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数学原理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构成了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对矛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直观感知既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数学教师妙用直观材料去感知,巧用直观多媒体演示,活用直观感知规律,让学生在头脑中切实建立数学知识表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利用好直观感知学习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启学生抽象概括思维之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策略 直观感知 抽象概括
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是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为了实现某种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措施,它既是由多种具体方法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数学学习方法体系,同时又是由多个步骤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有序的数学学习活动程序”。然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构成了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对矛盾。如何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感知学习策略,开启学生抽象概括思维之门。
一、妙用直观材料,建立知识表象,开启抽象之门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强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才能发展其智慧。他把感官形象地比喻为“记忆的最可靠的仆役”,认为只有通过感觉的直观,才会获得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记忆。
采用直观感知学习策略进行数学学习,应注意感性材料的全面性和正确性。以便于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概括出科学的数学结论,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例如,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四边形》的课例中,教材就给出了大量的(14个)直观材料,教学时通过先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圈出是四边形的图形,获得感性知识;再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汇报,从表象进一步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同样还提供了典型的反例材料,比如:长方体(立体图形)、五边形(边数不同)、圆形(曲线)等,通过对比,更有利于抓住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最后,举一反三,实际应用。这样,提供丰富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引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巧用直观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豁然顿悟”,开启抽象之门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够感觉到,由于一些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导致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很容易“误入歧途、难以自拔”。这时如果巧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材料,就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从“困境”中“突围”,开启抽象之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在屏幕上闪现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一端射出一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通过这一端的伸缩让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然后,在其下面又出现一个亮点,它的两端分别射出一水平线,自由地伸缩,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生成和“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两个亮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可伸缩,有长度、可度量。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
三、活用直观感知规律,有效进行教学,开启抽象之门
感知规律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獲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要尽可能进行直观教学。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活动律、组合律、协同律等。我们在直观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并且灵活应用这些规律,来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时,常常有老师感觉到:学生对于这一规律的把握非常不易到位。而我在教学这一课例时,特别是用字母表示公式这一环节时,就充分利用学生的感知规律,来进行直观教学。我先让学生静息,并要求独立思考【心理准备】,接着让学生交流,我相机板书(站在一个高凳子)上,音量提高了一个八度【强度律】,同一字母a我不仅会写大一些,还会用红色粉笔进行区分,尽可能通过大小、色彩、静动等变化凸显知觉对象,以便学生在观察中迅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差异律】。板书好后,让学生把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比较【对比律】,学生直观地认真观察(眼到)、思考(心到)、交流(口到)、练习(手到)【协同律】,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有效的进行直观形象教学,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数学知识,顺利开启学生数学抽象之门!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利用好直观感知学习策略,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搭建直观感知平台,灵活运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开启学生抽象概括思维之门。
参考文献
[1]“用直观开启理性思考之门”;《广西教育》2014年 第41期;张辉
[2]“借助图形直观 开启数学之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5年 第3期;吉晖
[3]“图感”:开启儿童直接智慧之门的钥匙;《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6年 第3期;毛新薇
[4]“借助直观经历过程发展思维——人教版五下《探索图形》教学实践与思考”;《数学教学通讯》2017年28期;谢东伊
[5]“直观感知规律促进思维发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循环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0年第3期;马珏
[6]以图形直观启迪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实践与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16年 第6X期;彭永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策略 直观感知 抽象概括
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是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为了实现某种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措施,它既是由多种具体方法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数学学习方法体系,同时又是由多个步骤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有序的数学学习活动程序”。然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构成了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对矛盾。如何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感知学习策略,开启学生抽象概括思维之门。
一、妙用直观材料,建立知识表象,开启抽象之门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强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才能发展其智慧。他把感官形象地比喻为“记忆的最可靠的仆役”,认为只有通过感觉的直观,才会获得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记忆。
采用直观感知学习策略进行数学学习,应注意感性材料的全面性和正确性。以便于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概括出科学的数学结论,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例如,新人教版三上《认识四边形》的课例中,教材就给出了大量的(14个)直观材料,教学时通过先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圈出是四边形的图形,获得感性知识;再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汇报,从表象进一步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同样还提供了典型的反例材料,比如:长方体(立体图形)、五边形(边数不同)、圆形(曲线)等,通过对比,更有利于抓住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最后,举一反三,实际应用。这样,提供丰富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引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巧用直观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豁然顿悟”,开启抽象之门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够感觉到,由于一些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导致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很容易“误入歧途、难以自拔”。这时如果巧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材料,就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从“困境”中“突围”,开启抽象之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在屏幕上闪现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一端射出一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通过这一端的伸缩让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然后,在其下面又出现一个亮点,它的两端分别射出一水平线,自由地伸缩,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生成和“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两个亮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可伸缩,有长度、可度量。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
三、活用直观感知规律,有效进行教学,开启抽象之门
感知规律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獲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要尽可能进行直观教学。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活动律、组合律、协同律等。我们在直观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并且灵活应用这些规律,来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时,常常有老师感觉到:学生对于这一规律的把握非常不易到位。而我在教学这一课例时,特别是用字母表示公式这一环节时,就充分利用学生的感知规律,来进行直观教学。我先让学生静息,并要求独立思考【心理准备】,接着让学生交流,我相机板书(站在一个高凳子)上,音量提高了一个八度【强度律】,同一字母a我不仅会写大一些,还会用红色粉笔进行区分,尽可能通过大小、色彩、静动等变化凸显知觉对象,以便学生在观察中迅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差异律】。板书好后,让学生把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比较【对比律】,学生直观地认真观察(眼到)、思考(心到)、交流(口到)、练习(手到)【协同律】,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有效的进行直观形象教学,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数学知识,顺利开启学生数学抽象之门!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利用好直观感知学习策略,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搭建直观感知平台,灵活运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开启学生抽象概括思维之门。
参考文献
[1]“用直观开启理性思考之门”;《广西教育》2014年 第41期;张辉
[2]“借助图形直观 开启数学之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5年 第3期;吉晖
[3]“图感”:开启儿童直接智慧之门的钥匙;《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6年 第3期;毛新薇
[4]“借助直观经历过程发展思维——人教版五下《探索图形》教学实践与思考”;《数学教学通讯》2017年28期;谢东伊
[5]“直观感知规律促进思维发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循环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0年第3期;马珏
[6]以图形直观启迪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实践与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16年 第6X期;彭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