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究血小板反应性在检测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吉林省一汽总医院接受治疗的210例急性脑缺血卒中患者临床医疗资料。入院时及入院7 d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测定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将入院7 d后分数较入院时增加超过2分的患者纳入恶化组(54例),其余患者纳入非恶化组(156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至住院9~28 h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包括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PI)、胶原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IFN-1)。结果 恶化组患者MAR-AA、MAR-EPI、IFN-1高于非惡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END的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对END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功能;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阿司匹林;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3-0184-02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急性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尚无统一定论。确诊和干预越早,治疗其预后结果越好[1]。现如今,能够预测END发生的指标有很多,包括血管狭窄、糖尿病、高血压等,但它们的预警价值较低。血小板聚集功能与END有直接且密切的关联,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预测,通常血小板聚集率越高,血栓形成越容易,患者越易发生END。所以,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助于预测END。本次研究根据吉林省一汽总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所收治的急性脑缺血性卒中后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的相关医疗数据,为END的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吉林省一汽总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缺血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医疗资料,共210例。入院时及入院7 d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测定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与入院前比较,将分数增加超过2分的患者纳入恶化组(54例),其余患者纳入非恶化组(156例)。恶化组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46~78岁,平均(66.52±3.75)岁。非恶化组男性104例,女性52例;年龄48~80岁,平均(68.73±3.16)岁。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心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确诊;②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过程和治疗药物有明确认知,并在研究认同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严重脏器疾病以及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入院后,为患者提供阿司匹林药物(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300 mg/d。服用7 d后,为了统计患者的血小板指数,使用江苏英诺华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配合试剂为胶原、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检测前6 h让患者禁食,抽取6 mL静脉血,与660 μL浓度为3.8%的枸橼酸钠进行3次倒置混合操作,并马上进行检测。而后抽取0.5 mL该混合液于PL-11检测仪内检测。全血液标本经过2次血小板基础值计数,之后仪器自动加入诱导剂花生四烯酸(AA)40 μL、大鼠Ⅱ型胶原(COL)40 μL,间隔2 min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得到血小板计数最低转换结果。最大聚集率(MAR)=(基础血小板平均值-最低血小板计数)/基础血小板计数×100%[3]。整个检测过程全部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从采血到血检再到检出结果整个过程时间保证≤2 h,外部温度环境维持在2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PI)、胶原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IFN-1)等资料。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恶化组患者MAR-AA、MAR-EPI及IFN-1水平均高于非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性疾病,无论是我国国内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高发性疾病,对患者行为、生活甚至是神智都具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急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比较严重的一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危害大等特点,其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10%~30%[4]。根据现阶段的医学研究结果可知,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造成急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急性脑卒中的主要诱因是长时间、持续性的脑血管系统及脑组织环境恶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物质持续在脑血管壁上集结、凝结,造成脑血管的阻滞、堵塞和破损。在这一条件下血小板的活性也出现异常,出现非理想状态的聚集和黏附,进而导致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病变。现今医疗研究已经证明血小板非正常状态聚集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信号,同时也是急性脑卒中的常见诱病原因。而在脑卒中发生后,患者脑部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凝结状态也会对患者脑部神经系统的病变状态进行指示。因为脑卒中后患者脑部持续的血小板功能性异常会导致脑血管和脑神经系统的持续不良状态,造成神经功能恶化。因此,血小板功能聚集能够对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做出有效评估[5]。通过分析单因素变量,恶化组患者MAR-AA、MAR-EPI、IFN-1高于非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通过单因素临床试验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END的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对END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静,赵中,方琪.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治疗期间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8,26(12):892-896.
[2]李昀泽,梁森.平均血小板体积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28(5):343-347.
[3]潘晓帆,秦琳,周其达.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伤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6):681-684.
[4]张江山,张植兰,余丹.血小板反应性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28(7):486-491.
[5]郭婷婷,黄照,王玉洁.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9):926-929.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功能;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阿司匹林;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3-0184-02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急性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尚无统一定论。确诊和干预越早,治疗其预后结果越好[1]。现如今,能够预测END发生的指标有很多,包括血管狭窄、糖尿病、高血压等,但它们的预警价值较低。血小板聚集功能与END有直接且密切的关联,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预测,通常血小板聚集率越高,血栓形成越容易,患者越易发生END。所以,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助于预测END。本次研究根据吉林省一汽总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所收治的急性脑缺血性卒中后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的相关医疗数据,为END的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吉林省一汽总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缺血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医疗资料,共210例。入院时及入院7 d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测定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与入院前比较,将分数增加超过2分的患者纳入恶化组(54例),其余患者纳入非恶化组(156例)。恶化组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46~78岁,平均(66.52±3.75)岁。非恶化组男性104例,女性52例;年龄48~80岁,平均(68.73±3.16)岁。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心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确诊;②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过程和治疗药物有明确认知,并在研究认同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严重脏器疾病以及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入院后,为患者提供阿司匹林药物(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300 mg/d。服用7 d后,为了统计患者的血小板指数,使用江苏英诺华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配合试剂为胶原、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检测前6 h让患者禁食,抽取6 mL静脉血,与660 μL浓度为3.8%的枸橼酸钠进行3次倒置混合操作,并马上进行检测。而后抽取0.5 mL该混合液于PL-11检测仪内检测。全血液标本经过2次血小板基础值计数,之后仪器自动加入诱导剂花生四烯酸(AA)40 μL、大鼠Ⅱ型胶原(COL)40 μL,间隔2 min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得到血小板计数最低转换结果。最大聚集率(MAR)=(基础血小板平均值-最低血小板计数)/基础血小板计数×100%[3]。整个检测过程全部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从采血到血检再到检出结果整个过程时间保证≤2 h,外部温度环境维持在2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PI)、胶原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IFN-1)等资料。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恶化组患者MAR-AA、MAR-EPI及IFN-1水平均高于非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性疾病,无论是我国国内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高发性疾病,对患者行为、生活甚至是神智都具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急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比较严重的一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危害大等特点,其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10%~30%[4]。根据现阶段的医学研究结果可知,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造成急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急性脑卒中的主要诱因是长时间、持续性的脑血管系统及脑组织环境恶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物质持续在脑血管壁上集结、凝结,造成脑血管的阻滞、堵塞和破损。在这一条件下血小板的活性也出现异常,出现非理想状态的聚集和黏附,进而导致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病变。现今医疗研究已经证明血小板非正常状态聚集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信号,同时也是急性脑卒中的常见诱病原因。而在脑卒中发生后,患者脑部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凝结状态也会对患者脑部神经系统的病变状态进行指示。因为脑卒中后患者脑部持续的血小板功能性异常会导致脑血管和脑神经系统的持续不良状态,造成神经功能恶化。因此,血小板功能聚集能够对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做出有效评估[5]。通过分析单因素变量,恶化组患者MAR-AA、MAR-EPI、IFN-1高于非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通过单因素临床试验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END的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对END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静,赵中,方琪.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治疗期间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8,26(12):892-896.
[2]李昀泽,梁森.平均血小板体积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28(5):343-347.
[3]潘晓帆,秦琳,周其达.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伤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6):681-684.
[4]张江山,张植兰,余丹.血小板反应性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28(7):486-491.
[5]郭婷婷,黄照,王玉洁.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9):92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