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硫化氢对高静止压力下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外源性硫化氢对高静止压力下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分子机制。

方法

血管组织贴块法分离兔胸主动脉VSMC并于100 mmHg静止压力下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培养液含0.2%胎牛血清(FBS)但不含NaHS,10%FBS组及NaHS组(培养液含10%FBS且含50mmol/L NaHS)。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检测VSMC的增殖,并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VSMC的内源性胱硫醚-γ-裂解酶(CSE)、钙调蛋白(Calmodulin,p-CaM /CaM)、CyclinD1蛋白水平。

结果

与10%FBS组相比,NaHS可显著抑制100 mmHg压力下兔VSMC的增殖(0.50±0.03比0.26±0.03,P<0.05)。相比于对照组,10%FBS组CSE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1.21±0.10比0.33±0.04,P<0.05),p-CaM、CylinD1二者表达显著增加(0.23±0.04比0.86±0.04与0.22±0.03比1.19±0.06,P<0.05)。与10%FBS组相比,NaHS组CSE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0.33±0.04比1.11±0.11,P<0.05),而p-CaM、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0.86±0.04比0.26±0.05与1.19±0.06比0.51±0.03,P<0.05)。

结论

外源性硫化氢通过细胞内CSE/硫化氢信号通路抑制高静止压力下的兔VSMC增殖可能与p-CaM与CyclinD1表达抑制有关。

其他文献
计算机检索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9月。筛选食管胃结合部癌切除术后各种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Stata SE 15软件进行频率学网状Meta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 542例患者。结果显示,与食管胃直接吻合相比,功能性空肠间置吻合、双通道吻合、
期刊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外泌体试剂盒提取52例胃癌患者和10名健康人血清中的外泌体,并通过Western blot和纳米颗粒示踪法对其进行验证。采用RT-qPCR检测外泌体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2.5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出现使得全球公共卫生机构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其传播性强,检测效果欠佳,暂无特效药及疫苗等问题使得对其防、控、治面临很大困难。有鉴于此,在常规治疗COVID-19的基础上,对于COVID-19并发症的防治也至关重要。随着COVID-19诊治患者的增加,一线临床医师在实践
期刊
我们研制了内置可调撑开式悬吊拉钩应用于经口腔前庭免充气单孔腔镜甲状腺手术,顺利完成腔镜下甲状腺腺叶切除(含部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手术23例,与前期混合空间法的经口腔前庭腔镜下甲状腺手术57例相比较,免充气组患者手术时间[(144.6±18.1) min],与对照组[(159.9±34.2)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术中出血量[(50.22±18.92) ml比(52.37±
期刊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位于颈动脉分叉的罕见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肿瘤血供丰富,与颈动脉和颈部神经关系密切,手术具有较大风险。虽然肿瘤切除过程中的神经保护和脑保护仍存在难点,但是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诊断技术和外科技术的提升,其诊断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
期刊
期刊
穿透性主动脉溃疡是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破裂形成的溃疡状病变,属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类。其人群发病率较低,多数患者无症状,少部分患者急性起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导致主动脉破裂或者其他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目前对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仍不十分清楚,对于其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在已发表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的流行病学、自然病程、干预时机与指征进行综述,并提出诊疗思路,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疾病
期刊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铁蛋白(SF)水平对食管鳞癌(ESC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280例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前SF水平与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280例ESCC患者中,低SF组共183例(65.4%),高SF组共97例(34.6%)。低SF组患者的1、3、5年
目前肝脏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除,而能否在术中实现精准定位肿瘤、界定切缘是影响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显像技术自2009年由Ishizawa首次应用于肝肿瘤切除术以来,在肝脏肿瘤的分型、识别、定界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显著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其仍存在探测深度有限、假阳性等缺陷,尤其是对肝硬化患者的使用规范还需进一步研究。本
期刊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198例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6例患者术后并发血栓形成。11例对侧形成血栓原因为支架进入下腔静脉过深影响对侧血流;同侧5例血栓形成,1例由于支架支撑力不够受压后被压扁狭窄引起、1例由于支架移位原狭窄部位裸露仍存在、1例由于支架尺寸选择不对病变部位未能完全覆盖引起、2例支架无狭窄病变部位覆盖良好形成血栓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自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