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图雅的婚事》以一个一女二夫的核心模式展开叙事,凸显了人生的荒诞感其内在原因来自于转型社会中人们心理的孤独与迷茫。
关键词 图雅的婚事 人生 荒诞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是同一组镜头。图雅在自己的婚礼上孤独地喁喁而泣,随之,哀怨低沉的马头琴声婉然而起 。这个婚事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仅是喜悦,苦恼、无奈、怨艾早已经和它纠结在一起了,尽管这桩婚姻完全是自由的。
还是从头说起吧。
图雅是一位勤劳善良的蒙古族美女,她老公巴特尔则是威武健壮的搏克高手(这搏克可不是红遍网络的“博客”,而是蒙古族的传统运动——摔跤,在草原文化中,它可是代表了英雄的特质),就象都市里美女要嫁大款一样,蒙古草原上美女都想嫁搏克手,所以二人真可谓英雄美人,彼此倾心、相亲相爱,又育有一儿一女,这是多么完美幸福的家庭啊!然而,人生的荒诞感就孕育在这幸福之中。
其实,人生的荒诞悖谬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存在于平淡的日常琐事之中,只是由于我们的麻木而没有感知,只有强烈的荒诞来临时,才会呼天抢地无所适从,比如哈姆雷特,只有当生死爱恨交织在一起时,才会疑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套用这个句型,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荒诞感,都可以问:“上班还是休息?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上街还是回家?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上网还是下线,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然,在平庸无聊的生活熏陶下,般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不会这样疑虑,这会被当成精神病。图雅当然也没有想这么多,但她一位两千多年前的老乡,虽然只是一位目不识丁的老翁,却了悟其中的道理,因而不论是悲哀喜悦他都能从容面对,可谓智者也。而图雅当然没有塞翁的智慧。
不管图雅想不想,她的厄运来了,巴特尔打井出了事故,致其腰部受伤下肢瘫痪。打井是本片中多次出现的意象(这让人联想起了多年前的《老井》),按照弗洛伊德主义的说法,打井是性活动的暗示,这的确有一定道理,这样才能比较合理地解释图雅和三个男人不同的情感关系,三个男人的命运都和打井有关,图雅和巴特尔的离婚,源于巴特尔打井的失败,而宝力尔历经磨难,终于成为打井的成功者,但他打的井是来自于现代西方工艺的另一种井。所以,图雅和他的爱情才犹疑不定。还有,后来图雅和森格因打井而产生的感情纠葛,以及在井下的爱情许诺(这段戏和段誉与王语嫣的“枯井缠绵戏”、张艺谋与梁玉瑾的“土井激情戏”极其相似,应该不是巧合吧),在“打井”有了这一层含义后就好理解多了。
即使抛却打井的性寓意不谈,对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水就是他们的生命,但近年来的环境破坏、草原沙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生命顽强的蒙古民族都如图雅一样面临生存的困境,哪里是她生命的出路呢?健壮但传统的巴特尔没有给她带来生命之水(反倒毁坏了自己高大的身躯),那么,到哪里去寻找新的生命源泉呢?打井英雄李国安不知道去哪了,虽然是全国“名模”(名劳模),但至少他没能来到图雅所在的草原。
英模救不了图雅,图雅只有靠着自己的坚忍勤劳以自救,一个人挑起全家的重担(最主要的就是放牧与打水),钟情好义、思想新潮年轻人森格也帮了她一些忙,但有一天,在救助压在车底下的森格时,图雅腰椎错位,且存在瘫痪的危险,至少已不能再继续艰苦的劳动了,怎么办?去找救助站?找民政局?或向社会求助?图雅都没有那样做,她的自救之路似乎有些荒诞带着巴特尔再婚
她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在电影中,政府、社会是缺席的,图雅的家孤零零地睡在广袤的草原上,遥远而安静,只有那个风向标,在寒风中诉说着孤独,没有众人的喧嚣,甚至看不到邻里的互助,即使是放牧、驮水等镜头,也都是在广阔的天际、群山、草原的衬托下,在远景镜头中显得孤立无援。人生的荒诞性正是如此人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但归根结底是个体的,人是孤独的,又是相通的,但归根结底是孤独的,人是自救的,又是互助的,但归根结底是自救的。如此才可以理解图雅的选择。
两男一女的爱情很多了,但两男一女的婚姻则极少见,多年以前的电影《春桃》已经展示过这种两难的尴尬,图雅又一次被推上了这种困境。其实不仅春桃和图雅,所有人都是生活在各种两难的尴尬中的(比如就象电影结尾时那样,在酒桌上是应该劝人多喝还是劝人少喝呢),只是大多数情况都在“常人的专政”下回避了这种尴尬,但艺未家却把这种尴尬推向极端,让春桃、图雅和我们都必须面对,在情与理、义与利、自我与他人、爱情与道德、传统与创新、乃至上班与休息、上街与回家、上网与下线等矛盾中选择,图雅似乎仍然不愿意选择,或者说她做出了选择,选择了违背社会常规的自我拯救方式:一女二夫的生活。
但这种选择能实现吗?在六拨求婚者先后拒绝了图雅的条件后,宝力尔出现了,这位老同学也许激发了她的爱情,她犹豫着投向宝力尔的怀抱,但结果却是巴特尔的自杀(未遂)。这次的自救尝试就这样失败了。后来,勇敢的年轻人森格用打井留住了图雅,也赢得了她的芳心,但结果却是——在婚礼上,森格与巴特尔的撕扯……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婚姻悲剧不是包办强制的结果,所有的一切,都是图雅自由的选择,只是,人的自由在荒诞的命运面前,只能成为痛苦的无奈,这不由得不让人思考如何面对命运的荒诞。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没有象很多启蒙主义文本那样,把观众的愤懑引向封建家长或专制制度,而是引向了不可知的命运,反衬了人生的渺小与荒诞。比如,图雅可以不管巴特尔,与宝力尔或森格开始“幸福生活”,但问题是那样她的内心却是不安的,或者说正是这种情深义重、自我牺牲的品格(不忍心抛弃巴特尔)才使她赢得了宝力尔和森格的爱,而恰恰又是它阻断了他们的爱情。而巴特尔的自杀,我们可以理解是对图雅的成全,但恰恰又是对图雅追求个人幸福的致命摧毁……。
图雅不是个随波逐流者,如果是,她至少可以拥有常人的幸福,但她是个清醒的自由者,就必然是孤独的痛苦者。是追求自由,还是逃避自由,背谬无处不在。
图雅的尴尬困境也代表了当下人们的普遍心态:在转型期的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人们内心的矛盾与无所适从。图雅身上既有传统品质,也有现代意识,巴特尔是传统的象征,宝力尔则是现代的象征,巴特尔的残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无能,那么现代工业能挽救困境中的草原吗?油王宝力尔并没有带来甘泉,尽管他打的井更深,却不是草原所需要的,所以图雅没有背弃家乡,投向现代都市的怀抱,倒是宝力尔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看来现代工业文明并不是救世主。最后,是同样兼具传统与现代气质的森格赢得了图雅的爱,但森格打井成功了吗?他会给干涸的草原带来生命之水吗?电影没有交代,但在一炮接一炮的爆炸声中,森格时时面临着生命的危险,他会是下一个巴特尔吗?或是下一个宝力尔?抑或是开创一种新的生活?一女二夫的生活能继续下去吗?
关键词 图雅的婚事 人生 荒诞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是同一组镜头。图雅在自己的婚礼上孤独地喁喁而泣,随之,哀怨低沉的马头琴声婉然而起 。这个婚事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仅是喜悦,苦恼、无奈、怨艾早已经和它纠结在一起了,尽管这桩婚姻完全是自由的。
还是从头说起吧。
图雅是一位勤劳善良的蒙古族美女,她老公巴特尔则是威武健壮的搏克高手(这搏克可不是红遍网络的“博客”,而是蒙古族的传统运动——摔跤,在草原文化中,它可是代表了英雄的特质),就象都市里美女要嫁大款一样,蒙古草原上美女都想嫁搏克手,所以二人真可谓英雄美人,彼此倾心、相亲相爱,又育有一儿一女,这是多么完美幸福的家庭啊!然而,人生的荒诞感就孕育在这幸福之中。
其实,人生的荒诞悖谬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存在于平淡的日常琐事之中,只是由于我们的麻木而没有感知,只有强烈的荒诞来临时,才会呼天抢地无所适从,比如哈姆雷特,只有当生死爱恨交织在一起时,才会疑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套用这个句型,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荒诞感,都可以问:“上班还是休息?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上街还是回家?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上网还是下线,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然,在平庸无聊的生活熏陶下,般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不会这样疑虑,这会被当成精神病。图雅当然也没有想这么多,但她一位两千多年前的老乡,虽然只是一位目不识丁的老翁,却了悟其中的道理,因而不论是悲哀喜悦他都能从容面对,可谓智者也。而图雅当然没有塞翁的智慧。
不管图雅想不想,她的厄运来了,巴特尔打井出了事故,致其腰部受伤下肢瘫痪。打井是本片中多次出现的意象(这让人联想起了多年前的《老井》),按照弗洛伊德主义的说法,打井是性活动的暗示,这的确有一定道理,这样才能比较合理地解释图雅和三个男人不同的情感关系,三个男人的命运都和打井有关,图雅和巴特尔的离婚,源于巴特尔打井的失败,而宝力尔历经磨难,终于成为打井的成功者,但他打的井是来自于现代西方工艺的另一种井。所以,图雅和他的爱情才犹疑不定。还有,后来图雅和森格因打井而产生的感情纠葛,以及在井下的爱情许诺(这段戏和段誉与王语嫣的“枯井缠绵戏”、张艺谋与梁玉瑾的“土井激情戏”极其相似,应该不是巧合吧),在“打井”有了这一层含义后就好理解多了。
即使抛却打井的性寓意不谈,对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水就是他们的生命,但近年来的环境破坏、草原沙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生命顽强的蒙古民族都如图雅一样面临生存的困境,哪里是她生命的出路呢?健壮但传统的巴特尔没有给她带来生命之水(反倒毁坏了自己高大的身躯),那么,到哪里去寻找新的生命源泉呢?打井英雄李国安不知道去哪了,虽然是全国“名模”(名劳模),但至少他没能来到图雅所在的草原。
英模救不了图雅,图雅只有靠着自己的坚忍勤劳以自救,一个人挑起全家的重担(最主要的就是放牧与打水),钟情好义、思想新潮年轻人森格也帮了她一些忙,但有一天,在救助压在车底下的森格时,图雅腰椎错位,且存在瘫痪的危险,至少已不能再继续艰苦的劳动了,怎么办?去找救助站?找民政局?或向社会求助?图雅都没有那样做,她的自救之路似乎有些荒诞带着巴特尔再婚
她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在电影中,政府、社会是缺席的,图雅的家孤零零地睡在广袤的草原上,遥远而安静,只有那个风向标,在寒风中诉说着孤独,没有众人的喧嚣,甚至看不到邻里的互助,即使是放牧、驮水等镜头,也都是在广阔的天际、群山、草原的衬托下,在远景镜头中显得孤立无援。人生的荒诞性正是如此人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但归根结底是个体的,人是孤独的,又是相通的,但归根结底是孤独的,人是自救的,又是互助的,但归根结底是自救的。如此才可以理解图雅的选择。
两男一女的爱情很多了,但两男一女的婚姻则极少见,多年以前的电影《春桃》已经展示过这种两难的尴尬,图雅又一次被推上了这种困境。其实不仅春桃和图雅,所有人都是生活在各种两难的尴尬中的(比如就象电影结尾时那样,在酒桌上是应该劝人多喝还是劝人少喝呢),只是大多数情况都在“常人的专政”下回避了这种尴尬,但艺未家却把这种尴尬推向极端,让春桃、图雅和我们都必须面对,在情与理、义与利、自我与他人、爱情与道德、传统与创新、乃至上班与休息、上街与回家、上网与下线等矛盾中选择,图雅似乎仍然不愿意选择,或者说她做出了选择,选择了违背社会常规的自我拯救方式:一女二夫的生活。
但这种选择能实现吗?在六拨求婚者先后拒绝了图雅的条件后,宝力尔出现了,这位老同学也许激发了她的爱情,她犹豫着投向宝力尔的怀抱,但结果却是巴特尔的自杀(未遂)。这次的自救尝试就这样失败了。后来,勇敢的年轻人森格用打井留住了图雅,也赢得了她的芳心,但结果却是——在婚礼上,森格与巴特尔的撕扯……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婚姻悲剧不是包办强制的结果,所有的一切,都是图雅自由的选择,只是,人的自由在荒诞的命运面前,只能成为痛苦的无奈,这不由得不让人思考如何面对命运的荒诞。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没有象很多启蒙主义文本那样,把观众的愤懑引向封建家长或专制制度,而是引向了不可知的命运,反衬了人生的渺小与荒诞。比如,图雅可以不管巴特尔,与宝力尔或森格开始“幸福生活”,但问题是那样她的内心却是不安的,或者说正是这种情深义重、自我牺牲的品格(不忍心抛弃巴特尔)才使她赢得了宝力尔和森格的爱,而恰恰又是它阻断了他们的爱情。而巴特尔的自杀,我们可以理解是对图雅的成全,但恰恰又是对图雅追求个人幸福的致命摧毁……。
图雅不是个随波逐流者,如果是,她至少可以拥有常人的幸福,但她是个清醒的自由者,就必然是孤独的痛苦者。是追求自由,还是逃避自由,背谬无处不在。
图雅的尴尬困境也代表了当下人们的普遍心态:在转型期的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人们内心的矛盾与无所适从。图雅身上既有传统品质,也有现代意识,巴特尔是传统的象征,宝力尔则是现代的象征,巴特尔的残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无能,那么现代工业能挽救困境中的草原吗?油王宝力尔并没有带来甘泉,尽管他打的井更深,却不是草原所需要的,所以图雅没有背弃家乡,投向现代都市的怀抱,倒是宝力尔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看来现代工业文明并不是救世主。最后,是同样兼具传统与现代气质的森格赢得了图雅的爱,但森格打井成功了吗?他会给干涸的草原带来生命之水吗?电影没有交代,但在一炮接一炮的爆炸声中,森格时时面临着生命的危险,他会是下一个巴特尔吗?或是下一个宝力尔?抑或是开创一种新的生活?一女二夫的生活能继续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