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顺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及活血化瘀治疗,观察顺行与逆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25万U+100 ml生理盐水,2次/d,40滴/min;丹红注射液30 ml+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上肢浅静脉给药,药物用量及用法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病程在72 h内溶栓显效100%(14/14),病程超过72 h至10 d以内溶栓显效50%(11/22),有效40.9%(9/22),病程10 d以上溶栓有效83.3%(10/12),治疗过程无出血倾向.结论 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经患肢足背静脉小剂量注射尿激酶即使药物持续作用又可避免其副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3D-CE-MRA在布-加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布-加综合征惠者资料14例,术前均经MRI常规检查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行3D-CE-MRA重建,复习布-加综合征在MRI及3D-CE-MRA上的影像学表现并和手术作对照.结果 14例中,单纯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2例,单纯主肝静脉狭窄1例,肝后段下腔静脉合并主肝静脉狭窄11例,肝内侧支循环11例,肝
目的 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表现以及诊断价值.方法 16例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应用SE序列的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6例病人均有MRI平扫,其中11例病人有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病人加有MR三维时间飞跃序列(MRV 3D TOF扫描).探讨磁共振对脑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表现.结果 16例患者中仅有1例MRI常规平扫未见异常,15例显示局部静脉窦内见血栓信号;病变发生在横窦乙状窦2例,直窦i例,上
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很多,近年来患者的整体预后也得到明显改善,但疗效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在治疗的各种方法中疗效不一,且无一种方法能单独适用于所有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对肝癌的治疗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期刊
目的 观察缬沙坦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2例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缬沙坦80 mg/d+贝那普利10 mg/d)和对照组(贝那普利10 mg/d)各31例.治疗时程1年.治疗12周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行血生化、肝肾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1年的住院率和病死率. 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早产儿、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患儿47例给予小剂量的红霉素5~8 ms/(kg·d)分3次口服,观察残留奶量、呕吐、腹胀情况.结果 治疗有效率72.3%.结论 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能促进早产儿胃排空,减少胃内残留量,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不耐受,提高喂养耐受性,值得推广运用。
目的 探讨复方倍他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慢性湿疹苔癣化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复方倍他米松加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后基底部注射封闭治疗. 结果 120例患者,痊愈87例,占72.5%,显效18例,占15.0%,总有效率为95.8%. 结论 复方倍他米松加利多卡因注射局部封闭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苔癣化的方法具有疗效显著,疗程短,治疗次数少,副作用小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探讨喉罩通气道替代面罩和气管插管供氧,治疗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 手术全麻清醒后拔管,在鼻氧管吸氧状态下又出现中重低氧血症持续5 min的60例病人,平均分为A组喉罩供氧,B组面罩供氧,C组气管插管供氧,每组各20例,A组采用一次性普通3号或4号喉罩,置入喉罩到正常位置,接呼吸机或麻醉机行自主呼吸或间歇指令呼吸.B组行面罩供氧,C组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供氧.观察喉罩、面罩、气管
近年来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原因是他们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所以,临床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高度重视,积极干预.本文观察56例患者,其中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期刊
创伤性膈疝发生于胸腹腔闭合伤或膈肌穿透伤,常有严重合并症且容易漏诊,危及病人生命.我院自.1987年以来共收治各类创伤性膈疝34例,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经验.方法 对2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采用Child方法重建消化道,均行主胰管内安置支撑导管.结果 本组仅有1例发生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5%.结论 固定术式,精细的胰肠吻合操作,主胰管内置管支撑引流、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预防术后胰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