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学校,应该成为阅读的天堂。”——朱永新
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阅读推广已然成为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也有更多班主任将其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是构建班级学习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项,它能让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活动中班级学习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的一种存在形式和文化实在。
一、当前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
1.碎片化阅读。
教师让学生阅读,往往只是发号施令而已。学生进行阅读,拿到什么书便阅读什么书,小说、杂志、课本随意翻翻,《阿衰》《豌豆》《老夫子》看得不亦乐乎。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落下,有时,就算家庭作业是阅读,最终也成了学生玩耍的借口。
2.无系统阅读。
接一年级时,第一天的家长见面会,送给了每位学生一本《阅读存折》,为的是让阅读留下痕迹。每晚,学生在家中阅读了一定内容后,便在阅读存折上记录,周五班会课进行评比,阅读得最多的同学被评为“阅读之星”,让其佩戴一个星期的“阅读之星”奖章以示鼓励。时间一长,由于跟踪不力,《阅读存折》上交的次数和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少。坚持了一年之后,《阅读存折》的使用便搁浅了。其间,虽尝试过运用阅读档案来激励学生阅读,但效果都不理想。
3.无指向阅读。
“读书不要无痕,读书要留下痕迹。”一些教师让学生阅读时把好词好句摘抄在采集本上。这样的做法更多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对于阅读力(分析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
虽说开卷有益,但无指向的阅读最终成了一种摆设,浅阅读成为一种共性。
二、班级共读的实施
如何让阅读更好地在班级中落地?如何让阅读成体系、有策略,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如何让阅读真正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抓手?作为班主任的我,通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发现,“班级共读”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1.什么是班级共读?
班级共读就是在老师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在同一时间,阅读同一本书上的同一内容,完成同一份导读单上的阅读任务,家长通过照片、视频把学生阅读的全过程实时在同一个阅读群里进行汇报、交流、展示。
2.如何进行班级共读?
班级共读分三步走:
第一步,宣传准备阶段。本阶段是老师在学生、家长中进行宣传,报名的学生家长签订承诺书,承诺在共读期间,陪同孩子参与共读,不迟到早退,按时打卡、做美篇;之后,老师购买确定好的共读书籍。
第二步,共读规划阶段。本阶段教师需要做五项准备,一是细化30天共读规划表。30天阅读两本书,对每一天的阅读内容进行分解。二是明确共读期间的学生主持人和家长任务分配。三是阅读仪式中的学生主持词准备。四是最重要的一步,撰写导读单。也就是学生每天阅读完指定内容后,需要完成相应的小任务。最后一步是建立“班级共读群”。
第三步,共读实施阶段。
①报到。共读期间,每天晚上7:25,主持人用语音在群里提醒同学们报到,五分钟内,同学们陆续在群里回复:××已到(包括老师)。
②共读仪式。七点半,共读仪式开始,所有同学都在各自家中,端坐于桌前,按主持人的指令进行。
主持人:同学们好!今天是2019年×月×日,是我们班级共读的第×天,我是今天的主持人××,让我们进入今天的阅读仪式!
主持人:请同学们安静坐好,闭上眼睛,双手轻轻放到书上。闭眼静心30秒,抵达宁静的阅读状态!(主持人等待30秒)
主持人:请同学们慢慢睁开眼睛,跟我低声轻诵:“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承载人的灵魂,把人带向远方……”(学生低声轻诵)
之后,群内或闭眼静心,或低声轻诵的照片纷纷传至群内。仪式感让阅读有了一种神圣、一种敬畏。
③集体共读。
主持人提醒大家共读的内容,同学们虽不在一起,却在同一个时间点出声朗读指定内容。
④完成导读单。
阅读结束以后,主持人提醒大家完成导读单上的共读任务。
导读单上的内容融汇了听、说、读、写、思的方方面面,对于阅读能力及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有很好的指向训练。在阅读中教给三种学习方法,第一种叫“大花脸”,就是用彩笔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寻找答案;第二种叫“贴贴乐”,就是用即时贴写一写问题的答案;第三种叫“鱼骨图”,就是把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导读单任务的设置处处渗透教育,而学生又丝毫没感觉到。
比如导读单中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用表情包来呈现;还比如《冬瓜,你好》这本书中,文中对于不幸离世的冬瓜,在导读单设置中,让学生观看绘本《楼上外婆,楼下外婆》《獾的礼物》后,让他们在贴贴乐上写一写“你觉得死亡是什么?”有学生说:“死亡就是一个人得了心脏病,我们把他送上天,还要去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烧纸。”学生五花八门的解读,让我感动,这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和生死。
还比如,基于《男孩向前冲》这本书中有一个片段,在设置导读单时,我布置的任务是让学生翻看一下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对比变化,或者把家里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拿出来,像作者那样写一写。没想到二年级的学生写出的内容让我大吃一惊。不但仿写得很好,还在翻看中,发现了父母的变化,在贴贴乐中由衷地说出要感恩父母之类的话。这样的导读任务特别多,比如看小电影和家长玩游戏等,在共读中渗透教育,把文化植入共读。
⑤小程序打卡。
阅读要有痕,学生共读结束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照片或视频上传在指定的小程序中。
三、班级共读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通过班级共读,学生除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大大提高之外,还得到了什么?
1.培养了责任心。
每天晚上7:25,我们不见不散。一些家长分享说,班级共读,让家长应酬少了,学生无聊的时间没了,时间临近,家长和孩子都往家赶,共赴一场约定。
2.建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每天晚上五十分钟左右的共读时间,孩子和家长形成了一种相互信赖、合作的关系。学生愿意分享了,家长学会倾听了,还有家长在打卡中分享说,班级共读让父亲这个角色归位了。
3.世界观在阅读中慢慢形成。
阅读就是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在整本书阅读中,文章中的角色一定承擔着向读者传递正能量的使命,在阅读中,在导读单的落实中,便是让这样的使命更清晰、更明确。
4.做一个自由的思想者。
导读单中的任务,很多问题的答案只需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的自由表达,让学生能成为一个独特、有主见的人。
通过班级共读,不仅很好地实现了阅读的自觉,而且有效地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让我们在最好的时间,为学生的童年播下最美妙的种子吧!
结语: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有追求、有力量、有方法、有方向的班级文化建设润物无声。它的存在方式是动态的、系统的,是在不断变化中得到发展的。它是集体的智慧、团队的结晶,需要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去。班级文化就是老师和孩子们曾经的足迹,现在的步伐,未来的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路上。
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阅读推广已然成为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也有更多班主任将其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让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是构建班级学习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项,它能让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活动中班级学习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的一种存在形式和文化实在。
一、当前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
1.碎片化阅读。
教师让学生阅读,往往只是发号施令而已。学生进行阅读,拿到什么书便阅读什么书,小说、杂志、课本随意翻翻,《阿衰》《豌豆》《老夫子》看得不亦乐乎。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落下,有时,就算家庭作业是阅读,最终也成了学生玩耍的借口。
2.无系统阅读。
接一年级时,第一天的家长见面会,送给了每位学生一本《阅读存折》,为的是让阅读留下痕迹。每晚,学生在家中阅读了一定内容后,便在阅读存折上记录,周五班会课进行评比,阅读得最多的同学被评为“阅读之星”,让其佩戴一个星期的“阅读之星”奖章以示鼓励。时间一长,由于跟踪不力,《阅读存折》上交的次数和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少。坚持了一年之后,《阅读存折》的使用便搁浅了。其间,虽尝试过运用阅读档案来激励学生阅读,但效果都不理想。
3.无指向阅读。
“读书不要无痕,读书要留下痕迹。”一些教师让学生阅读时把好词好句摘抄在采集本上。这样的做法更多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对于阅读力(分析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
虽说开卷有益,但无指向的阅读最终成了一种摆设,浅阅读成为一种共性。
二、班级共读的实施
如何让阅读更好地在班级中落地?如何让阅读成体系、有策略,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如何让阅读真正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抓手?作为班主任的我,通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发现,“班级共读”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1.什么是班级共读?
班级共读就是在老师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在同一时间,阅读同一本书上的同一内容,完成同一份导读单上的阅读任务,家长通过照片、视频把学生阅读的全过程实时在同一个阅读群里进行汇报、交流、展示。
2.如何进行班级共读?
班级共读分三步走:
第一步,宣传准备阶段。本阶段是老师在学生、家长中进行宣传,报名的学生家长签订承诺书,承诺在共读期间,陪同孩子参与共读,不迟到早退,按时打卡、做美篇;之后,老师购买确定好的共读书籍。
第二步,共读规划阶段。本阶段教师需要做五项准备,一是细化30天共读规划表。30天阅读两本书,对每一天的阅读内容进行分解。二是明确共读期间的学生主持人和家长任务分配。三是阅读仪式中的学生主持词准备。四是最重要的一步,撰写导读单。也就是学生每天阅读完指定内容后,需要完成相应的小任务。最后一步是建立“班级共读群”。
第三步,共读实施阶段。
①报到。共读期间,每天晚上7:25,主持人用语音在群里提醒同学们报到,五分钟内,同学们陆续在群里回复:××已到(包括老师)。
②共读仪式。七点半,共读仪式开始,所有同学都在各自家中,端坐于桌前,按主持人的指令进行。
主持人:同学们好!今天是2019年×月×日,是我们班级共读的第×天,我是今天的主持人××,让我们进入今天的阅读仪式!
主持人:请同学们安静坐好,闭上眼睛,双手轻轻放到书上。闭眼静心30秒,抵达宁静的阅读状态!(主持人等待30秒)
主持人:请同学们慢慢睁开眼睛,跟我低声轻诵:“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承载人的灵魂,把人带向远方……”(学生低声轻诵)
之后,群内或闭眼静心,或低声轻诵的照片纷纷传至群内。仪式感让阅读有了一种神圣、一种敬畏。
③集体共读。
主持人提醒大家共读的内容,同学们虽不在一起,却在同一个时间点出声朗读指定内容。
④完成导读单。
阅读结束以后,主持人提醒大家完成导读单上的共读任务。
导读单上的内容融汇了听、说、读、写、思的方方面面,对于阅读能力及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有很好的指向训练。在阅读中教给三种学习方法,第一种叫“大花脸”,就是用彩笔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寻找答案;第二种叫“贴贴乐”,就是用即时贴写一写问题的答案;第三种叫“鱼骨图”,就是把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导读单任务的设置处处渗透教育,而学生又丝毫没感觉到。
比如导读单中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用表情包来呈现;还比如《冬瓜,你好》这本书中,文中对于不幸离世的冬瓜,在导读单设置中,让学生观看绘本《楼上外婆,楼下外婆》《獾的礼物》后,让他们在贴贴乐上写一写“你觉得死亡是什么?”有学生说:“死亡就是一个人得了心脏病,我们把他送上天,还要去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烧纸。”学生五花八门的解读,让我感动,这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和生死。
还比如,基于《男孩向前冲》这本书中有一个片段,在设置导读单时,我布置的任务是让学生翻看一下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对比变化,或者把家里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拿出来,像作者那样写一写。没想到二年级的学生写出的内容让我大吃一惊。不但仿写得很好,还在翻看中,发现了父母的变化,在贴贴乐中由衷地说出要感恩父母之类的话。这样的导读任务特别多,比如看小电影和家长玩游戏等,在共读中渗透教育,把文化植入共读。
⑤小程序打卡。
阅读要有痕,学生共读结束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照片或视频上传在指定的小程序中。
三、班级共读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通过班级共读,学生除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大大提高之外,还得到了什么?
1.培养了责任心。
每天晚上7:25,我们不见不散。一些家长分享说,班级共读,让家长应酬少了,学生无聊的时间没了,时间临近,家长和孩子都往家赶,共赴一场约定。
2.建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每天晚上五十分钟左右的共读时间,孩子和家长形成了一种相互信赖、合作的关系。学生愿意分享了,家长学会倾听了,还有家长在打卡中分享说,班级共读让父亲这个角色归位了。
3.世界观在阅读中慢慢形成。
阅读就是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在整本书阅读中,文章中的角色一定承擔着向读者传递正能量的使命,在阅读中,在导读单的落实中,便是让这样的使命更清晰、更明确。
4.做一个自由的思想者。
导读单中的任务,很多问题的答案只需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的自由表达,让学生能成为一个独特、有主见的人。
通过班级共读,不仅很好地实现了阅读的自觉,而且有效地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让我们在最好的时间,为学生的童年播下最美妙的种子吧!
结语: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有追求、有力量、有方法、有方向的班级文化建设润物无声。它的存在方式是动态的、系统的,是在不断变化中得到发展的。它是集体的智慧、团队的结晶,需要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去。班级文化就是老师和孩子们曾经的足迹,现在的步伐,未来的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