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ingaaa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惊 蛰这天一大早,阵阵雷声惊起房前老树 上的一对乌鸦,发出清脆的“啊啊”的叫声,车旦车老汉听了叫声,心里不免纠结起来。
  因为在乡下,自古就有一句谚语:“乌鸦叫,不祥兆。”
  今天乌鸦叫,到底有啥不祥之兆,车老汉百思不得其解。
  车老汉佝偻着腰身,整顿一下思绪,他不愿意再自寻烦恼了,走到院中,挥舞手臂,企图赶走那两只乌鸦。但乌鸦却不示弱,依旧不停聒噪。
  车老汉很生气,但也没别的办法,只得折回屋,关好门窗,耳不听为净吧。然而,屋外乌鸦叫还是隐隐传到耳膜,就像一滴又一滴水珠落入一泓水洼,在平静的水面上漾起层层涟漪。
  车老汉正在屋里捂着耳朵和乌鸦较劲,却不想老儿车生悄然而至,手里拿了一沓钱,乐呵呵地说:“爸,今年的地我包了,您就不用费劲往外包了。这是地儿钱,每垧地一千五,两垧地正好三千,这是钱,您拿好!”
  听了这话,车老汉的心一阵熨帖,愁结的眉头顿时一松,心里那只“啊啊”乱叫的乌鸦根本没打一声招呼,就悄无声息地不见了踪影。
  车老汉转怒为喜,他点了钱,麻利地装进身后的红匣子,坐下来,志得意满地对车生说:“这地价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你包下它,就等着挣钱吧!”
  也不怪车老汉絮叨,自从国家对玉米不再实行保护价,粮价降了两毛,耕地顿时成了烫手山芋,对外流转价一落千丈,去年还一万元呢,今年竟狂降到一千五。
  车老汉年老体弱,耕地一直转包给车生,靠流转金艰难度日,勉强过活。如今这地价一降,车老汉更感饥寒交迫。
  确实,这点钱哪够活命啊?
  于是,车老汉天天关注《新闻联播》,希望粮价能提上去,让地价得以恢复,虽说不能大富大贵,但也能宽裕些。
  所以,承包地就是车老汉的命根子,没了这点指望,他的活路就被堵死了。盼着地价上涨,不是贪欲膨胀,而是他的求生本能。
  面对粮价下调,车生也有动摇,他也厌弃了土地,打算进城打工,摆脱粮价波动带给自己的不安。毕竟他也要生存。但他一直犹豫,大批农民工涌入城里,岗位竞争激烈,到哪去找合适的工作呢?更何况,进城舍家撇业的,生活也更艰辛,这个挑战需要足够的勇气。
  车老汉知道儿子的那点出息,所以一再劝阻,希望他留在家里种地,今年这地价,即便是粮价不涨,也会赚个钵满盆溢。
  可车生不听,依旧每天叫嚷要出去打工,总是拉出一副要走的架势。
  他一要走,车老汉就深感惶恐,万一儿子出去了,这地一撒手可就没了,下年再想抽回来,就不容易了。
  车老汉深知车生身体并不硬朗,重体力活未必能坚持多久,如果他进城打工,前脚刚走,耕地就得转包给别人,毕竟眼下已是惊蛰,马上就要春耕了。
  古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车老汉当过十多年的民办教师,这首诗今天依旧耳熟能详。
  可如果儿子走了,这地不包给别人,他把地搁那“放兔子”,就连一个子也拿不到,生活就更没指望了。
  车老汉度日如年,一边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一边为儿子的前路担忧。
  没想到,经过多日的思想盘算,車生终于开窍了,比往年痛快了许多,竟拿现金包下了自己的两垧地。
  今年这太阳是不是从西边出来的呢?车老汉惶惑地望了望天空。
  车老汉想,人是会变的,我毕竟是他老爹,他懂得尽孝了。
  想到这,车老汉一改悲凉的心境,他感觉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全身都是温热的。
  车老汉感受到了亲情的温馨,虽然他仍旧面临生活来源的严峻考验,但在儿女亲情面前,他已经变得很豁达了。
  车老汉这心里一高兴,就感觉身子骨一下硬朗了,竟一反常态,忍着腰痛,走上东大道,和乡邻们聊起了家常。
  没想到,这一聊天,车老汉差点叫出声来。原来,这两天受政策影响,粮价竟然大幅上涨,水涨船高,地价竟然上升到了四千五。
  车老汉猛然醒转,我说车生刚才怎么这么痛快呢,原来是先下手为强啊!
  车老汉再也没心情聊天了,他忍着腰痛,加快脚步,想要回去问问儿子,父子爺们还用使这一招吗?
  可车老汉到了车生家门口,却发现他家锁头把门。
  这孩子哪去了?
  车老汉在心里不住地默念,不觉走到了自家门前,前院邻居苏南走进院来,向自己和老伴询问:“你家的两垧地都在哪啊?你儿子上午走之前已经把两垧地以市价九千转给了我……”
  听了苏南的话,车老汉脑袋“嗡”一声,和身旁的老伴同时张大了嘴巴……
其他文献
今年是父母金婚年,母亲80岁,父亲86岁。每天在吵吵闹闹中不知不觉就走过了60年。  母亲幼年丧父,裹着小脚的外婆没有改嫁,孤儿寡母,受尽白眼。历尽千辛万苦,才把母亲姐妹二人养大。直到母亲的姐姐嫁人后,母亲才在姐夫的资助下读了初中及师范,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父亲出生于南京的富裕家庭,我爷爷在当时的国民中央政府财政厅任职。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国民中央政府部分机构被迫南迁,于是年幼的父亲跟随我爷
期刊
彩云之南,四季如春,鲜花不断。阳春三月,花开更甚,千万种花朵竞相开放,令人目不暇接,娇憨的桃、素净的李、热烈的马缨、清雅的山茶……朵朵缀在枝头,随着春风的撩拨摇曳生姿,楚楚动人。  时至今日,在大部分人看来,花朵的观赏性必然是其主要属性,而在云南人眼里,花朵还有另一条重要的属性——食用。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气候宜人,春夏秋冬蔬果不断;然而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发展自不如江浙一带。新中国成立前,人民
期刊
化佛山  離天近的地方  能听见云的呼吸声  那是雨的消息  苍茫的大山  是水墨画的颜色  华圣寺悬于其间  黄色屋脊呈燕翅飞翔  滇中藤王、栲树爷、响鼓地、绝壁崖  隐翳于雨过天晴的密林  纵情放声千年绝唱  落叶在流水里  输送历史的走向  不要问它们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亘古的山脉一直缄口不语  早已在此坐化成佛了  让我们从来不曾想起  因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左脚舞  没有这身鲜艳的
期刊
整个村庄静寂了,唯有高树上的蝉鸣,白天夜晚的叫。  老人们坐在大树下,似乎坐成了树的一部分,他们甘愿像树一样紧闭嘴巴。实际上,人永远不可能像树那样,自始至终站在一个地方。从扎根大地的那一刻起,小小树苗长到参天大树,树从不游移,也不虚飘。树,永远直立在高于人的领空,俯瞰着芸芸众生的悲欢喜乐,不言不语。具有悲剧意味的现实是这样的——树在人的手掌中被动生长,人主宰了树的命运,树却远远比人久长。一棵老树,
期刊
低的是云彩,高的是花朵。春天清冽的风,仿佛要把大片大片雪白的云彩吹拂到树梢上、房檐上、绿草地上,而烈焰一样的马缨花却在高高的枝头肆意燃放,英姿勃发,可望而不可即。  这是我第二十九次来到阿莫山,来到云朵阿波的家。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我要填很详细的表格,并且要把表格里的内容讲给云朵阿波听,得到他的确认,这也是评判我工作是否尽责的标准之一。  云朵阿波拄着根细木棍子,弓着腰站在门口,像一截弯弯的
期刊
一  夜色渐渐浓起来,像一件宽大的衣裳,温柔地披在空中,一抹清淡如水的月光被灯光切成了碎片。切成碎片的月光阴冷灰暗,阴冷灰暗的月光似老宋的心情。伴随着声声狗吠,空荡荡的老屋或新屋里透出星星点点寂寥。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的心海……”隔壁陈艳高亢的歌声在漆黑的夜空回旋了一阵,拐了几道弯,伴随着缕缕晚风灌进我的耳底,左邻右舍所有人的耳底。“多美妙的歌声啊!”
期刊
提起赵德才,我气不打一处来。我妈才走几个月,这老东西狗尾巴就夹不住了,带了个野婆娘回来。  那天我刚进教室,小胖告诉我,我外婆在学校侧门那儿站了很久了。  见到我,外婆就儿啊宝啊叫个不停,眼泪也汩汩流个不停,弄得我好不尴尬。虽说是侧门,偶尔也有同学进出。我外婆惦着脚尖搂着我,说我的儿啊,我的心肝啊,你以后没得好日子过了,赵德才不要你了。  我吓了一跳,心想我妈不在了,我爹会不会伤心过度,已随我妈奔
期刊
我 跟沙发最后一次吵架,是在春天的黄 昏。黄昏的微雨一直在飘。飘忽不定的微雨让平时清晰的村庄不再清晰。因此,那天的微雨显得特别迷蒙,那天的黄昏显得特别漫长。  沙发是我的男人。沙发经常在外面喝酒,经常夜不归屋,经常倒在路边一觉睡到天亮。  沙发经常被村里人指指点点。一次醉酒后,沙发认不得回家的路,醉倒在路边,在路上闲逛的野狗毫不留情地舔了他的嘴还舔了他的脸,他却浑然不知。对于沙發,村里人给他一个结
期刊
这是30年以前的事情。30年以前,他在我的老家沟里村放羊,我在市里文化单位上班;30年以前,他62岁,我42岁;30年以前,我叫他大哥,他叫我兄弟。  但是我们俩的兄弟关系不是亲的,也不是叔伯的,是论啊论啊论啊,论了十八个回合之后论出来的;反正他叫赵上我叫赵周,反正我们两个同辈。  他在村里放羊,我在单位上班,井水不犯河水,我和他能有什么故事?  可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早饭以后他上山放羊,从我
期刊
那 天,吴明堂雇了村里马小军的耠子,去 沟外种地。到地头一看,德兴家的地已经种上了。  过去在生产队时,这是一块地,不多不少整三亩。后来分给了吴明堂和德兴两家,一家一亩半,中間埋了界石,你种你的,我种我的。  两家从没有因为种地的事闹过矛盾。  吴明堂站在界石边上,朝德兴家种的垄头把眼睛一眯,就发现了问题。  吴明堂对马小军招招手:“你看看,德兴家是不是挤我一垄地?”  马小军仔细打量起来,点点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