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发展校园足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发展校园足球不是培养球星,而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足球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相关足球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学生身體素质、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是身体协调性的发展,以便全面提升他们的身体机能。
一、在教学上突出协调性,丰富足球内容
足球运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活动课程,而且还能有效训练学生身体协调性。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足球校园活动仅仅是各种体育活动,比如篮球、乒乓球等各种体育项目中的一种,其目的不是提高他们足球技巧,而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训练他们的身体协调性。无论是在知识讲解、足球教学,还是在足球训练中,都要强化这一认知,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个传球、踢球动作。
首先,在足球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好高骛远,以培养专业球员的标准讲解足球的相关历史、知识与技能。而要认真研读学生,尊重他们的实际,结合他们身体素质以及相关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进行足球理论授课,其目的主要让学生在了解足球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调动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足球运动项目中去。因而在其理论知识授课中,教师应少一点专业、多一点趣味,少一点大论、多一点故事。如有可能,尽可能通过多媒体、故事等方式,将身体协调性训练理论与内容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在丰富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为学生身体协调性训练奠定基础。
小学体育课活动相对简单,对于足球训练,也应结合学生实际,从身体协调性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停地跑、不停地传球。这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体能,根据协调性理论,科学制定训练内容,以便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过度劳累。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活动训练引导他们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在分组活动中,尽可能让每个小组平衡搭配,在突出小组竞争性的同时,又能平等照顾到每个学生,尽可能让他们都能达到有效训练,实现身体协调性综合发展。
二、在模式上强化协调性,培养足球意识
相比其他运动,足球无疑是学生身心协调性发展的最好载体。在体能上融合了速度、敏捷性等方面的训练;在意志上,融合了对抗、团结、坚持等品质的训练。从协调性训练来看,同样也是落实在这两个方面,不仅要求学生肢体之间的协调,还要求他们的心理健康协调,而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合理搭配训练。比如,在日常的足球运动中教师既可以作为裁判员,也可以作为运动员,与学生一起进行训练,以便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如有可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课余时间成立足球兴趣小组,进行对抗性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优势,明白自己在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学会团结协作,把握足球运动中的“传、踢、发”球的准确时机,真正提高自己的足球水平。
足球训练大致可以分为固定训练和灵活训练。固定训练模式,通俗地说就是预热活动,一般是在学生正式训练之前,组织他们进行几个固定动作训练,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身体活动开来,避免在正式活动中发生伤害,另一反面也能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肢体记住足球动作,提高足球运动中的应变能力。固定训练,结合足球动作分解为肩部环绕、前跳以及后跳等动作。在其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反复进行训练,以便能够让自己肢体“记住”足球动作,最终实现身体协调性发展的目的。如有可能,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模式进行相互传球游戏,以便实现训练目的。
灵活训练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不受场地、时间限制,让学生自由自在,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训练。毕竟足球运动属于一项技能,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技能,真正提升他们的身体协调性。而当前小学生在校时间有限,真正参与足球运动的时间更有限,如果仅仅依靠学校足球活动,想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无疑是痴人说梦。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节假日里,在公园、小区,乃至在家里进行足球开放训练,可以是一个人颠球,也可以是两个人传球,乃至四五个人可以打一个对抗赛,等等,模式灵活,形式多样,真正让其训练“无孔不入”,为他们足球技巧进一步提升、身体协调性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三、在训练上注重协调性,提高足球技能
在训练具体内容上,教师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他们性别、身体素质的不同进行分组,在达到组间平衡的同时,也能真正帮助每个学生身体协调性得到发展。有的学生较为内向,加上身体协调性较差,教师在其训练过程中,要降低标准,并且多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身体特征,制定符合他们身体实际需要的训练模式,尽可能增强他们踢好足球的信心。针对对足球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足球少年》等,以便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参与足球训练的兴趣。针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对足球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播放足球比赛的视频,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尤其是涉及身体协调性方面的技巧性的讲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足球技巧。
如有可能,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对抗性竞赛,一方面可以在校园里营造更多足球氛围,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足球,爱上足球。另一方面,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上的足球比赛,或者组织校际足球比赛,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校内比赛,还是学生之间自由对抗,教师都要注意做好监督和引导,统筹兼顾所有的学生,尽可能让身体素养、足球技巧差不多的学生进行对抗,避免在其训练过程中发生碰撞,造成伤害。在训练之前,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预热活动,鼓励他们自由组合,进行各种踢球、传球活动训练,引导他们加强对膝关节、踝关节以及颈部等部位的自我保护,尽可能保证学生的安全。
足球活动中针对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必须结合足球运动进行分解训练。一般来说,足球运动主要包括传球、带球与短跑等动作。如要通过带球绕过对方球员,就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下肢协调性训练。另外,在盘带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在球感方面,都需要较强的协调能力,才能准确判断对方发球的意图,才能充分判断球在运行中的轨迹,以便保证足球始终在自己可控范围之中。因而在其训练中,教师应重点加强学生下肢协调性训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脚内外侧、单脚两次内外侧、双脚外侧等过桩训练,还可以进行快速转移重心训练,帮助他们形成肌肉记忆,为其技能形成、身体协调性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在足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调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水磨的功夫,持之以恒,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足球教学及训练之中。只有这样,校园足球才能成为常青树,学生身体协调性乃至机能素养才能得以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金龙湖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一、在教学上突出协调性,丰富足球内容
足球运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活动课程,而且还能有效训练学生身体协调性。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足球校园活动仅仅是各种体育活动,比如篮球、乒乓球等各种体育项目中的一种,其目的不是提高他们足球技巧,而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训练他们的身体协调性。无论是在知识讲解、足球教学,还是在足球训练中,都要强化这一认知,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个传球、踢球动作。
首先,在足球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好高骛远,以培养专业球员的标准讲解足球的相关历史、知识与技能。而要认真研读学生,尊重他们的实际,结合他们身体素质以及相关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进行足球理论授课,其目的主要让学生在了解足球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调动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足球运动项目中去。因而在其理论知识授课中,教师应少一点专业、多一点趣味,少一点大论、多一点故事。如有可能,尽可能通过多媒体、故事等方式,将身体协调性训练理论与内容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在丰富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为学生身体协调性训练奠定基础。
小学体育课活动相对简单,对于足球训练,也应结合学生实际,从身体协调性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停地跑、不停地传球。这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体能,根据协调性理论,科学制定训练内容,以便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过度劳累。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活动训练引导他们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在分组活动中,尽可能让每个小组平衡搭配,在突出小组竞争性的同时,又能平等照顾到每个学生,尽可能让他们都能达到有效训练,实现身体协调性综合发展。
二、在模式上强化协调性,培养足球意识
相比其他运动,足球无疑是学生身心协调性发展的最好载体。在体能上融合了速度、敏捷性等方面的训练;在意志上,融合了对抗、团结、坚持等品质的训练。从协调性训练来看,同样也是落实在这两个方面,不仅要求学生肢体之间的协调,还要求他们的心理健康协调,而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合理搭配训练。比如,在日常的足球运动中教师既可以作为裁判员,也可以作为运动员,与学生一起进行训练,以便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如有可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课余时间成立足球兴趣小组,进行对抗性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优势,明白自己在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学会团结协作,把握足球运动中的“传、踢、发”球的准确时机,真正提高自己的足球水平。
足球训练大致可以分为固定训练和灵活训练。固定训练模式,通俗地说就是预热活动,一般是在学生正式训练之前,组织他们进行几个固定动作训练,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身体活动开来,避免在正式活动中发生伤害,另一反面也能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肢体记住足球动作,提高足球运动中的应变能力。固定训练,结合足球动作分解为肩部环绕、前跳以及后跳等动作。在其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反复进行训练,以便能够让自己肢体“记住”足球动作,最终实现身体协调性发展的目的。如有可能,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模式进行相互传球游戏,以便实现训练目的。
灵活训练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不受场地、时间限制,让学生自由自在,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训练。毕竟足球运动属于一项技能,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技能,真正提升他们的身体协调性。而当前小学生在校时间有限,真正参与足球运动的时间更有限,如果仅仅依靠学校足球活动,想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无疑是痴人说梦。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节假日里,在公园、小区,乃至在家里进行足球开放训练,可以是一个人颠球,也可以是两个人传球,乃至四五个人可以打一个对抗赛,等等,模式灵活,形式多样,真正让其训练“无孔不入”,为他们足球技巧进一步提升、身体协调性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三、在训练上注重协调性,提高足球技能
在训练具体内容上,教师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他们性别、身体素质的不同进行分组,在达到组间平衡的同时,也能真正帮助每个学生身体协调性得到发展。有的学生较为内向,加上身体协调性较差,教师在其训练过程中,要降低标准,并且多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身体特征,制定符合他们身体实际需要的训练模式,尽可能增强他们踢好足球的信心。针对对足球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足球少年》等,以便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参与足球训练的兴趣。针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对足球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播放足球比赛的视频,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尤其是涉及身体协调性方面的技巧性的讲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足球技巧。
如有可能,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对抗性竞赛,一方面可以在校园里营造更多足球氛围,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足球,爱上足球。另一方面,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上的足球比赛,或者组织校际足球比赛,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校内比赛,还是学生之间自由对抗,教师都要注意做好监督和引导,统筹兼顾所有的学生,尽可能让身体素养、足球技巧差不多的学生进行对抗,避免在其训练过程中发生碰撞,造成伤害。在训练之前,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预热活动,鼓励他们自由组合,进行各种踢球、传球活动训练,引导他们加强对膝关节、踝关节以及颈部等部位的自我保护,尽可能保证学生的安全。
足球活动中针对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必须结合足球运动进行分解训练。一般来说,足球运动主要包括传球、带球与短跑等动作。如要通过带球绕过对方球员,就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下肢协调性训练。另外,在盘带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在球感方面,都需要较强的协调能力,才能准确判断对方发球的意图,才能充分判断球在运行中的轨迹,以便保证足球始终在自己可控范围之中。因而在其训练中,教师应重点加强学生下肢协调性训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脚内外侧、单脚两次内外侧、双脚外侧等过桩训练,还可以进行快速转移重心训练,帮助他们形成肌肉记忆,为其技能形成、身体协调性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在足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调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水磨的功夫,持之以恒,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足球教学及训练之中。只有这样,校园足球才能成为常青树,学生身体协调性乃至机能素养才能得以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金龙湖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