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中医穴位按摩在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分娩产妇中,随机抽取106例产妇,将其进行奇偶排序分组,53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接受中医穴位按摩治疗联合常规乳房护理,53例产妇作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乳房护理。对比2组产妇产后泌乳量以及人工喂养容量情况,观察2组产妇乳房胀痛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人工喂养容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乳房胀痛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接受中医穴位按摩治疗后乳汁分泌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母乳量极大提高,并且有效的缓解了产妇乳房胀痛的症状,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穴位按摩;乳汁分泌;乳房胀痛
中图分类号:R271.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0-0053-02
产后缺乳在产科临床上较为常见,多数产妇对于剖宫产术后哺乳有一定的抗拒矛盾心理,再加上产后身体较为虚弱,产妇及家属的观念陈旧等,都会导致产后乳汁分泌过少情况的发生。产妇若乳房没有受到充分的刺激会导致乳房胀痛以及乳络堵塞,使得产妇失去母乳喂养的信心和积极性,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与发育[1]。我国中医学认为产后缺乳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所导致,因此临床上提出了中医穴位按摩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起到了活血化瘀,刺激乳汁分泌的功效,极大的改善了产妇的临床症状,促进母乳喂养。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106例分娩产妇,探讨中医穴位按摩在促进产妇乳汁分泌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分娩产妇中,随机抽取106例产妇,将其进行奇偶排序,53例奇数产妇作为观察组,53例偶数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5±5.5)岁,孕周39~40周,平均孕周(39.5±0.5)周;对照组中,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6.5±4.5)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1.5)周。2组产妇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乳房护理,包括:①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教育,使产妇建立正确的母乳喂养观念,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②产后帮助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吮吸,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③告知产妇保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并对产妇进行热敷治疗。
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穴位按摩进行治疗,包括:①观察产妇的乳房、乳汁分泌情况,乳房按摩前指导产妇进食热饮热汤,热敷乳房10 min左右,刺激乳汁分泌;②对产妇进行乳房按摩,指导产妇采取合适放松的体位,轻拍双乳,沿乳房四周顺时针方向各按摩20次;③产妇取坐位或俯卧位进行背部按摩,护士用大拇指按摩风池、肩井、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然后沿膀胱经两侧进行推拿按摩;④进行穴位按摩,对章门、中脘、膻中、膺窗、中府、云门、乳根、天池、神封、少泽、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按摩以及推拿,双手指腹沿乳根向乳腺管部位进行按摩挤压,使周围肌肉放松,每个穴位按摩2 min,2次/d;乳头凹陷者于产妇乳头两侧进行按摩,由乳头向两侧对乳晕以及皮下组织进行牵拉,乳头呈外突状后将拇指及食指置于乳头上下出进行牵拉;乳块部位采用手掌小鱼际对其进行约为3min的按摩,5次/d。⑤耳穴按摩与埋籽法:通过按摩耳穴,和采用将菜籽或王不留行籽等物品贴在耳穴表皮,刺激耳廓上穴位或反应点,用手按压耳穴10分钟,5-6次/d。达到刺激疏通经络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观察2组产妇产后泌乳量以及人工喂养容量情况。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标准对2组产妇乳房胀痛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显效:乳房胀痛症状完全消失,疼痛分级标准达到0级;有效:伴随轻度乳房胀痛,疼痛分级标准达到I级,但不影响产妇的生活和睡眠;无效:乳房胀痛症状依然存在,疼痛分级标准达到II级,产妇的生活和睡眠等受到轻微影响[2]。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纳入SPSS18.0.3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乳房胀痛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泌乳量、人工喂养容量等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产妇产后泌乳量及人工喂养容量比较 见表1。
2.2 2组产妇乳房胀痛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
3 讨论
产后缺乳主要是指产妇分娩过后乳汁分泌过少或无法分泌乳汁,因此无法满足新生儿的母乳需求,母乳能够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促进智力的发育[3]。我国中医学认为,产后缺乳大多数是由于产妇分娩时气血亏虚所导致,产妇分娩时体力消耗较多,元气耗损,剖宫产术后因产妇伤口疼痛而喂养不及时等原因,导致乳汁分泌较少的情况产生。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康复护理的需求也逐步加大。中医护理方式中,通过采用点、按、揉、拿等手法对乳房按摩以及穴位按摩,可促进乳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流,改善乳房周围血液循环,缓解气血亏虚、淤血阻滞等症状,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同时通过穴位按摩可以安神补气,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促进乳房组织器官新陈代谢,帮助产妇改善自身身体机能,有效的促进产妇的恢复,提高了母乳喂养率。中医穴位按摩不仅操作较为简单,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用使用药物,因此被广大人群所接受。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对中医护理、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正确的向产妇普及了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了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促进了新生儿的智力发育,对产妇及婴儿来说都有益无害,可以作为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首选方式[4]。对于产科来说,中医穴位按摩不仅仅为产妇和新生儿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降低纠纷事件的发生几率,促进了爱婴医院的长远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量、乳房胀痛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人工喂养容量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中医穴位按摩能够促进产妇产后乳汁的分泌,并且能够降低产妇乳房的胀痛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林淑恒,梁全英,刘永恬.耳穴埋豆联合乳房按摩对产后缺乳伴乳房胀痛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6):118-120.
[2]谭美霞.手法催乳、穴位按摩配合催乳汤促进产后乳汁分泌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4):125-126.
[3]王馨曼,靳英辉,王国豪,等.穴位配合乳房手法按摩促进产妇乳汁分泌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8-12.
[4]邵艷,陈莉俊,任燕青,等.耳穴贴压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对初产妇产后乳房胀痛及泌乳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6):65-67.
关键词:中医穴位按摩;乳汁分泌;乳房胀痛
中图分类号:R271.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0-0053-02
产后缺乳在产科临床上较为常见,多数产妇对于剖宫产术后哺乳有一定的抗拒矛盾心理,再加上产后身体较为虚弱,产妇及家属的观念陈旧等,都会导致产后乳汁分泌过少情况的发生。产妇若乳房没有受到充分的刺激会导致乳房胀痛以及乳络堵塞,使得产妇失去母乳喂养的信心和积极性,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与发育[1]。我国中医学认为产后缺乳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所导致,因此临床上提出了中医穴位按摩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起到了活血化瘀,刺激乳汁分泌的功效,极大的改善了产妇的临床症状,促进母乳喂养。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106例分娩产妇,探讨中医穴位按摩在促进产妇乳汁分泌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内接收的分娩产妇中,随机抽取106例产妇,将其进行奇偶排序,53例奇数产妇作为观察组,53例偶数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5±5.5)岁,孕周39~40周,平均孕周(39.5±0.5)周;对照组中,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6.5±4.5)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1.5)周。2组产妇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乳房护理,包括:①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教育,使产妇建立正确的母乳喂养观念,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②产后帮助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吮吸,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③告知产妇保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并对产妇进行热敷治疗。
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穴位按摩进行治疗,包括:①观察产妇的乳房、乳汁分泌情况,乳房按摩前指导产妇进食热饮热汤,热敷乳房10 min左右,刺激乳汁分泌;②对产妇进行乳房按摩,指导产妇采取合适放松的体位,轻拍双乳,沿乳房四周顺时针方向各按摩20次;③产妇取坐位或俯卧位进行背部按摩,护士用大拇指按摩风池、肩井、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然后沿膀胱经两侧进行推拿按摩;④进行穴位按摩,对章门、中脘、膻中、膺窗、中府、云门、乳根、天池、神封、少泽、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按摩以及推拿,双手指腹沿乳根向乳腺管部位进行按摩挤压,使周围肌肉放松,每个穴位按摩2 min,2次/d;乳头凹陷者于产妇乳头两侧进行按摩,由乳头向两侧对乳晕以及皮下组织进行牵拉,乳头呈外突状后将拇指及食指置于乳头上下出进行牵拉;乳块部位采用手掌小鱼际对其进行约为3min的按摩,5次/d。⑤耳穴按摩与埋籽法:通过按摩耳穴,和采用将菜籽或王不留行籽等物品贴在耳穴表皮,刺激耳廓上穴位或反应点,用手按压耳穴10分钟,5-6次/d。达到刺激疏通经络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观察2组产妇产后泌乳量以及人工喂养容量情况。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标准对2组产妇乳房胀痛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显效:乳房胀痛症状完全消失,疼痛分级标准达到0级;有效:伴随轻度乳房胀痛,疼痛分级标准达到I级,但不影响产妇的生活和睡眠;无效:乳房胀痛症状依然存在,疼痛分级标准达到II级,产妇的生活和睡眠等受到轻微影响[2]。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纳入SPSS18.0.3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乳房胀痛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泌乳量、人工喂养容量等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产妇产后泌乳量及人工喂养容量比较 见表1。
2.2 2组产妇乳房胀痛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
3 讨论
产后缺乳主要是指产妇分娩过后乳汁分泌过少或无法分泌乳汁,因此无法满足新生儿的母乳需求,母乳能够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促进智力的发育[3]。我国中医学认为,产后缺乳大多数是由于产妇分娩时气血亏虚所导致,产妇分娩时体力消耗较多,元气耗损,剖宫产术后因产妇伤口疼痛而喂养不及时等原因,导致乳汁分泌较少的情况产生。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康复护理的需求也逐步加大。中医护理方式中,通过采用点、按、揉、拿等手法对乳房按摩以及穴位按摩,可促进乳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流,改善乳房周围血液循环,缓解气血亏虚、淤血阻滞等症状,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同时通过穴位按摩可以安神补气,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促进乳房组织器官新陈代谢,帮助产妇改善自身身体机能,有效的促进产妇的恢复,提高了母乳喂养率。中医穴位按摩不仅操作较为简单,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用使用药物,因此被广大人群所接受。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对中医护理、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正确的向产妇普及了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了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促进了新生儿的智力发育,对产妇及婴儿来说都有益无害,可以作为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首选方式[4]。对于产科来说,中医穴位按摩不仅仅为产妇和新生儿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降低纠纷事件的发生几率,促进了爱婴医院的长远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量、乳房胀痛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人工喂养容量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中医穴位按摩能够促进产妇产后乳汁的分泌,并且能够降低产妇乳房的胀痛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林淑恒,梁全英,刘永恬.耳穴埋豆联合乳房按摩对产后缺乳伴乳房胀痛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6):118-120.
[2]谭美霞.手法催乳、穴位按摩配合催乳汤促进产后乳汁分泌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4):125-126.
[3]王馨曼,靳英辉,王国豪,等.穴位配合乳房手法按摩促进产妇乳汁分泌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8-12.
[4]邵艷,陈莉俊,任燕青,等.耳穴贴压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对初产妇产后乳房胀痛及泌乳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