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的远征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kb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白相间的雪龙号,堪称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艘明星船。在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它是第三代考察船。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使用的“向阳红10号”是一艘没有抗冰能力的普通船只;1986年的“极地号”—芬兰劳马船厂建造的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被购进并花了750万元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六个南极航次考察任务后于1994年退役。现役的雪龙号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原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设计破冰能力为B1级。2007年,我国投资两亿多元对它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更新改造,提高了船上自动化程度、装备了多套科学调查设备、调整了实验室布局,更新了通信导航设备、改造了生活设施。2013年,国家又对雪龙号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换了主机、辅机等设备,雪龙号犹如换了一个强大的“心脏”,至少还能在南北极跑几十年。
  雪龙号的灵魂是船员。自1984年以来,许多船员常年奔波在地球南北两极,尽管他们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国外科学考察的船员,甚至无法与国内一般的远洋船船员相比,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选择了默默坚守。在雪龙号服役的七年里,我曾数次跟随它往返于地球两极,听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船长沈权
  日夜守望危险冰区
  尽管雪龙号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但南北两极的浮冰和冰山在屏幕上显示的都是一个白点,很难区别,因此只能依靠值班驾驶员和水手的眼睛来识别,航行难度很大。每当驶进危险冰区,总能看到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在驾驶台,不是拿着望远镜紧盯海面,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
  多年来的艰苦历练,雪龙号船员们积累了丰富的冰区航行经验。在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中,雪龙号冲破低纬度厚重浮冰的阻挠,机动灵活地在浮冰间寻找“清水塘”航行,一步步航行到北纬88度26分,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迄今到达最高纬度的纪录。而与我国同时进行北极考察的一艘国外破冰船,仅航行到北纬75度就因无法穿越厚重浮冰而折返回国。
  机匠长邵旭明
  舱底传来轻微的敲击声
  第26次南极考察中,机匠长邵旭明例行对船进行巡视检查。一次,他突然听到舱底传来一阵轻微的敲击声。声音微弱到就像从海底两万里传来,如果是一般人听到,很可能认为是海面上浮冰撞击船的声音。但敏感的他觉得不对劲,赶紧向轮机长黄嵘汇报。黄嵘当即决定停船检查。
  尽管主机已经停掉,但各种各样机器散发出的巨大热量,使机舱里温度高达六十多度。邵师傅第一个钻进主机里查看,这一看不禁让他倒吸一口冷气:原来雪龙号经过长时间破冰,强烈震动已经使主机链条偏移错位,固定螺丝大部分松动,如果不是发现及时,主机就会出现各种定时错乱而导致瘫痪,后果不堪设想。这次事故处理持续了近一天时间。在邵师傅的带领下,轮机部人员轮番钻进主机“接力”检修,油污夹杂着汗水,他们钻出来的时候一个个都成了湿淋淋的“黑人”。
  从1984年至2011年,邵旭明亲历了12次南极考察、三次北极考察,是大家都很敬重的雪龙号“机头”。 二十多年来,邵师傅在雪龙号上的时间比在家里长多了,他对船上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声响都了如指掌,这也使得雪龙号的每一次危机都能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从未有发作的机会。然而,在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启程前夕,他在对船上救生艇进行检修作业时,因为救生艇突然脱钩坠落而落水重伤去世,他的亲人和朋友无不悲恸难抑。
  水手长吴林
  海冰开裂遇险队员濒临昏迷
  在每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号船员都是冰上卸货的主力军。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工作。在第25次南极考察中,中山站附近海域冰情极为复杂,一辆雪地车在卸货时因海冰突然开裂坠入3000米深的大海,遇险的考察队员浮出海面,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雪龙号船舷边卸货的水手长吴林在第一时间带着救生装备,踏着齐膝深的雪冲过去。厚厚积雪覆盖下的海冰,完全有可能再次开裂。按冰上行走的经验,要用竹竿探路小心前行。但时间就是生命,吴林顾不上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冲到海冰坍塌处,趴在雪地上,将已经爬上海冰、濒临昏迷的遇险队员拉到自己身边,迅速地裹上毛毯,背起他与后期抢险队员会合,成功营救了这名遇险队员。
  轮机长黄嵘
  主机第四缸启动阀突然严重漏气
  在大海中航行,轮机是船上的“心脏”。在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号在穿越西风带前往南极途中,主机第四缸气缸启动阀突然严重漏气。如果高温高压的气体倒流到主空气瓶,极有可能引起爆炸,后果十分可怕。但在风急浪高的西风带,如果停掉主机船舶失去动力,也可能会面临翻船的灭顶之灾。
  两难之际,年轻的轮机长黄嵘权衡之下,当机立断,停掉主机更换气缸气动阀,整个过程仅用10分钟,雪龙号便转危为安。“每次考察中,雪龙号的安全比我的生命还重要,我们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看护它。”黄嵘曾经这样说。
  船长王建忠
  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人员
  去年12月,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被冰封住,在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出的海上最高等级求救信号后,王建忠指挥船只千里驰援,在船只不能靠近时仍不离不弃;趁着1月2日的好天气,船员用木板搭好了冰面停机坪,雪龙号的直升机“雪鹰12号”飞了九次,耗时五个小时把俄罗斯船52名被困乘客转移到了附近的澳大利亚船上。俄罗斯船客拉走了,雪龙号却跟“院士”一起被又厚又硬的浮冰困住了。王建忠一连几天没有上床睡觉,一直在看着各种风向图、草图想办法对付南极坚冰。五天后凌晨风向变化,王建忠迫不得已采取了最危险的突围方案—借势外逃,努力破冰,进入清水区,在这个过程中,他紧张得连自己的双脚抽筋都不知道。突围成功后,王建忠哭了。
  在南极考察有限的窗口期,为弥补救援脱困而耽误的科考时间,王建忠每天“精打细算”。雪龙号原计划在南纬60~62度海域环南极航行,但为了节约航程和时间,实际大都航行在南纬65度以南,最南抵达南纬75度,基本是沿着最节约航程的“大圆航线”航行。雪龙号原计划环南极航行14000海里,实际航行11800海里;第30次南极考察原计划总航程32700海里,实际总航程32000海里。
  在环南极航行中,雪龙号遭遇历史罕见严重冰情,平均每两三天就遇到一个气旋,共有40天海面上能见度低于五公里。由于纬度太高,海面上冰山林立,最密海域每百平方海里有数十座巨大冰山,对船舶航行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全体船员谨慎驾驶,科学选择冰区航道规避冰山,为我国在高纬度地区航行积累了宝贵数据和经验。
  “这次航行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挑战。我几乎用了我所有的能力和智慧,加上运气,才能完成。以后,就是连我都不能再重复第二次了。”王建忠说,“雪龙号把大家从国内带出来,一定要把大家平安送回祖国。这是我最想要的结果与目的,也是我最大的安慰与回报。”
  在中国极地事业历史上,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书写了一段精彩传奇:成功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人员、圆满完成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抵达中国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纬度、圆满完成所有科考任务、参与搜寻马航失联飞机……作为一名随队记者,我亲身经历了这段科考传奇。
其他文献
在开幕仪式上,奥索卡?品牌总经理Herve Cayla和中国登山协会攀岩攀冰部部长丁祥华等嘉宾致辞,向在场岩友和媒体介绍了白河岩区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号召大家共同支持白河攀岩基金发展的愿望,及对攀岩事业在中国发展的支持和期盼。正如Herve先生在致辞中所说:“让我们凭着对户外运动的热爱,一起携手,纯心向前,共同推动攀岩运动的发展,努力让更多人发现和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奥索卡?为本次攀岩节,专门请来
魔境之路是我为扎尕那山域内越野骑行线路起的名字,至今它依然令我魂牵梦绕,我想,我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魔境之路的。关于它锋锐又极尽眩目的岩壁,关于它跃动又危机四伏的骑行野路,关于它的阴阳昏晓或刃脊晴雪,以及关于它远离一切文明矫饰的种种。容许静谧,抑或情迷。这里石峰峭拔嶙峋,溪流淡漠隽永,在这里,越野似乎变得无所适从,却又会最轻易地抵达纯粹之境。  扎尕那有着隐形的山门,顺着裂缝步入谷底的那一刻起,这片
勃朗峰为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徒步。阿尔卑斯是现代登山运动的发源地,勃朗峰也是世界上最热门山峰之一,每年数千人登顶,但同时也是最为危险的山峰之一,每年近百的伤亡率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    勃朗峰(法语:Mont Blanc,意大利语:Monte Bianco),意为白色之山,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
罗静,一个怀揣梦想的普通女子,2002年开始接触户外。从徒步到登山,从小五台走到云南、西藏,她知道了有一种行走方式可以如此自由,也知道了有一片洁白的世界,是平原上所无法感受到的摄魂的美。  2008年,罗静登顶了她人生的第一个5000米雪山。在十几个队员因暴风雪都选择下撤后,她与另外几名队友仍然坚守而最终登顶。这次登顶给罗静带来了极大的自信,她的人生也开始被雪山改变。  2010年,罗静辞去工作开
营地是户外人的家,即使是借居山野,梦醒时也是安身之所。  最早玩户外的人并没有太强的营地意识,理所当然地认为心安之处便是家,毕竟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以前徒步北京的野长城,一个个烽火台成了我们的大帐篷,睡袋一铺就能安睡一晚,有时候也会睡在门楼外露天的山脊上,目睹日落月升的全过程,夜里只要有几次睁眼,醒来后的回忆那一定是斗转星移。在新疆的草原骑马穿越,往往就是择一水草丰美之地,饮马溪边,埋锅造饭,几支哈
被访家庭  小雨和嘟嘟,非常有爱的一对母子,通过在千岛湖参加逐浪者俱乐部的活动接触皮划艇运动一年多。  户外探险:介绍一下您自己和您家小朋友的基本情况。  小雨:我们是生活杭州的一个三口之家,爸爸是软件工程师,我是英语老师,嘟嘟是个10岁的小男孩。平常我们就喜欢亲近自然,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比较特殊的情况是我的家乡就在千岛湖,离开家乡在杭州工作已经十几年了。  嘟嘟从小就经常跟我去千岛湖探望亲人,
ITEM Designworks出品的DK City(意为“死亡骑士城市”)系列SC100型电子滑板车可以折叠,手里拎着就能满城走。其设计有一个直观的、单手操作的按钮折叠系统,骑车人可以简单快速收敛起来以便搭乘公共交通,到了目的地以后也可以一打就开。此外,它非常紧凑,电池就封装在踏板下。车把可以由平摆转为内旋,这样整车的外形会更显瘦。总重仅12公斤,载重100公斤,无刷/无齿轮直流轮毂电机,36伏
这里没有激越的风景,也没有险绝的挑战,甚至连异域风情都淡如薄烟。这是济州岛,韩国最大的岛屿,26条Olle(意为“连接大街与家门的窄道”,读作偶来)把这里变成了徒步的天堂。Olle创始人是韩国《我的新闻》前总编徐明淑女士。2006年,她放下了多年的新闻工作,飞往西班牙圣地亚哥,踏上了寻找自我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因缘际会间激发了徐明淑在家乡修建这样美丽恬静的徒步小路的热情—“连接断开的路、挖掘被遗忘
就像西餐中的开胃菜,在进入跑步这场盛宴之初,你需要给自己多一些耗下去的动力。读几本鼓动人心的书,看几部励志激情的电影,或者多看几眼前女友那身材傲人的现男友。一句话—让自己燃起来!  当然,即便是初级跑友也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跑步方法,最好是生动好玩一点的。比如杭州跑步圈里的草根英雄吴栋写的《像恋爱一样去跑步》,标题党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对吧?当然,吴栋本身就是个励志人物,青少年时期因为天生的扁平足,一
艾格语录  只有我们解决所谓的最终问题(指艾格峰),我们这些年轻的登山者才能对阿尔卑斯山研究有所贡献。  ——首位成功从北坡登上艾格峰的Vorg  艾格峰的北壁依然令世界各国的登山者为之疯狂。第一个成功的人所完成的一定是自登山运动开展以来最疯狂至愚蠢的任务。    ——英国阿尔卑斯俱乐部前主席Edward Lisle Strutt对首次从北壁登顶艾格峰这一冒险行动的评价  为什么是艾格峰  艾格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