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不同产业之间重大比例关系调整和相同产业内部资源配置调整两部分。西安要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必须发展与自身环境、资源相匹配的产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
关键词:西安;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94-02
引言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不同产业之间重大比例关系调整和相同产业内部资源配置调整两部分。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其目的在于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安要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必须发展与自身环境、资源相匹配的产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
1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
1.1 新型工业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以消耗环境来拉动经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以科技投入和智力开发为主,逐渐降低了对环境的压力。从工业革命开始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其以资源、环境、生态掠夺式的开发模式,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人类出现全球性的悲剧。新型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西安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保证安全为方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科技教育等比较优势,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集中。在做大做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的同时,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和产品,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1.2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西安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消耗资源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西安应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政策技术支撑体系,探索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建立清洁生产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积极探索“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使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2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划是从“一、二、三”结构到“二、三、一”结构,再到“三、二、一”结构的演进,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008年西安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实现生产总值为103.45亿元、987.70亿元、1098.89亿元,三次產业产值结构比例为1:9.55:10.62,产值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说明西安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西安要加强产业规划指导,明确鼓励、限制和淘汰的产业,实现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的方式向由工业、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的方式转变。
2.1 第一产业
在农业产业配置中,西安要以实施全国循环经济首批试点为契机,坚持“稳粮、优果、兴牧、强菜”的指导思想,构筑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果业、蔬菜、花卉、畜牧等现代农业,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由重粮食生产向畜牧业、养禽业及经饲作物生产为主的转变,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转变,使农(种植业)、林、牧、渔业协调发展。
西安粮食产销基本平衡,因而不要追求面积的扩大,而要在保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腾出较多的耕地和节约较多的水用来发展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多种经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西安要坚持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西安大绿等重点工程,形成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产业发展为动力、重点工程为载体、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林业发展布局,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和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恢复和增加植被面积,减轻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畜牧业覆盖面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发展空间大,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切入点。
2.2 第二产业
特殊的地理区位使西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化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西安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多,政府行为过多地干涉使市场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安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逐步凸显;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主要集中于冶金、化工和建材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依然是西安的主导产业。总之,西安第二产业结构趋同,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的现实,加剧了大都市区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紧张局面,阻碍了西安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和协调机制,解决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由于目前制度供给不足以及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使得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利益驱动。西安要重新设计地方政府的激励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和区域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把政府从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摊子及“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其次,要大力发展私有经济和边境贸易,以解决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引导民众充分就业。针对轻工业资金需求相对较少,劳动相对密集的特点,西安应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创造公平竞争平台,鼓励和引导民营及个体经济健康发展。利用与“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在经济、地理、宗教、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给予企业更多的自营出口权,发展外向型轻工业。最后,要充分发挥科教优势,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大力倡导“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理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的主题,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提高工业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能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3 第三产业
西安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2008年,西安大都市区第三产业产值为1098.89亿元,占区域GDP的50.17%,远未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次,内部结构优化程度低,表现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科技教育、社区服务、城市公用事业、信息咨询、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第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低,城镇化建设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观。培育发展新兴第三产业,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是促进西安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要措施。
一是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全面提高西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建立起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第三产业发展体系。
二是引导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和培植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形成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证券、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教育为支柱产业,结构合理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针对当前房地产行业出现的非正常状况,要加大立法力度,让法律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公平合理竞争和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对当前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动向,打击投机“热”钱随意进出房地产市场。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各類中介服务组织、民营科技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进农业、农机、林业、畜牧等服务产业化;加强农业市场建设,发展特色产品经营,提高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结语
西安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提出,以及相应倾斜的政策措施,为西安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支撑条件。西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利于公平与竞争、平等与自由的观念传播,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44—145.
[2]段禄峰,张鸿,城乡一体化视阈下的西安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析[J].生态经济,2011,27(8):73-76;80.
[3]段禄峰,张鸿,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5):166-17.
(责任编辑:赵媛)
关键词:西安;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94-02
引言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不同产业之间重大比例关系调整和相同产业内部资源配置调整两部分。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其目的在于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安要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必须发展与自身环境、资源相匹配的产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
1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
1.1 新型工业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以消耗环境来拉动经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以科技投入和智力开发为主,逐渐降低了对环境的压力。从工业革命开始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其以资源、环境、生态掠夺式的开发模式,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人类出现全球性的悲剧。新型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西安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保证安全为方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科技教育等比较优势,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集中。在做大做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的同时,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和产品,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1.2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西安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消耗资源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西安应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政策技术支撑体系,探索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建立清洁生产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积极探索“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使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2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划是从“一、二、三”结构到“二、三、一”结构,再到“三、二、一”结构的演进,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008年西安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实现生产总值为103.45亿元、987.70亿元、1098.89亿元,三次產业产值结构比例为1:9.55:10.62,产值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说明西安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西安要加强产业规划指导,明确鼓励、限制和淘汰的产业,实现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的方式向由工业、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的方式转变。
2.1 第一产业
在农业产业配置中,西安要以实施全国循环经济首批试点为契机,坚持“稳粮、优果、兴牧、强菜”的指导思想,构筑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果业、蔬菜、花卉、畜牧等现代农业,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由重粮食生产向畜牧业、养禽业及经饲作物生产为主的转变,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转变,使农(种植业)、林、牧、渔业协调发展。
西安粮食产销基本平衡,因而不要追求面积的扩大,而要在保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腾出较多的耕地和节约较多的水用来发展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多种经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西安要坚持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西安大绿等重点工程,形成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产业发展为动力、重点工程为载体、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林业发展布局,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和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恢复和增加植被面积,减轻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畜牧业覆盖面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发展空间大,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切入点。
2.2 第二产业
特殊的地理区位使西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化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西安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多,政府行为过多地干涉使市场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安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逐步凸显;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主要集中于冶金、化工和建材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依然是西安的主导产业。总之,西安第二产业结构趋同,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的现实,加剧了大都市区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紧张局面,阻碍了西安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和协调机制,解决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由于目前制度供给不足以及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使得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利益驱动。西安要重新设计地方政府的激励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和区域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把政府从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摊子及“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其次,要大力发展私有经济和边境贸易,以解决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引导民众充分就业。针对轻工业资金需求相对较少,劳动相对密集的特点,西安应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创造公平竞争平台,鼓励和引导民营及个体经济健康发展。利用与“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在经济、地理、宗教、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给予企业更多的自营出口权,发展外向型轻工业。最后,要充分发挥科教优势,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大力倡导“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理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的主题,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提高工业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能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3 第三产业
西安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2008年,西安大都市区第三产业产值为1098.89亿元,占区域GDP的50.17%,远未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次,内部结构优化程度低,表现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科技教育、社区服务、城市公用事业、信息咨询、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第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低,城镇化建设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观。培育发展新兴第三产业,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是促进西安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要措施。
一是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全面提高西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建立起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第三产业发展体系。
二是引导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和培植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形成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证券、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教育为支柱产业,结构合理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针对当前房地产行业出现的非正常状况,要加大立法力度,让法律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公平合理竞争和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对当前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动向,打击投机“热”钱随意进出房地产市场。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各類中介服务组织、民营科技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进农业、农机、林业、畜牧等服务产业化;加强农业市场建设,发展特色产品经营,提高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结语
西安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提出,以及相应倾斜的政策措施,为西安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支撑条件。西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利于公平与竞争、平等与自由的观念传播,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44—145.
[2]段禄峰,张鸿,城乡一体化视阈下的西安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析[J].生态经济,2011,27(8):73-76;80.
[3]段禄峰,张鸿,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5):166-17.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