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成都—兰州铁路云屯堡隧道施工中发生了严重大变形,其特征是围岩变形量大、初期变形速率大、变形持续时间长、变形量受地下水的影响严重。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隧道大变形主要受应力扩容型机制、结构变形型机制、地下水软化型机制等的综合作用。采用圆形结构断面,增加预留变形量,并采取长短锚杆结合、双层型钢拱架、长锁脚锚管、径向注浆等控制措施予以整治,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明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兰州铁路云屯堡隧道施工中发生了严重大变形,其特征是围岩变形量大、初期变形速率大、变形持续时间长、变形量受地下水的影响严重。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隧道大变形主要受应力扩容型机制、结构变形型机制、地下水软化型机制等的综合作用。采用圆形结构断面,增加预留变形量,并采取长短锚杆结合、双层型钢拱架、长锁脚锚管、径向注浆等控制措施予以整治,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明显。
其他文献
针对高速铁路个别地段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混凝土支承层出现表面剥落损伤的问题,对损伤及邻近位置健康的支承层混凝土进行现场钻芯,通过pH值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孔结构和气泡特征参数分析研究了芯样混凝土水化产物的组成及微结构特征,并调研了当地近20年雨水、冰雪等气象资料,进而分析损伤原因。结果表明:可排除化学侵蚀引起的支承层混凝土耐久性损伤;冬季负温天数增加、负温天气降水量增加等造成的冻融损伤破坏是支承层混凝土损伤的主要原因。
隧道设计较少考虑分修单线隧道间地下水渗流的关联性、不平衡性和系统性,而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分修隧道防排水系统及水量平衡控制对降低隧道水害概率、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成都—兰州铁路平安隧道分修双洞建设,对隧址区地质特征、水量来源、地下水分布特点等进行分析,结合隧道的辅助坑道设置,建立了适宜的防排水系统。基于连通器原理提出对隧道左右侧沟及左右线隧道进行水量平衡的设计理念,给出了三种水量平衡控制方案。
为提高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采用有限元计算与试验验证的方法,研发设计了铁路桥梁用2000 MPa级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配套的19孔锚具,分析材料本构模型和锚板厚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 MPa级钢绞线用19孔锚板力学性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基于实测数据和规范指标线性变换的45号钢强化模型用于锚板强度及变形的有限元计算结果是可靠的,可用于锚板设计;建议国铁集团企业标准《铁路预应力钢绞线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中规定的2000 MPa级钢绞线用19孔锚板最小厚度取75
针对既有危岩落石防护措施满足不了铁路站场扩线防护范围需求的问题,以黔张常(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张家界禾家村车站为背景,利用RocFall软件对边坡落石运动轨迹进行模拟,得出了落石运动能量和范围。在既有棚洞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棚洞与拦石墙相结合的新型防护结构。基于传统拦石墙稳定性计算,提出了棚洞-拦石墙新型组合结构稳定性计算公式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验算。研究结果表明:棚洞-拦石墙新型组合结构能够抵抗落石冲击作用,安全稳定性系数较高;在既有棚洞上方修建拦石墙结构,能够增加拦石墙的有效高度。该新型结构能够克服场
针对现场反馈复兴号动车组车内噪声主观感知低沉问题,在载客运营条件下,对动车组车内噪声进行测试分析。采用音调度、粗糙度、尖锐度、响度和抖动度5个声品质客观心理声学评价参量对车内噪声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车内低沉噪声是由于高强度40 Hz单频噪声引起。虽然低沉噪声A计权声压级较小,但是有高强度40 Hz单频纯音成分,使人主观感知异常烦躁,这说明传统的A计权声压级无法客观描述人耳的听觉感受。通过声品质客观心理声学参量评价,能够对高速动车组车内噪声主观感知进行客观量化。通过主客观评价结果相关性分析,音调
针对降雨常导致边坡内局部黏粒富集并影响土体抗剪强度的问题,以遂宁高速公路收费站斜坡红砂岩风化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掺入不同比例黏土的方式配置红砂岩风化土,进行三轴试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土颗粒表面形态变化,分析黏粒比例对红砂岩风化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黏土含量的增加,红砂岩风化土黏聚力增加,内摩擦角下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黏土颗粒基团将部分红砂岩风化土表面凹洞填充,当黏土含量达到10%时,红土颗粒基团将被黏土颗粒包裹。工程中可据此分析降雨过程中土体的力学
针对异物侵限问题开展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研究。该系统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基础,以三维点云数据重构技术为核心,并融合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铁路沿线危岩落石段、高陡边坡、隧道洞口等易发生异物侵限区段的实时监测。经在京广铁路大庙峡隧道洞口测试,该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进行异物侵限监测及报警,且其适用于不同复杂线路环境,可全天候运行,维护简便。
提出了一种基于五元联系数的组合赋权-集对分析模型,从系统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相互作用角度评价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首先,构建由主控因素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C⁃OWA算子计算评价指标主观权重,使用CRITIC法和改进熵权法确定其客观权重。然后,基于集对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五元联系数及各工点的综合联系数,判定边坡稳定性等级。最后,将模型用于西南山区铁路岩质边坡工点的稳定性评价中,评价结果与专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针对武汉市李纸路以框架涵方式下穿南环铁路上行线及京南联络线工程,建立了车-轨-路涵过渡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运营车辆作用下泡沫轻质土过渡段-框架涵振动加速度、动位移及动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由泡沫轻质土填筑而成的过渡段,其竖向加速度和动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且在基床表层范围内衰减速度最快;列车上下桥两侧路基面动位移沿线路纵向分布规律及大小基本相同,往桥台方向呈现逐步递减的规律;泡沫轻质土过渡段中部范围动位移沿纵向递减速率小于过渡段末端;框架涵范围内桥涵顶面竖向动位移呈现出双峰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铁路桥梁活动摇轴支座病害成因,结合既有桥梁支撑和维持铁路运营条件要求,在制造、施工便利、确保安全及使用性能改善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结构改进的新型活动摇轴支座更换损坏的活动摇轴支座。其结构形式简单、转角灵活,且能有效防止支座倾覆,安装更加方便,极大地缩短了安装更换工期,安全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