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回放
滔滔马上就满18个月了,聪明活泼,平常十分讨人喜爱。前段时间,在和妈妈亲密的互动中他偶然地用手打了妈妈一巴掌,妈妈觉得滔滔真是太调皮,并没有制止,反而笑着亲了亲他。这下坏了,从此以后,每当宝宝与家人或小朋友玩得高兴时,都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虽然力气不大,可滔滔打人的名气可不小。很快,小区里的妈妈们都不让宝宝和滔滔玩了,这可急坏了滔滔一家人:如此下去,宝宝会不会越来越暴力?没人跟宝宝玩了,可怎么办?
解读宝宝打人的N种理由
1岁多的宝宝动不动就打人,这是否是宝宝的天性使然,还是不当的养育方式导致的?家长确实该好好想想了。
打人也是一种探索
对于1岁多的宝宝而言,他们每一天都在努力探索未知的世界,并通过反馈来学习掌握各种新的技能。当有一天,宝宝的小手在无意之间拍打到别人的脸上,随之听到了响声,又看到了别人或是高兴,或是生气,或是惊讶的表情。聪明的宝宝就会把挥手打人和别人的反应联系在一起,原来挥手能带来这样的新鲜体验。如果宝宝打人时,如果被打者笑脸相对,宝宝就会感到特别兴奋、特别有成就感,那种心情就像刚学会走路一样,他就会忍不住想再打人,再体验这种成就感;反之,如果遭到制止,宝宝就会本能地终止打人的探索,开动小脑筋,探索其他方式。
宝宝表达能力有限
有些宝宝出门见到小朋友,伸手就打,这很可能是他一种独特的表达:我想跟你玩,我喜欢你。因为1岁多的宝宝表达能力有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很多话他还不能完整地说出来,而且他还不会与同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表达友好,或者如何引起别人的注意,一着急,直接就肢体接触了。其实,打人并非这个年龄段宝宝的本意,当他第一次用力地捶打某物时,只不过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某种情绪,比如愤怒、饥饿、疲倦,有时甚至是高兴、喜欢。
父母处理不当
当宝宝第一次出现打人动作时,因为宝宝年龄小,成人往往觉得十分有趣,往往会带着鼓励和暗示:“哦,宝宝会打人了!”“好,再来一下!”……父母的这种反应就会给宝宝一种误导,无形中强化宝宝的这种攻击行为,宝宝当然就会乐此不疲。
老人善意的误解
1岁多的宝宝在学习语言,常常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由于很多宝宝是由祖辈带大,老人们会认为宝宝在说“打”,于是就会自然而然教宝宝拍打的动作,甚至拿着宝宝的小手拍自己的脸说“打、打、打”。老人不经意地错误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宝宝善于模仿
1岁多的宝宝还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当他在电视里或生活中看到有“打人”的动作,就会自然地模仿,如果宝宝打人后,受到鼓励,就会强化其打人的行为。
制服宝宝打人可这样做
1岁多宝宝爱打人,他并不知道打人有什么不好,也谈不上什么恶意,后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不用过分担心,但也不能顺其自然,置之不理。适当的干预和帮助更有利于宝宝成长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1. 家长首先要控制好情绪
控制好情绪,平静面对宝宝打人的行为非常重要。如果宝宝一打人你就表现出特别气愤的情绪,甚至想要“以暴制暴”,这不仅不利于改善他的行为,而且还容易成为宝宝的反面教材,宝宝因此要么变得胆怯退缩,要么变得更具有攻击性。
2. 温柔而坚决地制止
不论是什么原因,如果宝宝控制不住地要打人,爸爸妈妈一定要以温和的语气,坚定地表示出大人对这个行为不喜欢。你可以握住宝宝的双手或按住宝宝的肩膀,蹲在宝宝面前,看着宝宝的眼睛,认真严肃地对宝宝说:“妈妈不喜欢你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如此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消减了。
3.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比如,当宝宝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宝宝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而改玩拍手游戏。
4. 教宝宝适当表达
有时候宝宝打小伙伴,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宝宝交往,这时,父母要身体力行地教给宝宝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告诉宝宝可以用亲亲、抱抱、摸摸,这样的动作来表示对别人的喜爱。如果想表达不满,可以试试用自己的小嘴巴说“不”,或者鼓起小嘴,皱起眉头做生气状。
5. 做宝宝的好榜样
尽量避免给宝宝看有暴力倾向的电视节目,成人更要改掉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给宝宝当好榜样,以免他去模仿。另外,为了逗宝宝开心,有的父母可能会假装打宝宝、咬宝宝,或者以其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来逗宝宝,这样就无形中给了宝宝一个误解:认为打人咬人不仅好玩,而且是表达喜欢之情。
6. 多理解你的宝宝
宝宝打人跟不良情绪大有关系,因为宝宝在发育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说话等。这时需要家长为他提供一些温柔的安慰以及良好的情绪发泄渠道,以防止他因为暴躁而打人。另外,家长要学会顺应宝宝的身心发展规律,确保安全的同时,多给他自由探索的空间,多陪伴宝宝,更为耐心地观察并了解他的想法,尽量多满足他的心理需求。
滔滔马上就满18个月了,聪明活泼,平常十分讨人喜爱。前段时间,在和妈妈亲密的互动中他偶然地用手打了妈妈一巴掌,妈妈觉得滔滔真是太调皮,并没有制止,反而笑着亲了亲他。这下坏了,从此以后,每当宝宝与家人或小朋友玩得高兴时,都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虽然力气不大,可滔滔打人的名气可不小。很快,小区里的妈妈们都不让宝宝和滔滔玩了,这可急坏了滔滔一家人:如此下去,宝宝会不会越来越暴力?没人跟宝宝玩了,可怎么办?
解读宝宝打人的N种理由
1岁多的宝宝动不动就打人,这是否是宝宝的天性使然,还是不当的养育方式导致的?家长确实该好好想想了。
打人也是一种探索
对于1岁多的宝宝而言,他们每一天都在努力探索未知的世界,并通过反馈来学习掌握各种新的技能。当有一天,宝宝的小手在无意之间拍打到别人的脸上,随之听到了响声,又看到了别人或是高兴,或是生气,或是惊讶的表情。聪明的宝宝就会把挥手打人和别人的反应联系在一起,原来挥手能带来这样的新鲜体验。如果宝宝打人时,如果被打者笑脸相对,宝宝就会感到特别兴奋、特别有成就感,那种心情就像刚学会走路一样,他就会忍不住想再打人,再体验这种成就感;反之,如果遭到制止,宝宝就会本能地终止打人的探索,开动小脑筋,探索其他方式。
宝宝表达能力有限
有些宝宝出门见到小朋友,伸手就打,这很可能是他一种独特的表达:我想跟你玩,我喜欢你。因为1岁多的宝宝表达能力有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很多话他还不能完整地说出来,而且他还不会与同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表达友好,或者如何引起别人的注意,一着急,直接就肢体接触了。其实,打人并非这个年龄段宝宝的本意,当他第一次用力地捶打某物时,只不过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某种情绪,比如愤怒、饥饿、疲倦,有时甚至是高兴、喜欢。
父母处理不当
当宝宝第一次出现打人动作时,因为宝宝年龄小,成人往往觉得十分有趣,往往会带着鼓励和暗示:“哦,宝宝会打人了!”“好,再来一下!”……父母的这种反应就会给宝宝一种误导,无形中强化宝宝的这种攻击行为,宝宝当然就会乐此不疲。
老人善意的误解
1岁多的宝宝在学习语言,常常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由于很多宝宝是由祖辈带大,老人们会认为宝宝在说“打”,于是就会自然而然教宝宝拍打的动作,甚至拿着宝宝的小手拍自己的脸说“打、打、打”。老人不经意地错误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宝宝善于模仿
1岁多的宝宝还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当他在电视里或生活中看到有“打人”的动作,就会自然地模仿,如果宝宝打人后,受到鼓励,就会强化其打人的行为。
制服宝宝打人可这样做
1岁多宝宝爱打人,他并不知道打人有什么不好,也谈不上什么恶意,后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不用过分担心,但也不能顺其自然,置之不理。适当的干预和帮助更有利于宝宝成长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1. 家长首先要控制好情绪
控制好情绪,平静面对宝宝打人的行为非常重要。如果宝宝一打人你就表现出特别气愤的情绪,甚至想要“以暴制暴”,这不仅不利于改善他的行为,而且还容易成为宝宝的反面教材,宝宝因此要么变得胆怯退缩,要么变得更具有攻击性。
2. 温柔而坚决地制止
不论是什么原因,如果宝宝控制不住地要打人,爸爸妈妈一定要以温和的语气,坚定地表示出大人对这个行为不喜欢。你可以握住宝宝的双手或按住宝宝的肩膀,蹲在宝宝面前,看着宝宝的眼睛,认真严肃地对宝宝说:“妈妈不喜欢你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如此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消减了。
3.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比如,当宝宝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宝宝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而改玩拍手游戏。
4. 教宝宝适当表达
有时候宝宝打小伙伴,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宝宝交往,这时,父母要身体力行地教给宝宝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告诉宝宝可以用亲亲、抱抱、摸摸,这样的动作来表示对别人的喜爱。如果想表达不满,可以试试用自己的小嘴巴说“不”,或者鼓起小嘴,皱起眉头做生气状。
5. 做宝宝的好榜样
尽量避免给宝宝看有暴力倾向的电视节目,成人更要改掉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给宝宝当好榜样,以免他去模仿。另外,为了逗宝宝开心,有的父母可能会假装打宝宝、咬宝宝,或者以其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来逗宝宝,这样就无形中给了宝宝一个误解:认为打人咬人不仅好玩,而且是表达喜欢之情。
6. 多理解你的宝宝
宝宝打人跟不良情绪大有关系,因为宝宝在发育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说话等。这时需要家长为他提供一些温柔的安慰以及良好的情绪发泄渠道,以防止他因为暴躁而打人。另外,家长要学会顺应宝宝的身心发展规律,确保安全的同时,多给他自由探索的空间,多陪伴宝宝,更为耐心地观察并了解他的想法,尽量多满足他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