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心武短篇小说《变叶木》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作家对人性的关怀。它以其独特的结构、深刻的思想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中独具特色。首先,小说故事内容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思考。其次,故事背后蕴含着作者在哲学意义上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变叶木》;人性;非本质论
一、双重主旨的阐述
短篇小说《变叶木》讲述了主人公小韩短暂的幸福打工之路的故事 。区别于刘心武其他作品中故事性的追求,《变叶木》不以故事取胜,而是通过各种对比关系表达出双重主旨。
首先是通过冯教授、曹院士对待“变叶木”小韩)的不同态度,对比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主旨。冯教授追寻着所谓的“深度交谈”,以至触动了小韩的心灵暗室。曹院士则不像冯教授那样不断地挖掘小韩的内心,也就未受伤害。他认为“只要别让它沾到皮肤,搁在阳台上还是挺提神的”。人与人沟通中,过份地冒险挺进会引发危险的后果。当然,若将小韩与冯教授的关系换做男女、夫妻、朋友关系,那么在故事中、在生活中也该是同样的结局。
其次是通过小说中三个人物形象——小韩,韩教授,曹院士的对比表达“人性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要通过不断努力自省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性”的主旨。小韩是朴实的打工者,也是曾经有过杀人念头的青年。冯教授是慈爱的长者,也是不断挖掘别人的内心的“侵略者”。他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旨在给智者增进知识上的满足,他们企盼有朝一日看到那生活的谜团问题得到解释” 。小韩、冯教授都不是完美的形象。他们都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二、独特的结构
《变叶木》的独特结构也吸引着读者眼球。首先,这篇小说体现了短篇小说之“短”,第三人称叙述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写小韩解雇之前的故事,只是选取了小韩被辞职前一天和后一天的故事。在少许的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叙述者不断的以插叙,补叙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人物的背景,塑造人物的形象。叙述者一边叙述故事的发生,一边为读者提供人物必要的信息,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故事的阅读。其次,故事情节叙述与背景叙述比例恰到好处,故事情节的叙述之少很好得体现了作者本篇小说的侧重点。这篇小说重点不在于以故事情节的复杂曲折吸引读者,而是想要读者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对人性的思考上面。这与作者的初衷吻合。
最后,小说“写出的”与“未写出的”也是叙述的一个亮点,体现了作者在社会层面对人性的思考。小说写出了讲述内心杀机时的小韩和冯教授:“小韩这回眼里的凶光绿闪闪的”,“冯教授依稀看见小韩说那些话的时候眼里闪着怪异的光,心里微微吃惊”。但是,没有写出冯教授讲述他的内心杀机时,眼中是否闪着绿闪闪的凶光以及此时小韩的表现。这“没有写出”的部分不是作者疏忽,而是蕴含着作者的一种无奈感:冯教授看到小韩眼中怪异的绿光,心中吃惊、害怕便辞掉了小韩。反过来,假使小韩看到了冯教授眼中的凶光(文中没有写出)又如何,他可以不顾一切地辞掉自己的工作吗?显然,他就算看到了也无能为力。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人性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人性的平等体现在人人都有人性的善、人性的恶。不平等则体现在处于社会上层的人可以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的人性贴上一个标签,社会下层的人的人性不是由自己决定。就像冯教授将“恶”作为小韩的人性,将“恶”作为他的本质。
三、现代哲学人性观的表达
中国传统主流人性观主要分为三类: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传统哲学的人性论都是以人性的存在为前提,将人性作为一个本质的东西。 “与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反,二十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否认有普遍人性或本质存在,他们所倡导的人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禁锢生命自由的人性是没有的。‘存在先于本质’,这就是说要由我们人类的生存活动来决定我们自己的本质”,现代哲学的人性观是非本质论的。
在思想文化层面,小说则是作者对现代人性观的表达。首先,人性是变化的,是非本质的。人性来自于语言的构建。小说并没有大量故事情节叙述,通篇都是小韩与冯教授的对话以及人物背景叙述。小韩人性中的“恶”不是通过其生活、言行表现,而是来自于自己的语言,同样韩教授人性中的恶与善也来自于语言。其次,作为秉持着传统本质论观点的冯教授是作者批判对象。冯教授将人性看作一个本质存在,小说中写道“冯教授心里以咯噔,就不知道该把那心思判断为人性恶还是人性善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冯教授根深蒂固的本质论,非善即恶,非恶即善,总该有一个。他的本质论观点可以很好的解释他先后对小韩态度的变化,他之所以对小韩好,信任他是因为在小韩叙述内心的隐秘杀机之前,他将善作为小韩的本质。他之所以对小韩冷漠并辞掉小韩是因为他将小韩内心中的隐秘杀机作为小韩的本质,即恶。所以,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个反面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现代人性观。
参考文献:
[1]霍桑〔著〕,熊玉鹏 姚乃强〔译〕.红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沈子群(1989.5-),女,江苏宿迁人,苏州大学文学院 2011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关键词:《变叶木》;人性;非本质论
一、双重主旨的阐述
短篇小说《变叶木》讲述了主人公小韩短暂的幸福打工之路的故事 。区别于刘心武其他作品中故事性的追求,《变叶木》不以故事取胜,而是通过各种对比关系表达出双重主旨。
首先是通过冯教授、曹院士对待“变叶木”小韩)的不同态度,对比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主旨。冯教授追寻着所谓的“深度交谈”,以至触动了小韩的心灵暗室。曹院士则不像冯教授那样不断地挖掘小韩的内心,也就未受伤害。他认为“只要别让它沾到皮肤,搁在阳台上还是挺提神的”。人与人沟通中,过份地冒险挺进会引发危险的后果。当然,若将小韩与冯教授的关系换做男女、夫妻、朋友关系,那么在故事中、在生活中也该是同样的结局。
其次是通过小说中三个人物形象——小韩,韩教授,曹院士的对比表达“人性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要通过不断努力自省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性”的主旨。小韩是朴实的打工者,也是曾经有过杀人念头的青年。冯教授是慈爱的长者,也是不断挖掘别人的内心的“侵略者”。他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旨在给智者增进知识上的满足,他们企盼有朝一日看到那生活的谜团问题得到解释” 。小韩、冯教授都不是完美的形象。他们都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二、独特的结构
《变叶木》的独特结构也吸引着读者眼球。首先,这篇小说体现了短篇小说之“短”,第三人称叙述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写小韩解雇之前的故事,只是选取了小韩被辞职前一天和后一天的故事。在少许的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叙述者不断的以插叙,补叙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人物的背景,塑造人物的形象。叙述者一边叙述故事的发生,一边为读者提供人物必要的信息,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故事的阅读。其次,故事情节叙述与背景叙述比例恰到好处,故事情节的叙述之少很好得体现了作者本篇小说的侧重点。这篇小说重点不在于以故事情节的复杂曲折吸引读者,而是想要读者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对人性的思考上面。这与作者的初衷吻合。
最后,小说“写出的”与“未写出的”也是叙述的一个亮点,体现了作者在社会层面对人性的思考。小说写出了讲述内心杀机时的小韩和冯教授:“小韩这回眼里的凶光绿闪闪的”,“冯教授依稀看见小韩说那些话的时候眼里闪着怪异的光,心里微微吃惊”。但是,没有写出冯教授讲述他的内心杀机时,眼中是否闪着绿闪闪的凶光以及此时小韩的表现。这“没有写出”的部分不是作者疏忽,而是蕴含着作者的一种无奈感:冯教授看到小韩眼中怪异的绿光,心中吃惊、害怕便辞掉了小韩。反过来,假使小韩看到了冯教授眼中的凶光(文中没有写出)又如何,他可以不顾一切地辞掉自己的工作吗?显然,他就算看到了也无能为力。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人性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人性的平等体现在人人都有人性的善、人性的恶。不平等则体现在处于社会上层的人可以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的人性贴上一个标签,社会下层的人的人性不是由自己决定。就像冯教授将“恶”作为小韩的人性,将“恶”作为他的本质。
三、现代哲学人性观的表达
中国传统主流人性观主要分为三类: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传统哲学的人性论都是以人性的存在为前提,将人性作为一个本质的东西。 “与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反,二十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家们否认有普遍人性或本质存在,他们所倡导的人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禁锢生命自由的人性是没有的。‘存在先于本质’,这就是说要由我们人类的生存活动来决定我们自己的本质”,现代哲学的人性观是非本质论的。
在思想文化层面,小说则是作者对现代人性观的表达。首先,人性是变化的,是非本质的。人性来自于语言的构建。小说并没有大量故事情节叙述,通篇都是小韩与冯教授的对话以及人物背景叙述。小韩人性中的“恶”不是通过其生活、言行表现,而是来自于自己的语言,同样韩教授人性中的恶与善也来自于语言。其次,作为秉持着传统本质论观点的冯教授是作者批判对象。冯教授将人性看作一个本质存在,小说中写道“冯教授心里以咯噔,就不知道该把那心思判断为人性恶还是人性善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冯教授根深蒂固的本质论,非善即恶,非恶即善,总该有一个。他的本质论观点可以很好的解释他先后对小韩态度的变化,他之所以对小韩好,信任他是因为在小韩叙述内心的隐秘杀机之前,他将善作为小韩的本质。他之所以对小韩冷漠并辞掉小韩是因为他将小韩内心中的隐秘杀机作为小韩的本质,即恶。所以,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个反面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现代人性观。
参考文献:
[1]霍桑〔著〕,熊玉鹏 姚乃强〔译〕.红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沈子群(1989.5-),女,江苏宿迁人,苏州大学文学院 2011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