孜踢踏目前仍停留在当地民间舞这一层面上,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这导致了甘孜踢踏发展的不稳定性。首先,由于边远地区经济困难与环境闭塞的影响,甘孜地区对舞蹈艺术的投入和重视不力,不少舞蹈工作者似乎看不到前景,仅凭着自己的经验、喜好与感受教授学生,也并没有以盈利为主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导致想要传授的技艺者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其次,边远地区师资匮乏,教材缺失,投入不足等一直都是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令想学习的人望而却步。如果无法把甘孜踢踏真正带入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去,进行教学和传承,真正做到教与学的链接,甘孜踢踏的传承将会一直以一种低效的形式进行。
作为当代的舞蹈工作者,探究甘孜踢踏进一步的转型升级,需要现在的舞蹈工作者进行交流探究,用各种方式触摸甘孜踢踏,了解其底蕴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与适当的改编,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需要。内容上,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添加反映新时代社会变迁、符合当代人审美价值和情趣的内涵;形式上,需要与地域特色文化结合,利用现代技术和新媒体,改编、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能广泛传播的舞蹈形式。
四、结语
甘孜踢踏舞蹈美丽动人,蕴含着劳动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是人们智慧的结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甘孜踢踏发展潜力巨大,发展传承模式需要改变,带入教学体系是极好的解决办法。本文提出对其发展的看法与态度,对于甘孜踢踏的研究与学习还在继续进行,下一步将更加深入研究甘孜踢踏舞蹈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李妮亭,女,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任珈萱,女,四川音乐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甘孜踢踏舞蹈 艺术价值 传播意义
一、甘孜地域特征与文化背景
(一)美丽多样的甘孜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古为藏区“朵康”之康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和重要窗口,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州。它是由拥有灿烂历史的康定市,农业发达的泸定县,“甘孜门户”的丹巴县,环境严峻的色达县,“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九龙县,美丽天然的稻城县,佛珠“卡称”之名的乡城县,多山地的甘孜县以及“护法神所在之地”的白玉县,牧区文化的德格县等地区组成。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甘孜堪称文化之都,是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民族历史走廊,有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刚毅豪放、质朴彪悍而又豪爽乐观的民族性格。藏族的歌舞艺术与民间的习俗紧密相连,民俗活动的歌舞体现着人們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反映了民族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面貌。
二、甘孜踢踏舞蹈的特点与流传因素
甘孜舞蹈文化是源于唐朝后以吐蕃文化为主体的康巴藏族文化与当地原始舞蹈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那时,随着喇嘛寺庙建设兴起,甘孜逐步接受与融合了藏传佛教的规范形式,也带入了西藏的一种僧侣舞蹈形式。传入初期的踢踏,踏步动作多,手臂前后摆动,动作单调,舞蹈的表演技巧受到限制。
民国初年,踢踏舞成了甘孜寺的扎谐(扎巴舞蹈),从手腕摆动到踏步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变。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甘孜踢踏起先是只有男性才能跳,热情的康巴汉子们只要会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能跳舞。踢踏舞蹈开始变得欢快有力,腾空动作的加入伴随着音乐逐渐激烈起来,潇洒自如,勇猛热烈。这时的甘孜踢踏不只强调脚上功夫,更强调手上和身上的动作。
随着人们发现意识与文化意识的增强,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和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音响,大大发展了“甘孜踢踏”的舞姿和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上身动作较为夸张,脚下动作灵活多样。 “甘孜踢踏”由于保留了民间舞蹈传统而自成一派,活泼而欢快,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舞蹈形式。
三、甘孜踢踏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
(一)甘孜踢踏舞蹈发展调查——活跃的地方文化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
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对踢踏的热爱达到了极致,无论是春节、藏历年、迎秋节,还是平时集会庆典,只要有歌舞表演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甘孜踢踏已成为代表甘孜县的传统民间舞,甚至连当地中小学的课间操时间,都会跳踢踏,创造出独特的踢踏操。
近年来,随着甘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不断建设,该地区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打造出甘孜自身特色主题。当地政府为了进一步传承发展甘孜踢踏舞蹈,进行了全县的普及工作,金甘孜艺术团的成立就是很好的证明,参与学习的人数已达1900余人。甘孜州踢踏演出队更是代表甘孜州到北京、成都、云南、迪庆等地演出,将甘孜踢踏进一步推广。
(二)甘孜踢踏舞蹈发展思考
甘孜踢踏目前仍停留在当地民间舞这一层面上,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这导致了甘孜踢踏发展的不稳定性。首先,由于边远地区经济困难与环境闭塞的影响,甘孜地区对舞蹈艺术的投入和重视不力,不少舞蹈工作者似乎看不到前景,仅凭着自己的经验、喜好与感受教授学生,也并没有以盈利为主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导致想要传授的技艺者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其次,边远地区师资匮乏,教材缺失,投入不足等一直都是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令想学习的人望而却步。如果无法把甘孜踢踏真正带入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去,进行教学和传承,真正做到教与学的链接,甘孜踢踏的传承将会一直以一种低效的形式进行。
作为当代的舞蹈工作者,探究甘孜踢踏进一步的转型升级,需要现在的舞蹈工作者进行交流探究,用各种方式触摸甘孜踢踏,了解其底蕴与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与适当的改编,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需要。内容上,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添加反映新时代社会变迁、符合当代人审美价值和情趣的内涵;形式上,需要与地域特色文化结合,利用现代技术和新媒体,改编、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能广泛传播的舞蹈形式。
四、结语
甘孜踢踏舞蹈美丽动人,蕴含着劳动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是人们智慧的结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甘孜踢踏发展潜力巨大,发展传承模式需要改变,带入教学体系是极好的解决办法。本文提出对其发展的看法与态度,对于甘孜踢踏的研究与学习还在继续进行,下一步将更加深入研究甘孜踢踏舞蹈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李妮亭,女,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任珈萱,女,四川音乐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