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发展生态主义观点分析形成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h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中新的关注热点。布朗芬·布伦纳借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的观点,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系统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能够较好地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深入认识教学风格。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在宏观系统层面是社会现实,在外展系统的是师生关系,基于中间系统的是园所环境,而微观系统是教师自身的特征。
  关键词: 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影响因素
  
  关于教学风格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结物和结晶品;是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既具有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的教学个性或特色。从上述的各种教学风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认为的教学风格大都是从“教”这个角度来说的,并没有涉及其他对象和方面。而在《西方教育词典》对教学风格的定义则有所不同:“教学风格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将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列入了教学风格里。但是不论教学风格的定义究竟如何,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不可能脱离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的制约,不可能离开人的个体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在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他将生态环境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营销的网络。每个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幼儿教师形成的教学风格是在该系统环境中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幼儿教师逐渐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解释环境特性、参与环境的活动、维持或改变环境的动机与能力,从而在系统互动中实现教学的高度艺术化。下面笔者从宏观、外展、中间、微观系统对影响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宏观系统——社会现实
  
  宏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文化背景。宏观系统中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有形的,属于“硬件”;文化则是无形的,属于“软件”。教学风格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时代背景的“硬件”设施,又离不开文化“软件”,这些“硬件”、“软件”提供了幼儿教师形成自身风格的最重要的外部生态。
  任何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因此,必然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过程。
  
  1.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教师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我国在将幼儿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之后,为了生存和利益,幼儿园要讲质量、讲效益,教师相应地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对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逐步地由灌输转向重视通过游戏、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
  
  2.社会文化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传统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教师风格的形成。我国一直强调尊师重道,强调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思想被教师广泛接受,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些优秀教师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灵活运用了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兴趣、能力、爱好。这些观念正在逐步地渗入幼儿教师的意识之中,逐渐被广大幼儿教师接受,促使幼儿教师从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中走出来,走向儿童中心的教学风格,注重“一切从儿童出发”。
  
  二、外展系统——师生关系
  
  外展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但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个体成长的那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来说,师生关系可以视为外展系统。
  师生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学风格的考察,涉及幼儿在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互相配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常用的管理模式、活动中的心理气氛等。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情况。
  师生关系也是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条件和依据。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由慈母型发展到教师型再到导师型。与此相应的教学风格也表现为教导型、指导型和引导型等。这就说明了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都是在“吃透”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最佳选择。
  
  三、中间系统——园所环境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是由直接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除了现在的联系外,一些内隐的联系也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时的中间系统主要是身处的园所环境。
  
  1.幼儿园的管理
  有些幼儿园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设立一个模板,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认为和优秀教师做得一模一样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教师的教学风格趋同,或者说并没有形成特色。而目标设置合理,有着完备的考核评估奖惩制度,将会形成一种推动教师主动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2.园所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说,能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化教具,已成为教学行为中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组成部分,而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受到园所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效益好的幼儿园也许会添置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帮助教师组织活动,进行教学,但是条件不够好的幼儿园则有心无力。这将不利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群体与人际关系
  在幼儿园组织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如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领导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在群体条件下,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因为群体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个体条件下的明显特点,形成群体心理效应。如果在幼儿园里,某些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不断补充新知识,则其他教师也会效仿,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力争教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群体的促进效应。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人际交往的结果,而某种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教师如果有机会与风格类型不同的优秀教师一起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必然会起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促使教学风格不断发展和更加完美的重要途径。而上下级关系则对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有影响,正常、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气氛,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一心一意钻研业务,这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反之,就会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微观系统——自身的特性
  
  微观系统是发展中的个体直接接触的和产生体验的生态环境,是个体对自身从事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人际关系的真切感受和经历。所以,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经验、教育观念等都属于微观系统。
  教师的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认知、意向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师的认知特点,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形式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是属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特点,言语的表达方式,等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意向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等,也是构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执教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学经验确实是形成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来说,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从教的时间都比较长,实际上,考察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参考标准就是执教的时间长短,一般认为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开始具有自己的风格。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向导,没有信念的教师无法坚持自身的行为,更无所谓形成自己的特点。刘晓东博士认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一个坚信“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师不可能形成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教学风格,而一个认为儿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教师可能更易于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学风格被看成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动态性。教学风格系统由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的过程组成,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促成了风格的形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一层面,都不利于有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风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季燕.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
  [3]王楠.智慧人生特级教师教学风格个案研究.南宁:接力出版社,2005.4.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学校的支持与保障是关键。通过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探索,我认为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中应做到内外兼顾:对内调整好课堂知识结构、知识外延及教师配备;对外调动教师内动力、调整学科整合、激发家长的参与,这样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    一、内调三点    1.调整课堂结构——找准知识点  以往的课堂在激趣上下功夫,可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下水作文”成为语文教学界的流行语。  所谓“下水作文”就是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光站在岸上指挥,必须一同下水。大部分老师都把“下水作文”这个理念用到了作文当中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课堂何处不“下水”,在课堂的任何地方、任何教学环节,老师都可以“下水”和学生一起游泳,游到有效教学的彼岸。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课堂实践的
要使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关键在于课堂的高效率。以往强调的课堂有效性包含一般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实质上强调课堂的高效性更为重要。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    一、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它包括师生课内、外的关系,专业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课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1.课内、外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反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答他们的疑难,获取他们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能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摘要: 如何最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是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认为,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强调亲自动手;教学中不能割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问题    随着小学科学课的普及,虽然“科学探究”一词经常被提到,但对于什么是科学探究和如何
摘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职业教育形势,而案例教学法则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本文就在职业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对案例教学的传授者和接受者应当达到的要求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职业教育在实施案例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  关键词: 案例教学关系情景布置角色扮演不足    近年来,案例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时尚与趋势。但时尚与流行的东西未必能给每个人都带来
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明确地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放在教学目的的第一位,这就为教师教学高中音乐鉴赏课指明了方向,高中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是“别的学科不能代替的”审美教育。  新颖的导入部分是成功的音乐鉴赏课的开端,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总结了
素描绘画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在职业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中也不例外。素描教学也是建筑、服装设计、室内装修等专业必修之课。要想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我认为:一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与方向,了解学习素描的作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二是在教学中,教师自身首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三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使绘画技法和新的教学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应抓
本文研究目的:采用一次性静脉注射内毒素复制肺损伤模型,观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内毒素肺损伤中的变化,探讨内毒素介导的肺损伤病理生理学机制,并进一步揭示毒素清颗粒对内毒素
目的:本课题通过探讨仲景对精神症状及病证的辨治,启迪和拓宽治疗精神疾病的思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精神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仲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