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北

来源 :星火·中短篇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莉,80后,云南省作协会员。在《边疆文学》等刊发表散文、小说近二十万字。
  老河北是我继父,姓王,河北人。舅舅孃孃们都叫他老河北。他们不承认他是姐夫,他们叫了十几年姐夫的人是我父亲。不知他们是嘴上不适应,还是心里不舒服。
  老河北比我母亲小两岁,母亲让我叫他叔叔。我还是叫过几回的。随着有些事情的发生,我就再也不叫他,也不想和他讲话了。
  人生有太多无奈,有太多身不由己。有些东西你明明不喜欢,上天却随随便便就扔给你。不能推辞,不能拒绝。你随时逃避,希望它消于无形。它却像影子,甩都甩不脱,扔都扔不掉。你想隐藏,却一不小心就让它显了形。老河北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他是我的心理包袱,是不时隐隐作痛的伤口,甚至是我人生擦不净洗不掉的耻辱。
  我预想过母亲会再嫁人。这在现代社会再正常不过。我有心理准备。我想我能坦然面对。
  其实不然。
  多年过去了,第一次见到老河北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年暑假,我照例上昆明去找母亲。进到她住的出租屋,里面多了一个男人。我无法形容那一刻的心情。真的,如坠深渊。失落,无奈,憎恨,绝望……总之难以言表。母亲让我跟他打个招呼。我没。我垂头丧气坐着,不想说话,不想动。
  母亲买了一条鱼,煮了她最拿手的清汤鱼。这是她的习惯。只要我们去,她第一件事就是买鱼。煮清汤鱼成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开饭了。我端着碗,却没有胃口。老河北坐在对面,手里拿根大葱,蘸着酱油,一口一大截,嚼得嘎吱嘎吱响。吃完大葱,他夹了块鱼排。几口剔净鱼肉后,他抓着鱼骨,偏着头滋溜滋溜吸。坐了几分钟,我实在吃不下任何东西,朝碗里舀了点鱼汤,蹲到门外的走廊上去。我背靠着墙蹲着,往嘴里扒了口饭。饭一粒一粒的,像沙子,硌着我的舌头。我嚼着嚼着,眼泪吧嗒吧嗒滚落进饭碗里,再辨不出哪里是泪,哪里是汤。我最喜欢的清汤鱼变味了。亦如我的人生。
  那个假期,我天天在大街上流浪。不是我不想回家,是我沒有家了。我整天游荡在石闸村、白云路、穿金路和官房广场一带,有时也拿张地图,一直走到翠湖边上。车辆,人流,房子。动的动,静的静。我像一枚枯叶,任风吹着跑。天空那么灰暗,城市那么喧嚣,我的心那么黑,透不进半丝光亮。游走在人群中,我像孤魂野鬼。我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做,努力什么也不想。下雨了我也不躲,任雨淋湿我的头发,淋湿我的衣服,洗刷我湿淋淋的心。我的魂没了,空剩一具躯壳。
  我再不想去昆明。国庆节、五一节一类小长假,我都待在学校里。平时一个星期过起来很容易,开灯熄灯间,出门进门间就过去了。可是偌大的校园只剩下管理人员和我的时候,我的心比校园还空。
  一个空着心的人是做不了事情的。玩不好,吃不好,也睡不好,就连言情小说都看不进去。我晃出晃进,晃进晃出,无所适从。时间爬得比蜗牛还慢,我像被架在小火上烘烤。可我愿意待在学校。我宁愿忍受这种空,我宁愿被烤得皮焦肉糊,也不想看到老河北那张脸。
  驴长脸,包谷嘴,深深的法令纹像非洲大峡谷。老河北那长相真够典型的。他经常拉着驴脸,挺直腰板,双手叉在腰上,操着普通话骂人。满口脏话。他嗓门之高,堪比高音喇叭。那怪声怪气的腔调,令人生厌。我一点也不想见到他。
  我患上了假期恐惧症。还差两三个星期才放假,我就操心着该何去何从了。那三四年,寒暑假我基本是在外婆家那边混过去的。东家晃几天,西家晃几天。亲戚们对我还算好,可我老不自在。一个有着这样家庭背景的人,是自卑的,是敏感的。虽然自己不一定觉察,虽然别人不一定这样看待。但不被指出并不代表不存在,有些东西会潜藏于内心,影响你一辈子。
  我待得最多的是三孃家,她家开个小超市,假期我就去帮忙守着。她去地里的时候,我帮着煮煮早晚饭。那段时期,我过的日子是黑色的。这黑色,我是从别人的眼睛里照出来的。
  有一天早上,我独自在三孃家,看了一会儿书后,想去门口走走。我嘴里哼着韩红的歌,那首叫《天亮了》的歌。“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我愿为他建造一座美丽的花园……”我不知道三姨爹几时回来的,他静静站在过道上看着我。那眼神,不知是同情,是怜悯,还是偶遇一个孩子有如此巨大悲伤时的惊讶。那一分钟,我突然照见了自己的内心。我的声音出卖了我。
  在和母亲关系还好的那几年,老河北就经常偷偷攒钱寄回河北。钱塞在烂鞋子里,塞在床板下,塞在羽毛球筒里。攒得多了,就偷偷寄回河北去,给他姐姐,给他兄弟,给他侄子。当时我们家四个孩子上学,负担很重,母亲气急败坏,经常为这事和他吵架,趁他不在时满屋子找。时有收获。我工作之后,弟弟两个的生活费由我负责,母亲只管妹妹,他攒钱更胜之前。始终是组合,始终不是一条心。要他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终究不现实;要我们像父亲一样待他,也不可能。他和我母亲之间不叫成家,只能算凑合着过日子。
  老河北节约,甚至抠门。刚来昆明那阵,每顿吃完饭,电饭锅上粘着几粒米饭,他都要接点开水涮涮喝掉。勺子上粘着米粒,他就抱着勺子啃。母亲买东西,多花一分钱他都叽叽歪歪咒半天。到了他手里的东西,再想出来简直就是扒他的皮。他走路时眼睛不看天,不看人,也不看车。他只盯着地上,随时都在寻宝。见到易拉罐,矿泉水瓶,废纸板,甚至一颗螺丝钉,他都赶紧捡了捏在手里。出租屋的床下,门后,堆满了他的宝贝。他还真捡到过两件像样的东西,如大红脸,金戒指。这样的偶遇,够他乐呵半个月。
  那时他骑三轮车拉人。白天交警撵得紧,他就晚上拉。晚上的客人就那几类:小姐,嫖客,夜生活丰富的人,和那些趁夜色行事的梁上君子。
  有一天晚上,他拉到两个男人,去蒋家营。到一僻静处,两人叫停车。下车后,他们制住他,让他把身上的钱交出来。他身上装着二十三块钱,是他累了一天所得,是他的血汗钱。以他抠门的性格,他怎么肯给对方?从言语冲突,到肢体冲突,结果钱被抢走,他腹部还挨了一刀,医掉五六千块。为这事母亲没少骂他,说他二十多块钱看得比命还重要,说他不晓得舍财消灾的道理。   母亲打电话给我是第二天早上了,问我有没有钱,说老河北住在延安医院。我当时月工资一千零三十七块,每个月要寄六百块给两个弟弟,有时学校要求买辅导资料,还得另外给他们钱。我哪里还有余钱?我说没有,母亲也就没说什么了。
  我是冷漠的。没有钱是事实,但我也没有去找找借借。怎么说呢,我不喜欢他,甚至于讨厌。为了他舍嘴舍脸去借钱,我做不到。
  事情过后,我心里多少有些不安吧,那年寒假,我去了一趟昆明。我已经好几年没上过了。工作之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在处。虽然不能叫家,也不论好在难在,但至少临近放假前,我不用再忧心忡忡思虑该何去何从了。寒假暑假,五一国庆,不论长假短假,我都撅在学校里。过年也是。弟弟妹妹们也不喜欢上昆明,他们一放假就聚到我在的学校,倒也热闹。
  那年寒假去昆明,也算是去看看老河北。他伤早好了,改行当了保安。我预留下返程的车费,给他买了一套西服,一双皮鞋。他高兴坏了,成天咧着包谷嘴笑个不停。
  事情就坏在这套衣服上。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换换行头,他比以前顺眼多了。他更是自我感觉良好。当保安的人时间多,无事就坐着读报纸。他在报纸的旮旯角落里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三八芳龄的小富婆寻觅有缘人。做着艳遇梦,他和对方联系上了。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富婆。他可能也没說实话,甚至还花言巧语,二人就勾搭上了。
  母亲知道时已是数月之后。母亲那性格,哪容得了?两人大吵大闹,还动手。他把母亲的鼻梁都打裂了。
  我从此恨死了他。再没正眼看过他,也没给他买过任何东西。
  老河北一直想带我们回他老家一转。知道他的心思。虽然他和母亲没有生儿育女,但他和老家的亲戚通话时,肯定还是虚荣地把我们几个吹嘘一番。
  母亲不同意。她知道我们不会去。她也不愿意花费高额的车旅费。实在念叨多了,母亲才同意她一个人和他回去一转。回去后,他母亲很高兴,成天拉着我母亲坐炕上说话。他哥哥和弟弟却以为他要回去争家产,天天警惕,处处设防。他寄回去的血汗钱,并未让他们对他多出半分热情。他姐姐对于母亲没为他生个孩子也颇有微词,常于背后教唆他,他们在河北就吵了一架。回昆明后,他和母亲的关系更微妙了,经常一言不合就动手。
  母亲发誓,再也不想去见他的家人。就再没回去过。
  前些年,母亲带着他回到会泽。话说眼不见为净。一下会泽来,他时时刻刻要在我们眼前晃,我烦得不行。偏母亲又是一副离了他就活不下去的样子,我们也没办法。
  他还是那个死样,成天抬着大喇叭,满嘴脏话。有时睡着午觉,就听见他在小区里骂人,西瓜葫芦的,丢死人。我只能打电话给母亲,让他小声点。
  有什么办法呢?这就叫命吧。命运塞给你苦李子,你不能叫嚣着要吃水蜜桃。叫了也没用。谁的人生都不能十全十美,你叫给谁听?众生芸芸,谁也没时间专门管你。
  老河北还是念着要回老家,他母亲年纪大了,他想念。再者,人都有思乡之情。他来云南都二十年了,还天天操口普通话,母亲说了多少次他都不愿意讲云南话,也是对故乡的怀念吧?母亲却不愿意跟他回去。她给老人缝寿衣,做衾被,都是邮寄回去。上次他们回河北,他姐姐的意思是让他重新找一个,生个孩子。回来后,他的作风问题更甚,只要是个女人,他都想去逗惹。遇到对方也是那路货,立马就搞到一块去。母亲杀了他的心都有,经常跟我们哭诉,一把鼻涕一把泪。我们烦不胜烦。
  他母亲走了。他弟弟打电话来说的。母亲没告诉他,寄过去五千块钱。
  他还是知道了,难过了好长时间。后借着一点小矛盾,打了母亲一顿。
  老河北快六十了,头发渐白,腰也开始佝偻。他也没什么念想了,终于想安心过日子了。他白天出去做活,晚上看看电视剧。乐呵得很。可能,很多人老了以后都会这样吧。
  母亲的日子渐渐风平浪静。
  逢年过节,我给母亲买衣服,本想给他也买点,一想起多年前的事,心里就翻腾。干脆给点钱,他喜欢什么自己买去。
其他文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些基层干部就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工作忙得生风,业绩却原地打转。为基层干部减负就是要去“肥膘”,壮“筋骨”;去“虚功”,干实绩,脱虚向实。  减负更要有活力。减负是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是要让基层干部腾出手干实事,省出时间补短板。腾出手去调研,用心去体验社情民意,去干过去想干而沒办法干的事、过去干了还没干成的事。是要省出时间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丰裕自己的人生。  
文学期刊主编性情多样,总体上可分为两种:作家、评论家主编,各级文联、作协所属期刊的主编多属于这个类型;另一种是不写作但鉴赏力很高的职业编辑家,此类主编多在出版社所属期刊。  第一类主编在文坛有深广人脉,有可能在短期内提升一本杂志的圈内影响力。后一种主编多是马拉松选手,他们善于和时间结盟,在持续的浸润中赋予刊物某种气质和长久的生命力。  2015年接手《星火》时,我心怀对职业编辑的崇敬,希望能当个不
编者按  疫情无情人有情,党群干群心联心。因交通管制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党刊工作者,心系疫情、情系家国,基于新闻人独特的视角和党刊人的责任担当,亮相发声、积极作为,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社情民意、传播了正能量。  潜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之称。这座连接湖北东西部的桥梁城市,户籍人口超过百万,正与新冠肺炎疫情抗争着。截
时光的流动意味着丰富性  在同一塊天空下,树荫下的少年停球、碰撞  又忽然飞奔出去  十年的时间只是一瞬,在一簇簇的人流中  我会是哪一个?空气中传来轻微的鼓动  一只晚飞的黄蜂  一条新整修的路面  路旁,不知名的植物  它螺旋形排列的叶序曾令我停步
躲在高峰村的土屋里写诗  是多年前的秘密  没有谁知道  写了村里的柿子树杏子树皂角树  它们不知道  它们依然结自己的果实  写了村里的斑鸠喜鹊画眉麻雀  它们不知道  它们依然唱祖传的歌谣  写了村里的三阿公易子娃父亲母亲  他们不知道  他们依然种水稻小麦高粱  我在高峰村写诗,一直是个秘密  只有那盏忠实的煤油灯知道  它制造的黑煙染黑过我的眼窝  后来那盏15瓦的钨丝灯泡也知道  它昏暗
在夜晚,整个天空是我家屋頂  每颗星星都是一粒灯泡  月亮是最大的灯泡  那时候,我们多穷呀  坐在星空下,穷得不知道穷  穷得一无所有  只剩下星空的屋顶  和大地的客厅  杨犁民,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学员。入选2015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曾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著有散文集《露水硕大》,诗集《花朵轰鸣》《大雨如瀑》。
夜半的敲门声,像鼓点般  砸在心上  爸爸一骨碌从床上爬起  大人们聚在一起,窸窸窣窣  农药、私奔、卡车……  这些简单的词语  串联起命案的前因后果  那个答应和她一起私奔的男人  逃离了现场  妈妈说,她乌黑僵硬的身体  蜷缩在男人的卡车里  遺书中写道:不要怪他
袁磊,1990年生于湖北荆州。中国作协会员、湖北作协签约作家、武汉作协高校文学创作基地执行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钟山》《芳草》《解放军文艺》《诗选刊》等刊及选本。曾参加《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湖北青年作家高研班等。著有诗集《好树》《青年气象》。   这条路你走多久了,为什么要这样走,还会走多久;这条路有几个红绿灯,或岔路口,你会在哪个路口驻足,或不小心拐入哪个岔路口又转回;这条
1998年夏,长江流域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荆江两岸灾情最为严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灾区人民奋起抗洪,全国人民无私支援。成千上万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闻讯而动,火速赶往灾区,扛沙包堵决口,用汗水、鲜血,甚至自己的生命与洪魔搏斗,铸就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在抗洪英雄谱中,最亮丽的是一位年仅20岁、军龄20个月、党龄8天的抗洪英雄李向群。  23年过去,在湖北公安,在海南琼山,在全国各地,人们依
我知道那块糖藏在哪里  我是個听话的孩子  从不去偷吃  如果我哭,妈妈就会站在凳子上  从房梁下吊着的花篮里  拿出一块,塞进我嘴里  现在,妈妈不在已经很久了  再没有一块糖  能摁住我低声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