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县乡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机制

来源 :应用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hi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厘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采用生物量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调整系数修正传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对1999-2019年安溪县所属24个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评估,探究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响应.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安溪县24个乡镇ESV呈整建制递减,减幅为0.004~0.295亿元;林地和耕地对ESV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草地和水域,其余地类对ESV的贡献为负值;将其他地类转变为林地可提高ESV,而转变为园地面积(主要是茶园面积)则导致ESV降低.采用化肥单一化宿根栽培管理茶园导致ESV降低,而茶园生态栽培能有效提高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肥力,提高ESV.
其他文献
土壤动物是凋落物分解、养分转化过程的重要调节者,全球变化驱动的氮沉降与降雨变化通过改变其分解环境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凋落物分解进程.为了探究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受氮沉降和降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网孔(2 mm和0.01 mm)的凋落物分解网袋法,以建群种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分解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 (R)3个水分处理,副区为0(N0)、30(N30)、50(N50)和100(N100) kg·hm-2·a-14个氮素处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两栖动物.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是中国特有种,但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处于无危状态.为了评估寒露林蛙种群的生存现状,掌握该物种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适宜生境区的变化,本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生态位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2050和2070年)寒露林蛙的适宜生境区进行识别.基于47个寒露林蛙分布位点和20个典型环境因子,建立了寒露林蛙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
研究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探讨限水减氮管理模式在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的可行性,可为实现关中平原灌区冬小麦生产的稳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连续2年在陕西杨凌地区进行小麦田间裂区试验,灌水量为主处理,设置两个灌溉水平,1200 m3·hm-2(常规灌溉,在越冬期和拔节期灌溉,W2)和600 m3·hm-2(限水灌溉,仅在越冬期灌溉,W1);施氮量为副处理,设置4个施氮水平,300 kg·hm-2(关中地区常规施氮量,N3
为探究半干旱区锦鸡儿属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生态因子的互作机制,本研究以不同生境下的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为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2种锦鸡儿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2种锦鸡儿根际土壤真菌隶属于7门20纲43目66科78属.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37.7%)、担子菌(13.7%)和接合菌(4.3%).在属水平上,青霉菌、地丝霉菌和被孢霉菌为优势属,且土壤中存在根内球囊霉菌和球囊霉菌.小叶锦鸡儿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Chao1、ACE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
精确识别生物多样性重要区是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中国典型高原山区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分别用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法、InVEST模型和顾及地形起伏的InVEST模型识别研究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结果 表明:NPP定量指标法不适用于垂直地带性发育明显的高原山区,其识别区域仅包含自然保护地的26.1%;InVEST模型较NPP定量指标法在云南省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识别区域包含自然保护地的49.4%,但在滇西北破碎化格局明显;顾及地形起伏
盐胁迫对植物伤害机理受到普遍关注.本试验以\'西旱3号\'小麦幼苗为材料,通过比较钠盐(150 mmol·L-1)、钙盐(5、30 mmol·L-1)单独及其复合胁迫对叶片渗透调节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不同盐胁迫对小麦的伤害机理.结果 表明:钠盐或钙盐单独胁迫显著抑制了小麦幼苗根、茎的生长,使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调节性能量耗散电子产量、非光化学猝灭及玉米黄质相对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及光合电子传递效率均显著下降.此外,钙盐对
大气CO2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大气CO2浓度长期升高条件下冬小麦叶片发生光合适应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以盆栽冬小麦\'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控制室内设置2个CO2浓度(400和600 μmol·mol-1)、2个水分条件(田间持水量的80%±5%和55%±5%),测定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光合特征曲线、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叶氮含量和收获后的籽粒产量等指标,探讨干旱条件下库源关系改变对叶片光合适应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小麦拔节期,干旱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处理的小麦PSⅡ实际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研究生化抑制剂与生物刺激素腐植酸结合制成的高效稳定性增效尿素肥料在黄土中的氮素转化特征、增产效果和氮素肥料表观利用率,以探明其施用效果,为开发适宜黄土施用的新型增效尿素肥料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不施氮肥(CK)和施尿素氮肥(N)为对照,在尿素中分别添加腐植酸(F)、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2-氯-6-三甲基吡啶(CP),以及腐植酸与3种生化抑制剂分别组合(NBPT+F、DMPP+F、CP+F).结果 表明:与N处理相比,F、NBPT+F、D
减氮配施有机物料是实现农作物减肥不减产甚至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探究减氮配施有机物料对贵州黄壤区玉米-白菜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光合特性和农产品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和白菜作为供试作物,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减氮(20%)配施生物炭(RF+B)、减氮配施菜籽饼(RF+O)、减氮配施生物炭和菜籽饼(RF+BO)处理,对玉米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和白菜苗期、生长期、收获期植株叶片光合特性、生物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CF处理相比,RF+BO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
理解农村系统的氮素流动、排放和利用过程对减少农业活动引起的潜在环境污染和促进养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集成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和氮足迹模型,提出市域尺度农村系统氮核算框架,并从种植、动物养殖和农村人居3个子系统对1998-2018年沈阳市的氮素流、循环利用和污染氮足迹开展量化比较研究.结果 表明:2018年沈阳市种植子系统、动物养殖子系统和农村人居子系统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36.1%、59.7%和70.1%,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5.9%、9.1%和0.7%;2018年沈阳市农村系统污染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