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模型在导入新课时的应用”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剖析了一个教学案例,提出在导入新课时通过使用恰当的物理学模型,来增加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关键词:物理模型;导入新课;创新应用;兴趣与动机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0-0022-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案例背景]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II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及其后续知识的教学,因其理论性较强、抽象程度较高、处理不当易给学生产生“本部分知识枯燥乏味”的错觉,历来是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在不失学科严谨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与综合性,一定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本部分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确保本部分知识在学习后能在学生大脑中保持较强的恒久性。鉴于进入这一部分知识学习时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需的高中物理学知识基础,将学生所熟悉的物理模型创造性地应用于化学教学,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使理化知识互补双赢同步提高。
  [案例主题]
  化学教学中“物理模型在导入新课时的创新应用”
  [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教师行为]
  进入课堂,在屏幕上打出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实景照片(图1)。
  
  [点评与分析]
  这张图源自高一物理学课程《圆周运动》一节,学生非常熟悉:距离圆心r处某点的切向线速度v=ωr(ω为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值),显然ω=v/r。
  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后很快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几分钟后,全班一片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妙!)
  通过这张图的引入与借用,无须老师多言,同学们对“同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用不同物质单位时间内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值可能不同、且其值之比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一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在极短的时间内即能得到完美而深刻的体验。事实上有不少同学创造性地将v/r(r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中不同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理解为化学反应的角速率ω,并提出在今后的快慢比较问题中一律将v折算成ω后再进行比较将显得更加方便与快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成人的学习过程也莫不如此。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其内心的童趣尚有很大程度的保留,如果我们能以恰当的方式唤起孩子们内心的童真,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其内心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科学的“玩”与充满智慧的“笑”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科学的教育与熏陶,培养其灵活科学的思维建模能力,我想我们的教学距离成功已经近乎一半了。
  [思考与困惑]
  1.不同的学生,其学科特长必然有所不同。本文的上述做法,从正面来看,有利于学生对理化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于完成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使理化知识互补双赢同步提高;但从反面来看,对那些物理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会不会反过来增加其学习化学的难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2.本文上述做法基本上基于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比拟与迁移。但是,物理过程比较侧重空间方位上的思考与推断,不会涉及产生新物质方面的问题;而化学过程则比较侧重物质量的变化问题,基本不涉及空间方位上的思考与推断。这样的比拟会不会对学生思考化学问题产生不利影响,尚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 阿妮塔·伍德沃克著,陈红兵等译,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第八版)第十二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四部分第八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电网的建设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然而,电网的信息化管理,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电安全,提升电网的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因而,
曲柄连杆机构主要包括:曲轴、连杆、活塞、活塞环、活塞销、飞轮、主轴瓦和连杆轴瓦。在正常条件下工作并按照正确的方法保养,曲柄连杆机构能够在使用周期内正常工作。为了保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一亩地打1000多斤玉米不成问题。”秋收时节,沁阳市柏香镇伏背村村民王玉有望着一个个长得像小棒槌似的玉米棒,高兴得合不拢嘴。
<正>教育为先,德育先行。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推行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为社会输送思想品德良好的人才更是学校的本质所在。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对部分学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