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与憧憬从未中断。
就在东方红一号升空当年,中国启动了首个载人飞船计划。载人航天,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99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征集飞船名字,“神舟”中选,它既寓意天河之舟,又与“神州”谐音。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1位航天员遨游太空,全部安全返回。
2003年首批14名航天员通过考核,都具备了上天的能力。距离梦想近在咫尺,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上天的机会。首批航天员中,8人梦圆太空,5人已解甲离队。首飞成功后,杨利伟说:“我们一共14个战友,我绕地球飞了14圈,正好一人一圈!”
从航天员飞天、太空漫步,到发射天宫、空间交会对接,再到天舟一号“叩开”空间站大门,光荣属于每一位参与者、见证者。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的单位有110多家,参试单位多达3000余家,参与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万人。
而“北斗”在中国航天史上必须有姓名。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2017年11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实现一箭双星发射,中国“北斗”正式开启全球组网的步伐。如今,它已成为和美国GPS等齐名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航天活动“三部曲”。嫦娥奔月的梦想,在一代代人接力下,一步步走进现实。
欧阳自远,1935年出生在江西吉安,舅舅给他取名“自远”,意思是来自遥远的地方。考大学时,为了“唤醒沉睡的高山,献出无穷的宝藏”,欧阳自远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专业。几十年丈量大地,他坚信地质学必将与探测地球、行星的观测结果相关联,低头找矿的他开始仰望星空。
欧阳自远第一次接触到月球,是美国人1978年访华时带来的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他取了一半,带领团队分析出由阿波罗17号采集,并确认了采集地点、阳光条件等,还发现了包括氦-3在内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欧阳自远的目光投向遥远的月球。
2004年大年初二,党中央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报告,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欧阳自远带着4名学生,与探月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来到一个小饭馆。他举起酒杯,用颤抖的声音说:“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我们很幸运。”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被誉为探月工程“三驾马车”的指挥团队——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抱在一起,三位老人泪水长流。
2008年2月,以“落”为目标的探月工程二期正式立项。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三位院士主动让贤,退居二线。一大批中青年成为工程管理和技术骨干,在工程“两总”队伍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46.6%。担负嫦娥二号测控总体方案设计任务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3岁。
2010年10月,嫦娥二号卫星试验新的奔月轨道;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登陆月球;2019年1月15日,嫦娥四號发布照片,其搭载的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欧阳自远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有多少当年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默默无闻奋斗了一辈子。而我已经能看到梦想在宇宙深处展现的淡淡轮廓。”
漫漫飞天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模式”。航天事业历经多年发展,在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铸就了代代传承的航天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迈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中国航天踏上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宇宙无边无际,探索永无止境,每一个新高度都是一个新起点,每一次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新开始。现在,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减)
就在东方红一号升空当年,中国启动了首个载人飞船计划。载人航天,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99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征集飞船名字,“神舟”中选,它既寓意天河之舟,又与“神州”谐音。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1位航天员遨游太空,全部安全返回。
2003年首批14名航天员通过考核,都具备了上天的能力。距离梦想近在咫尺,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上天的机会。首批航天员中,8人梦圆太空,5人已解甲离队。首飞成功后,杨利伟说:“我们一共14个战友,我绕地球飞了14圈,正好一人一圈!”
从航天员飞天、太空漫步,到发射天宫、空间交会对接,再到天舟一号“叩开”空间站大门,光荣属于每一位参与者、见证者。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的单位有110多家,参试单位多达3000余家,参与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万人。
而“北斗”在中国航天史上必须有姓名。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2017年11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实现一箭双星发射,中国“北斗”正式开启全球组网的步伐。如今,它已成为和美国GPS等齐名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航天活动“三部曲”。嫦娥奔月的梦想,在一代代人接力下,一步步走进现实。
欧阳自远,1935年出生在江西吉安,舅舅给他取名“自远”,意思是来自遥远的地方。考大学时,为了“唤醒沉睡的高山,献出无穷的宝藏”,欧阳自远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专业。几十年丈量大地,他坚信地质学必将与探测地球、行星的观测结果相关联,低头找矿的他开始仰望星空。
欧阳自远第一次接触到月球,是美国人1978年访华时带来的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他取了一半,带领团队分析出由阿波罗17号采集,并确认了采集地点、阳光条件等,还发现了包括氦-3在内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欧阳自远的目光投向遥远的月球。
2004年大年初二,党中央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报告,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欧阳自远带着4名学生,与探月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来到一个小饭馆。他举起酒杯,用颤抖的声音说:“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我们很幸运。”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被誉为探月工程“三驾马车”的指挥团队——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抱在一起,三位老人泪水长流。
2008年2月,以“落”为目标的探月工程二期正式立项。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三位院士主动让贤,退居二线。一大批中青年成为工程管理和技术骨干,在工程“两总”队伍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46.6%。担负嫦娥二号测控总体方案设计任务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3岁。
2010年10月,嫦娥二号卫星试验新的奔月轨道;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登陆月球;2019年1月15日,嫦娥四號发布照片,其搭载的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欧阳自远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有多少当年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默默无闻奋斗了一辈子。而我已经能看到梦想在宇宙深处展现的淡淡轮廓。”
漫漫飞天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模式”。航天事业历经多年发展,在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铸就了代代传承的航天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迈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中国航天踏上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宇宙无边无际,探索永无止境,每一个新高度都是一个新起点,每一次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新开始。现在,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