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诸史册,晋阳城最光辉灿烂的时期当为北齐。
北魏权臣高欢长于杀伐、工于谋略,自扶立东魏建都邺城后,视晋阳城为霸府所在,承建大丞相府、晋阳宫城。东魏武定七年(550年),高洋废去孝静帝元善,建立北齐。北齐历六帝二十八年(550年-577年),称晋阳为别都。
高氏家族长居于晋阳,敛聚奇珍异宝,修建离宫别苑,仅后主高纬“承武成之奢丽,以为帝王当然……乃更增益宫苑……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北齐书》多有“帝至自晋阳”“帝还晋阳”“帝自晋阳北巡”,以及契丹、茹茹、高丽、突厥、库莫奚等国使臣频繁来到晋阳,朝见王室的记述。可以说北齐晋阳城已然上升为宫苑迤逦、佛蕴深邃、武备精良、号令备出之地,不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方面都承载起一个朝代的盛世繁华。
依着晋阳城的太原西山至今仍保存着众多的北齐大型石窟造像。这些石刻虽历经千余年的风雨侵蚀,仍能透射出大气磅礴之势、稳健丰硕之美。据《北齐书,后主帝纪》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循着万盏灯光,观瞻的当是晋阳城的宫阙楼阁、馆堂驿所、柳堤池苑、人喧马嚣。其中或许有卷发的侍女、高鼻的随从以及满腹心事的贵戚,他们款款而行……今天,我们借助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似可管窥到那个时代曾经的繁华。
北齐晋阳城作为当时仅次于邺城的政治中心,其重要的军事、政治地位,必然汇聚大量的军政要人。他们家于晋阳,死后也大多埋在了晋阳,从而遗留下丰富的墓葬。可以说,太原地区是除首都邺城以外,发现北齐墓葬最多的地区。从1950年代起至今,文物部门在太原地区陆续发掘清理的北齐大型墓葬已有19座之多,其中有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太尉、顺阳王厍狄回洛墓,太尉、东安王娄睿墓,大将军、武功王韩祖念墓,安定王世子、骠骑大将军贺拔昌墓,大司马、安德王韩轨之父韩买奴墓,泾州刺史狄湛墓,青州刺史韩裔墓以及处士金胜村壁画墓等。以上墓主人大多身份特殊,地位显赫,位列宰辅三公,是高齐政权的核心人物。太原地区除没有发现北齐皇室成员墓冢外(这种现象与史书记载相吻合),自王级以降各级官员的墓葬均有出土。
颇具气势的墓葬营建
北齐高官的墓葬多选址在以晋阳城为中心的东西两山的缓坡阶地上,汾河之滨,高坡之上,开阔高远,墓葬依着山脉走势南北向渐次排开,颇有气度。春秋战国至两汉魏晋时期,晋阳城的墓葬区集中分布于沿太原西山一线,而北齐的大型墓葬开始出现在太原东山台地上,如徐显秀墓、狄湛墓、刘贵墓等。这种墓葬区向距离晋阳城较远的东部山区扩展的现象,既反映出北齐晋阳城的开放格局,又是上流社会归隐山林、宁静致远精神追求的真实体现。墓葬形制按照邺城规制来营建,由弧边方形的砖室或土洞室、长斜坡墓道、天井、甬道等结构组成。墓葬规模随墓主级别、官位高低有所不同,纵长约40米至10数米不等,墓室面积介于40平方米至10多平方米之间。其中韩裔墓、娄睿墓、徐显秀墓的墓道长逾20米,并设有高大的墓冢,营建规模与已出土的河北磁县湾漳大墓相当,而墓壁坚厚牢固,由多层绳纹砖构建的做法与湾漳大墓、邺城永固陵、景陵等王陵的砌筑方法又极为相近,“砖室墓中砖壁的用砖层数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具有一定联系,只有帝、后和具有相当地位的勋戚、高官才可能使用双层以上的砖砌墓壁”。墓内随葬品有陶俑、壁画、金属器等,数量丰富,技艺精湛,意象宏大。
丰富生动的俑群
北魏迁洛以后,东魏以至北齐墓葬中,陶俑的数量和品类都异常丰富,这是西晋、十六国遗风以及孝文帝迁洛改制的综合结果。作为陪葬品的主要类型,太原北齐墓葬出土的陶俑少则十数件、几十件,多则数百件,并具备北朝陶俑群的四组内容,即镇墓俑、出行仪仗、侍仆舞乐以及疱厨操作俑群,邺城北齐俑五官匀称、身形清瘦,合乎比例,多受北魏迁洛和东魏造像遗风的影响,而太原北齐陶俑在造型风格和细部刻画上虽仍以承继北魏俑群造型为主,但同时还有着本地区自己的特色,俑的面相浑圆,下颐丰满,眉口鼻挤在脸面中部,腹胯圆鼓,下肢短而过细,使全俑的外轮廓近于棱形。这种造型虽然有些比例失调的感觉,但是比照唐代俑像的面貌,太原北齐俑则有可能是东魏瘦骨清像向隋唐肥硕丰满风格的过渡类型,这种自魏晋以来鲜明的造型变化某种程度上或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开创了新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和审美情趣。
各类陪葬陶俑的数量一般遵循墓主官职和职业特点而有所不同,这一点与邺城地区相统一。葬于东魏兴和四年(542年)的茹茹公主,她的墓中陪葬有大量妇女侍俑,这应该与公主幼年丧命有关。太原地区出土的北齐墓葬亦是如此。如狄湛墓中出土的多为文吏俑,而韩祖念、娄睿、贺拔昌等武将的墓中则除了有一定数量的文官俑、鼓吹俑、伎乐俑外,更多的则是各类武士俑以及负重的马匹、引颈的骆驼俑等,这些不同的兵种可随意排列成铿锵有力的军阵,尽显沙场将士的豪壮气概。娄睿墓陶俑多达500佘件,徐显秀墓陪葬陶俑300余件,数量可观的俑群在制作上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各色车驾、兵马和人物形像涉及到北齐社会的诸多方面,是北齐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富丽堂皇的墓壁装饰
太原出土的19座北齐墓中,有6座壁画墓。它们分别是厍狄回洛墓、太原南郊壁画墓、娄睿墓、韩祖念墓、僖墓以及徐显秀墓。壁画内容主要有天象、墓主宴饮、伎乐、仪仗以及神兽侍卫等,与“邺城规制”基本相同。即:“墓道壁画以巨大的龙、虎布置在最前端,青龙和白虎面向墓外,衬以流云、忍冬,有时附有凤鸟和神兽,墓道两侧中段绘出行仪仗,墓门正上方绘正面的朱雀,两侧有神兽等图案,门侧多有着甲武士;甬道侧壁为侍卫人像;墓室内壁画仍按传统作法,在正壁(后壁)绘墓主像,旁列侍从卫士。侧壁有牛车葆盖或男吏女侍。墓主绘作端坐帐中的传统姿势,室顶绘天象,墓壁上栏分方位绘四神图像”。
太原出土的北齐壁画墓中,以徐显秀墓壁画保存最为完整。面积约330平方米,墓道、过洞、天井内是迎送墓主人的仪仗队列,分别为人群、鞍马、门吏、仪卫。墓室北壁正中绘坐帐男女墓主人,侍者环伺,西、东壁各以鞍马和牛车为中心描绘出众多行色拘谨的仆从,墓顶周饰飘荡的莲花,另在墓室口、墓道口、甬道口处分别绘有神兽。徐显秀墓壁画由墓道至墓室,背景宁静单一,图画内容浑然一体,人物、车马、器具的大小接近实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实作风。与徐显秀墓绘画气势、风格最为接近的是娄睿墓壁画,两座墓的埋葬时间前后仅差一年,墓主身份也较为接近。所 不同处是娄睿墓的壁画采用分栏式布局,使绘画空间受到限制,画面中的人物显得小而紧凑,背景描绘复杂多变,各种图景交相混杂,人物服饰奢华繁缛,烘托出庄重大气的热烈氛围。娄睿身为皇室贵戚,因此其壁画的布局和格调与河北磁县湾漳大墓更为接近。
就太原地区北齐墓壁画而言,娄睿墓和徐显秀墓主要继承东魏北齐邺都绘画风格,同时还颇受南朝画风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其大量地使用“疏体”和“晕染”技法,使线条简洁有力,人物生动而富有立体感。高超的绘画技法以及宫廷绘画的排场,使人们不禁以为杨子华、张僧繇和曹仲达等宫廷画师有在晋阳生活创作的经历。而韩祖念墓壁画简约质朴的场景和人物描绘具有更多的北周风格,僖墓残存壁画中人物袍服厚履与山东青州崔芬墓壁画有相同之处,是褒衣博带式的南朝画风的表现。太原北齐壁画墓的绘画不仅具有本地特色,同时传承南朝、北周以及邺都的绘画范本。北齐画师“一方面吸收南朝文化来丰富自己,同时又透过南朝取法于印度和西域,创立自己的文化艺术规范。”可以想见,四面八方的艺术人才汇聚在晋阳,他们互相交流,兼容并蓄,在使用不同绘画“粉本”的同时,也不乏积极有效的创新。
流光溢彩的陪葬品
大量的墓葬陪葬品中,同时夹杂着一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精品。如韩祖念墓出土的铜瓶,细长颈、溜肩、矮圈足,铜质优良,光亮可鉴,当是同种器物的精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只高脚玻璃杯,圆口、弧腹、高足,莹绿如玉,仿佛是墓主珍藏的宫廷宴饮器。这两件器物显然都是泊来品,其质地、工艺以及形制与当地器物大相径庭,完全是外来文化体系的产物。徐显秀墓出上了一枚嵌蓝宝石戒指,戒指环和戒面饰有尖耳露齿怪兽首和阴刻胡舞人物纹饰,怪异而新奇,而且徐显秀墓壁画中还有一些深目高鼻的胡人形像、饰着佛头莲花纹图案的侍女裙摆和马鞍袱,这些图样很明显都缘于粟特等西方文明,是完全脱离开中原本土的文化因素。还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土墓葬绘画以及陶俑中的人物发式都富有变化,除由来已久的惯常作法如单髻、双髻、螺髻等样式外,还有一些十分罕见的奇特发型:如贺拔昌墓的辫发骑俑,头发分束结成若干小辫,再束结于脑后,再如徐显秀墓壁画中两名女侍的发型,头发卷曲,中缝分开,分别结辫垂于两耳旁,显得时尚而秀气。以上只略作枚举,相信埋藏于地下的风土人情也正合于地上的时风世俗,如文献所载,西域诸国使臣朝贡北齐权贵,而普通商客长途跋涉往来于晋阳与域外市井之间,互通有无,也当是很自然的事情。当时的北齐晋阳作为一座相当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吸引着许多来自丝路沿线的外国人或长居于此,或作短暂停留,中原各民族与域外各国人民之间自由往来、商旅不绝,在晋阳展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
总之,太原北齐墓葬的形制、规模、俑作以及壁画基本遵循邺城规制,同时还深受北周、南朝以及西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多种文明在晋阳交相辉映、融合进步,进而开创出别具特色的北齐晋阳文化,这支地域文化奇葩惊艳于世,所显示出的富丽奢华远远高于周边地区。
北齐晋阳城经济富足、文化先进,其王者气派、都市繁华也只有邺都可以与之相匹敌;北齐晋阳城广纳博釆、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气度,对后世以至封建盛世隋唐社会制度的形成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北魏权臣高欢长于杀伐、工于谋略,自扶立东魏建都邺城后,视晋阳城为霸府所在,承建大丞相府、晋阳宫城。东魏武定七年(550年),高洋废去孝静帝元善,建立北齐。北齐历六帝二十八年(550年-577年),称晋阳为别都。
高氏家族长居于晋阳,敛聚奇珍异宝,修建离宫别苑,仅后主高纬“承武成之奢丽,以为帝王当然……乃更增益宫苑……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北齐书》多有“帝至自晋阳”“帝还晋阳”“帝自晋阳北巡”,以及契丹、茹茹、高丽、突厥、库莫奚等国使臣频繁来到晋阳,朝见王室的记述。可以说北齐晋阳城已然上升为宫苑迤逦、佛蕴深邃、武备精良、号令备出之地,不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方面都承载起一个朝代的盛世繁华。
依着晋阳城的太原西山至今仍保存着众多的北齐大型石窟造像。这些石刻虽历经千余年的风雨侵蚀,仍能透射出大气磅礴之势、稳健丰硕之美。据《北齐书,后主帝纪》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循着万盏灯光,观瞻的当是晋阳城的宫阙楼阁、馆堂驿所、柳堤池苑、人喧马嚣。其中或许有卷发的侍女、高鼻的随从以及满腹心事的贵戚,他们款款而行……今天,我们借助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似可管窥到那个时代曾经的繁华。
北齐晋阳城作为当时仅次于邺城的政治中心,其重要的军事、政治地位,必然汇聚大量的军政要人。他们家于晋阳,死后也大多埋在了晋阳,从而遗留下丰富的墓葬。可以说,太原地区是除首都邺城以外,发现北齐墓葬最多的地区。从1950年代起至今,文物部门在太原地区陆续发掘清理的北齐大型墓葬已有19座之多,其中有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太尉、顺阳王厍狄回洛墓,太尉、东安王娄睿墓,大将军、武功王韩祖念墓,安定王世子、骠骑大将军贺拔昌墓,大司马、安德王韩轨之父韩买奴墓,泾州刺史狄湛墓,青州刺史韩裔墓以及处士金胜村壁画墓等。以上墓主人大多身份特殊,地位显赫,位列宰辅三公,是高齐政权的核心人物。太原地区除没有发现北齐皇室成员墓冢外(这种现象与史书记载相吻合),自王级以降各级官员的墓葬均有出土。
颇具气势的墓葬营建
北齐高官的墓葬多选址在以晋阳城为中心的东西两山的缓坡阶地上,汾河之滨,高坡之上,开阔高远,墓葬依着山脉走势南北向渐次排开,颇有气度。春秋战国至两汉魏晋时期,晋阳城的墓葬区集中分布于沿太原西山一线,而北齐的大型墓葬开始出现在太原东山台地上,如徐显秀墓、狄湛墓、刘贵墓等。这种墓葬区向距离晋阳城较远的东部山区扩展的现象,既反映出北齐晋阳城的开放格局,又是上流社会归隐山林、宁静致远精神追求的真实体现。墓葬形制按照邺城规制来营建,由弧边方形的砖室或土洞室、长斜坡墓道、天井、甬道等结构组成。墓葬规模随墓主级别、官位高低有所不同,纵长约40米至10数米不等,墓室面积介于40平方米至10多平方米之间。其中韩裔墓、娄睿墓、徐显秀墓的墓道长逾20米,并设有高大的墓冢,营建规模与已出土的河北磁县湾漳大墓相当,而墓壁坚厚牢固,由多层绳纹砖构建的做法与湾漳大墓、邺城永固陵、景陵等王陵的砌筑方法又极为相近,“砖室墓中砖壁的用砖层数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具有一定联系,只有帝、后和具有相当地位的勋戚、高官才可能使用双层以上的砖砌墓壁”。墓内随葬品有陶俑、壁画、金属器等,数量丰富,技艺精湛,意象宏大。
丰富生动的俑群
北魏迁洛以后,东魏以至北齐墓葬中,陶俑的数量和品类都异常丰富,这是西晋、十六国遗风以及孝文帝迁洛改制的综合结果。作为陪葬品的主要类型,太原北齐墓葬出土的陶俑少则十数件、几十件,多则数百件,并具备北朝陶俑群的四组内容,即镇墓俑、出行仪仗、侍仆舞乐以及疱厨操作俑群,邺城北齐俑五官匀称、身形清瘦,合乎比例,多受北魏迁洛和东魏造像遗风的影响,而太原北齐陶俑在造型风格和细部刻画上虽仍以承继北魏俑群造型为主,但同时还有着本地区自己的特色,俑的面相浑圆,下颐丰满,眉口鼻挤在脸面中部,腹胯圆鼓,下肢短而过细,使全俑的外轮廓近于棱形。这种造型虽然有些比例失调的感觉,但是比照唐代俑像的面貌,太原北齐俑则有可能是东魏瘦骨清像向隋唐肥硕丰满风格的过渡类型,这种自魏晋以来鲜明的造型变化某种程度上或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开创了新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和审美情趣。
各类陪葬陶俑的数量一般遵循墓主官职和职业特点而有所不同,这一点与邺城地区相统一。葬于东魏兴和四年(542年)的茹茹公主,她的墓中陪葬有大量妇女侍俑,这应该与公主幼年丧命有关。太原地区出土的北齐墓葬亦是如此。如狄湛墓中出土的多为文吏俑,而韩祖念、娄睿、贺拔昌等武将的墓中则除了有一定数量的文官俑、鼓吹俑、伎乐俑外,更多的则是各类武士俑以及负重的马匹、引颈的骆驼俑等,这些不同的兵种可随意排列成铿锵有力的军阵,尽显沙场将士的豪壮气概。娄睿墓陶俑多达500佘件,徐显秀墓陪葬陶俑300余件,数量可观的俑群在制作上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各色车驾、兵马和人物形像涉及到北齐社会的诸多方面,是北齐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富丽堂皇的墓壁装饰
太原出土的19座北齐墓中,有6座壁画墓。它们分别是厍狄回洛墓、太原南郊壁画墓、娄睿墓、韩祖念墓、僖墓以及徐显秀墓。壁画内容主要有天象、墓主宴饮、伎乐、仪仗以及神兽侍卫等,与“邺城规制”基本相同。即:“墓道壁画以巨大的龙、虎布置在最前端,青龙和白虎面向墓外,衬以流云、忍冬,有时附有凤鸟和神兽,墓道两侧中段绘出行仪仗,墓门正上方绘正面的朱雀,两侧有神兽等图案,门侧多有着甲武士;甬道侧壁为侍卫人像;墓室内壁画仍按传统作法,在正壁(后壁)绘墓主像,旁列侍从卫士。侧壁有牛车葆盖或男吏女侍。墓主绘作端坐帐中的传统姿势,室顶绘天象,墓壁上栏分方位绘四神图像”。
太原出土的北齐壁画墓中,以徐显秀墓壁画保存最为完整。面积约330平方米,墓道、过洞、天井内是迎送墓主人的仪仗队列,分别为人群、鞍马、门吏、仪卫。墓室北壁正中绘坐帐男女墓主人,侍者环伺,西、东壁各以鞍马和牛车为中心描绘出众多行色拘谨的仆从,墓顶周饰飘荡的莲花,另在墓室口、墓道口、甬道口处分别绘有神兽。徐显秀墓壁画由墓道至墓室,背景宁静单一,图画内容浑然一体,人物、车马、器具的大小接近实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实作风。与徐显秀墓绘画气势、风格最为接近的是娄睿墓壁画,两座墓的埋葬时间前后仅差一年,墓主身份也较为接近。所 不同处是娄睿墓的壁画采用分栏式布局,使绘画空间受到限制,画面中的人物显得小而紧凑,背景描绘复杂多变,各种图景交相混杂,人物服饰奢华繁缛,烘托出庄重大气的热烈氛围。娄睿身为皇室贵戚,因此其壁画的布局和格调与河北磁县湾漳大墓更为接近。
就太原地区北齐墓壁画而言,娄睿墓和徐显秀墓主要继承东魏北齐邺都绘画风格,同时还颇受南朝画风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其大量地使用“疏体”和“晕染”技法,使线条简洁有力,人物生动而富有立体感。高超的绘画技法以及宫廷绘画的排场,使人们不禁以为杨子华、张僧繇和曹仲达等宫廷画师有在晋阳生活创作的经历。而韩祖念墓壁画简约质朴的场景和人物描绘具有更多的北周风格,僖墓残存壁画中人物袍服厚履与山东青州崔芬墓壁画有相同之处,是褒衣博带式的南朝画风的表现。太原北齐壁画墓的绘画不仅具有本地特色,同时传承南朝、北周以及邺都的绘画范本。北齐画师“一方面吸收南朝文化来丰富自己,同时又透过南朝取法于印度和西域,创立自己的文化艺术规范。”可以想见,四面八方的艺术人才汇聚在晋阳,他们互相交流,兼容并蓄,在使用不同绘画“粉本”的同时,也不乏积极有效的创新。
流光溢彩的陪葬品
大量的墓葬陪葬品中,同时夹杂着一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精品。如韩祖念墓出土的铜瓶,细长颈、溜肩、矮圈足,铜质优良,光亮可鉴,当是同种器物的精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只高脚玻璃杯,圆口、弧腹、高足,莹绿如玉,仿佛是墓主珍藏的宫廷宴饮器。这两件器物显然都是泊来品,其质地、工艺以及形制与当地器物大相径庭,完全是外来文化体系的产物。徐显秀墓出上了一枚嵌蓝宝石戒指,戒指环和戒面饰有尖耳露齿怪兽首和阴刻胡舞人物纹饰,怪异而新奇,而且徐显秀墓壁画中还有一些深目高鼻的胡人形像、饰着佛头莲花纹图案的侍女裙摆和马鞍袱,这些图样很明显都缘于粟特等西方文明,是完全脱离开中原本土的文化因素。还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土墓葬绘画以及陶俑中的人物发式都富有变化,除由来已久的惯常作法如单髻、双髻、螺髻等样式外,还有一些十分罕见的奇特发型:如贺拔昌墓的辫发骑俑,头发分束结成若干小辫,再束结于脑后,再如徐显秀墓壁画中两名女侍的发型,头发卷曲,中缝分开,分别结辫垂于两耳旁,显得时尚而秀气。以上只略作枚举,相信埋藏于地下的风土人情也正合于地上的时风世俗,如文献所载,西域诸国使臣朝贡北齐权贵,而普通商客长途跋涉往来于晋阳与域外市井之间,互通有无,也当是很自然的事情。当时的北齐晋阳作为一座相当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吸引着许多来自丝路沿线的外国人或长居于此,或作短暂停留,中原各民族与域外各国人民之间自由往来、商旅不绝,在晋阳展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
总之,太原北齐墓葬的形制、规模、俑作以及壁画基本遵循邺城规制,同时还深受北周、南朝以及西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多种文明在晋阳交相辉映、融合进步,进而开创出别具特色的北齐晋阳文化,这支地域文化奇葩惊艳于世,所显示出的富丽奢华远远高于周边地区。
北齐晋阳城经济富足、文化先进,其王者气派、都市繁华也只有邺都可以与之相匹敌;北齐晋阳城广纳博釆、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气度,对后世以至封建盛世隋唐社会制度的形成均有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