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对于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情况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留守妇女对生活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在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有些方面满意度较低。针对留守妇女低生活满意度的具体问题,本文认为可以让社会工作介入,积极发展留守妇女生计项目, 构建留守妇女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增强留守妇女公共事务参与权能感。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妇女 生活满意度 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5SKG110)及四川外语学院2013年度科研项目“重庆农村地区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研究”(sisu2013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穆莉萍,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03
一、研究背景與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逐渐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由于社会体制、农民工自身经济条件以及性别的限制,农村大量男性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在男性农民工进程过程中,他们无法举家迁移至工作地,因此他们的家庭成员却被留在了家乡,造就了农村独特的“留守人口”——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在这三个群体中,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压力最大,对家庭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也最大,但是受到的关注却最少。在丈夫角色缺位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男性农民外出打工确实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即提高了家庭的客观生活质量,但是生活质量包括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那些留守人员尤其是留守妇女的主观生活质量即生活满意度提高了吗? 由于丈夫的缺位,留守妇女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感情生活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丈夫在外期间,留守妇女承担了抚育孩子、赡养老人、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等各项职责,劳动负担较之丈夫外出前明显增加,但其也面临着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的调试问题。那么她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一种满意度呢?
当前有关留守妇女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主要从留守妇女留守的成因、生活状况、留守遇到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深层次地探讨,而对于留守妇女的主观生活质量即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希望对农村留守妇女在不同生活层面的满意度情况做一个了解。本研究首先对留守妇女的情况及关于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从中汲取有利于本文的研究,确定研究的问题和如何进行研究;其次将研究问题确定到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上,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探讨其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其真实想法和需要,以便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提出能够增加她们生活满意度相关策略,从而提高她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二、留守妇女及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概述
随着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农民工涌入城市的规模也不断在扩大,而相应的留守妇女这一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目前国内对于留守妇女有着不同的表述,周福林认为留守妻子是与丈夫户籍在同一家庭户中但丈夫外出时留守在家的女性。有学者指出留守妇女通常是指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家庭中的农村妇女(吴惠芳、饶静,2010)。还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留居家中的农村已婚妇女。(魏翠妮、吴亦明,2006)。 在本项研究中,农村留守妇女主要是指丈夫在外打工时间长达为6个月以上而留居家中的农村已婚女性,年龄在18-50岁。
从近年来关于留守妇女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和涉及期刊类别的广泛性来看,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针对留守妇女问题的研究,不同组织机构给与不同视角的关注,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类:非营利组织、企业单位、传媒组织、政府机构等,不同的组织机构关注方式和角度是不同的,但大多数都集中反映在这么几个问题上:一是留守妇女的成因,如:体制和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原因(王菲,2007)和妇女自身的身体素质原因等(康芳民,2008)等。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留守妇女的现状及困境方面的描述及对策研究(石方,2007)。三是农村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陈红,2007)。四是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特定问题研究,如夫妻关系,生殖健康,个人能力发展,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
从这些特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留守妇女在生活的不同层面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压力,如自身健康、子女教育、自我发展、性别分工、社会支持网络、维权等,这些问题和压力有生理、心理、文娱社交等层面,总的来看这些问题和压力都会影响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满意度。
而关于生活满意度的测量上,本文在下面的研究中将会参考以往研究的指标,从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具体生活满意度两个领域出发,在关于主客观因素影响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上,本研究较为倾向从客观因素,即从年龄、受教育状况、收入、职业、社会关系、生活事件、家庭关系等方面测量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三、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现状分析
本研究在对象选取上,遵从“就近”和“适合”原则,主要选择行政村Y村,该村有27个村民小组,人口5000人,该村是劳动力输出大村,而留守妇女所占人口比例较大,这为笔者抽取足额的被调查对象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在具体对象的选取上,则需要询问其丈夫是否在外务工、务工时间是否是6个月以上、自己是否留守在家、年龄是否在18到50岁之间、是否愿意填写问卷等,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年龄多集中在24到49岁,丈夫外出务工6个月及以上,留守在家。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05份问卷,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后对问卷各项进行统一编码。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分析。在数据分析中,主要对各变量做频数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并从研究假设出发,探讨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是否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具体层面。此部分主要是选定农村留守妇女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年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等于具体生活满意度,如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做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一)留守妇女基本情况
本次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妇女有效问卷为100份,调查对象的年龄在23-50 岁之间, 她们的平均年龄为39.77 岁,其中46-50岁之间的被调查对象最多,25岁以下的仅有6人,所占比例较少。 她们的文化程度有一半以上是小学及以下,39人是初中学历,而中专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7人。由此可见,被调查对象的年龄趋于大龄化、低学历层次化。其中留守妇女中有5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是自愿留在家中的,而有41%的人表示“不是,没有办法”,由此可见有一部分人还是不愿意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妇女的。而她们留守在家的原因也有很多,有70%的人回答是要照顾孩子;有58%人回答是要管理田地;其次有20%的人回答是要照顾老人;而生孩子、不想外出务工及从事家庭副业分别为6% 、6%、4%,有7%的人回答是有其他原因。顾孩子是留守妇女留下的最主要原因,管理田地则成为其次较为重要的原因,这使得留守妇女被束缚在家庭和农业生产上,无法脱离。其次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其他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妇女也很难走出农村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这也成为了留守妇女不得不被动留下和自愿留下的原因。
(二)留守妇女满意度呈现
1.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被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对生活总体非常不满的情况不存在。
2.具体生活领域的满意度情况呈现差别化现象。第一,留守妇女对经济状况总体满意度一般,但对个人经济收入上的满意度较低;第二,家庭关系领域的满意度相对较高;第三,对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满意度相对较低;第四,留守妇女对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满意度比较高,但她们也经常被一些妇科疾病所困扰;第五,在邻里和亲朋关系的满意度上较高;第六,对个人能力与发展的总体满意度一般,在个人文化水平和个人就业与发展上的满意度较低;第七,在环境清洁度、生活便利设施、医疗卫生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第八,对公共政策层面的满意度较低,尤其对于村委会的照顾体系和参与村委会事物的满意度较低。
3.年龄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的影响较小。
4.文化程度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度影响较小,对于个人能力与发展的满意度有影响,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留守妇女对个人能力与发展的满意度低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留守妇女。调研中发现,留守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在个人发展、就业和孩子教育上普遍感觉有压力和困难。
5.职业状况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度和个人就业与发展的满意度有影响,在家务工及照顾家庭的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个人就业与发展的满意度低于有职业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大部分在家务工及照顾家庭,有职业者较少,且所从事职业多为体力活,职业结构单一。
6.健康状况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总体满意度有影响,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低于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妇女。
7.家庭收入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度有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低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留守妇女。
8.家庭关系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度有影响,家庭关系不和睦的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低于家庭关系较好的留守妇女,但大部分留守妇女对于家庭关系满意度较高。
9.丈夫外出后,留守妇女遇到比较多的困难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孩子的教育、家人生病、感情上孤独无依,而在农业生产、与家人邻居发生矛盾上也存在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留守妇女寻求的解决办法排在前三位的是自己解决、求邻居帮忙、求助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帮忙。
四、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妇女低生活满意度的可行性建议
综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对生活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在某些具体的生活领域满意度较低。从问卷调查及与被调查对象的交流中发现,留守妇女在生活满意度较低的领域及日常的生活中存在一些需求和问题。针对留守妇女的需求,本文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出发,提出一些建议和干预策略。
(一)积极发展留守妇女生计发展项目
研究表明留守妇女对个人经济收入、自身的文化水平、个人就业与发展状况的满意度普遍较低。文化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就业与发展,而个人的就业与发展与个人的经济收入又有直接的关系。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层次和发展状况,开展针对留守妇女的文化知识学习班、技能培训班,链接就业资源,积极引入政府关于农村妇女的最新优惠政策,组织发动留守妇女自己创业,如成立留守妇女手工坊。
(二)构建留守妇女家庭教育体系
留守妇女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但涉及到孩子的教育上,留守妇女的满意度较低,而且一部分留守妇女感觉到无力,尤其处在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孩子,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找不到科学的方法,丈夫参与较少等,所以教育孩子方面比较困难。她们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指导。由于大多数被调查都在家务农,她们有大量的业余时间。介于此,社会工作者可采用小组工作的手法,开展针对妇女的“家庭教育互助”小组,将有需求的被调查对象组织起来,互相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求共同解决办法。也可针对其孩子开展“青少年身心教育小组”,让孩子们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如何理解妈妈,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等。同时也可视情况开展“亲子教育”小组,让双方共同参与其中,促进沟通交流,共同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
(三)丰富留守妇女文娱生活
留守妇女留守在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家庭和务农,业余生活较为单一,在家遇到较多的困难为家人生病,感情生比较孤独,空闲时间多是待在家里或者与邻居聊天,由于农村的现有条件的限制,她们无法享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活动,有研究表明精神生活愉悦,对于人的幸福感的提升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在留守妇女所在的农村社区举办各类活动,如教授留守妇女跳广场舞;开办兴趣组(如编织组、手工坊等);为其开展各类与留守妇女切身利益相关的讲座,使留守妇女在参与活动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业余生活,增强对生活的满意度。
(四)增强留守妇女公共事务参与权能
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在环境清洁度、生活便利设施、医疗卫生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对公共政策层面的满意度较低,尤其对于村委会的照顾体系和参与村委会事物的满意度较低。针对此种情况,可以与村委会进行协商,号召全村一起致力于美好农村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此外,村委会还应该完善自身的照顾体系,尤其对于有困难的家庭和留守妇女,村委会应该进行帮扶,并且应该给与妇女在参与居委会公共事物上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2006.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
[3]石芳.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研究.西北人口.2007.
[4]王菲.留守妇女:农村上演新织女故事.中国社会导刊.2007(4).
[5]叶敬忠、吴惠芳.叶陌独舞一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刑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7]苗元江.影響幸福感的诸因素.社会.2004(4).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妇女 生活满意度 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5SKG110)及四川外语学院2013年度科研项目“重庆农村地区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研究”(sisu2013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穆莉萍,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03
一、研究背景與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逐渐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由于社会体制、农民工自身经济条件以及性别的限制,农村大量男性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在男性农民工进程过程中,他们无法举家迁移至工作地,因此他们的家庭成员却被留在了家乡,造就了农村独特的“留守人口”——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在这三个群体中,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压力最大,对家庭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也最大,但是受到的关注却最少。在丈夫角色缺位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男性农民外出打工确实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即提高了家庭的客观生活质量,但是生活质量包括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那些留守人员尤其是留守妇女的主观生活质量即生活满意度提高了吗? 由于丈夫的缺位,留守妇女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感情生活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丈夫在外期间,留守妇女承担了抚育孩子、赡养老人、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等各项职责,劳动负担较之丈夫外出前明显增加,但其也面临着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的调试问题。那么她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一种满意度呢?
当前有关留守妇女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主要从留守妇女留守的成因、生活状况、留守遇到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深层次地探讨,而对于留守妇女的主观生活质量即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希望对农村留守妇女在不同生活层面的满意度情况做一个了解。本研究首先对留守妇女的情况及关于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从中汲取有利于本文的研究,确定研究的问题和如何进行研究;其次将研究问题确定到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满意度上,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探讨其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其真实想法和需要,以便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提出能够增加她们生活满意度相关策略,从而提高她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二、留守妇女及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概述
随着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农民工涌入城市的规模也不断在扩大,而相应的留守妇女这一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目前国内对于留守妇女有着不同的表述,周福林认为留守妻子是与丈夫户籍在同一家庭户中但丈夫外出时留守在家的女性。有学者指出留守妇女通常是指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家庭中的农村妇女(吴惠芳、饶静,2010)。还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留居家中的农村已婚妇女。(魏翠妮、吴亦明,2006)。 在本项研究中,农村留守妇女主要是指丈夫在外打工时间长达为6个月以上而留居家中的农村已婚女性,年龄在18-50岁。
从近年来关于留守妇女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和涉及期刊类别的广泛性来看,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针对留守妇女问题的研究,不同组织机构给与不同视角的关注,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类:非营利组织、企业单位、传媒组织、政府机构等,不同的组织机构关注方式和角度是不同的,但大多数都集中反映在这么几个问题上:一是留守妇女的成因,如:体制和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原因(王菲,2007)和妇女自身的身体素质原因等(康芳民,2008)等。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留守妇女的现状及困境方面的描述及对策研究(石方,2007)。三是农村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陈红,2007)。四是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特定问题研究,如夫妻关系,生殖健康,个人能力发展,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
从这些特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留守妇女在生活的不同层面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压力,如自身健康、子女教育、自我发展、性别分工、社会支持网络、维权等,这些问题和压力有生理、心理、文娱社交等层面,总的来看这些问题和压力都会影响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满意度。
而关于生活满意度的测量上,本文在下面的研究中将会参考以往研究的指标,从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具体生活满意度两个领域出发,在关于主客观因素影响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上,本研究较为倾向从客观因素,即从年龄、受教育状况、收入、职业、社会关系、生活事件、家庭关系等方面测量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三、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现状分析
本研究在对象选取上,遵从“就近”和“适合”原则,主要选择行政村Y村,该村有27个村民小组,人口5000人,该村是劳动力输出大村,而留守妇女所占人口比例较大,这为笔者抽取足额的被调查对象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在具体对象的选取上,则需要询问其丈夫是否在外务工、务工时间是否是6个月以上、自己是否留守在家、年龄是否在18到50岁之间、是否愿意填写问卷等,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年龄多集中在24到49岁,丈夫外出务工6个月及以上,留守在家。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05份问卷,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后对问卷各项进行统一编码。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分析。在数据分析中,主要对各变量做频数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并从研究假设出发,探讨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是否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具体层面。此部分主要是选定农村留守妇女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年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等于具体生活满意度,如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做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一)留守妇女基本情况
本次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妇女有效问卷为100份,调查对象的年龄在23-50 岁之间, 她们的平均年龄为39.77 岁,其中46-50岁之间的被调查对象最多,25岁以下的仅有6人,所占比例较少。 她们的文化程度有一半以上是小学及以下,39人是初中学历,而中专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7人。由此可见,被调查对象的年龄趋于大龄化、低学历层次化。其中留守妇女中有59%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是自愿留在家中的,而有41%的人表示“不是,没有办法”,由此可见有一部分人还是不愿意留在家里成为留守妇女的。而她们留守在家的原因也有很多,有70%的人回答是要照顾孩子;有58%人回答是要管理田地;其次有20%的人回答是要照顾老人;而生孩子、不想外出务工及从事家庭副业分别为6% 、6%、4%,有7%的人回答是有其他原因。顾孩子是留守妇女留下的最主要原因,管理田地则成为其次较为重要的原因,这使得留守妇女被束缚在家庭和农业生产上,无法脱离。其次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其他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妇女也很难走出农村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这也成为了留守妇女不得不被动留下和自愿留下的原因。
(二)留守妇女满意度呈现
1.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被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对生活总体非常不满的情况不存在。
2.具体生活领域的满意度情况呈现差别化现象。第一,留守妇女对经济状况总体满意度一般,但对个人经济收入上的满意度较低;第二,家庭关系领域的满意度相对较高;第三,对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满意度相对较低;第四,留守妇女对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满意度比较高,但她们也经常被一些妇科疾病所困扰;第五,在邻里和亲朋关系的满意度上较高;第六,对个人能力与发展的总体满意度一般,在个人文化水平和个人就业与发展上的满意度较低;第七,在环境清洁度、生活便利设施、医疗卫生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第八,对公共政策层面的满意度较低,尤其对于村委会的照顾体系和参与村委会事物的满意度较低。
3.年龄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的影响较小。
4.文化程度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度影响较小,对于个人能力与发展的满意度有影响,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留守妇女对个人能力与发展的满意度低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留守妇女。调研中发现,留守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在个人发展、就业和孩子教育上普遍感觉有压力和困难。
5.职业状况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度和个人就业与发展的满意度有影响,在家务工及照顾家庭的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个人就业与发展的满意度低于有职业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大部分在家务工及照顾家庭,有职业者较少,且所从事职业多为体力活,职业结构单一。
6.健康状况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总体满意度有影响,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低于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妇女。
7.家庭收入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度有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低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留守妇女。
8.家庭关系对于留守妇女的生活总体满意度有影响,家庭关系不和睦的留守妇女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低于家庭关系较好的留守妇女,但大部分留守妇女对于家庭关系满意度较高。
9.丈夫外出后,留守妇女遇到比较多的困难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孩子的教育、家人生病、感情上孤独无依,而在农业生产、与家人邻居发生矛盾上也存在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留守妇女寻求的解决办法排在前三位的是自己解决、求邻居帮忙、求助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帮忙。
四、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妇女低生活满意度的可行性建议
综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对生活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在某些具体的生活领域满意度较低。从问卷调查及与被调查对象的交流中发现,留守妇女在生活满意度较低的领域及日常的生活中存在一些需求和问题。针对留守妇女的需求,本文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出发,提出一些建议和干预策略。
(一)积极发展留守妇女生计发展项目
研究表明留守妇女对个人经济收入、自身的文化水平、个人就业与发展状况的满意度普遍较低。文化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就业与发展,而个人的就业与发展与个人的经济收入又有直接的关系。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层次和发展状况,开展针对留守妇女的文化知识学习班、技能培训班,链接就业资源,积极引入政府关于农村妇女的最新优惠政策,组织发动留守妇女自己创业,如成立留守妇女手工坊。
(二)构建留守妇女家庭教育体系
留守妇女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但涉及到孩子的教育上,留守妇女的满意度较低,而且一部分留守妇女感觉到无力,尤其处在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孩子,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找不到科学的方法,丈夫参与较少等,所以教育孩子方面比较困难。她们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指导。由于大多数被调查都在家务农,她们有大量的业余时间。介于此,社会工作者可采用小组工作的手法,开展针对妇女的“家庭教育互助”小组,将有需求的被调查对象组织起来,互相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求共同解决办法。也可针对其孩子开展“青少年身心教育小组”,让孩子们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如何理解妈妈,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等。同时也可视情况开展“亲子教育”小组,让双方共同参与其中,促进沟通交流,共同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
(三)丰富留守妇女文娱生活
留守妇女留守在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家庭和务农,业余生活较为单一,在家遇到较多的困难为家人生病,感情生比较孤独,空闲时间多是待在家里或者与邻居聊天,由于农村的现有条件的限制,她们无法享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活动,有研究表明精神生活愉悦,对于人的幸福感的提升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在留守妇女所在的农村社区举办各类活动,如教授留守妇女跳广场舞;开办兴趣组(如编织组、手工坊等);为其开展各类与留守妇女切身利益相关的讲座,使留守妇女在参与活动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业余生活,增强对生活的满意度。
(四)增强留守妇女公共事务参与权能
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在环境清洁度、生活便利设施、医疗卫生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对公共政策层面的满意度较低,尤其对于村委会的照顾体系和参与村委会事物的满意度较低。针对此种情况,可以与村委会进行协商,号召全村一起致力于美好农村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此外,村委会还应该完善自身的照顾体系,尤其对于有困难的家庭和留守妇女,村委会应该进行帮扶,并且应该给与妇女在参与居委会公共事物上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2006.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
[3]石芳.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研究.西北人口.2007.
[4]王菲.留守妇女:农村上演新织女故事.中国社会导刊.2007(4).
[5]叶敬忠、吴惠芳.叶陌独舞一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刑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7]苗元江.影響幸福感的诸因素.社会.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