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有利于弥补传统学生组织功能的弱化,促进校园稳定有序;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学生社会化步伐,融洽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高校党团组织应注意整合校园学生社团力量,加强管理和积极引导,让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 发展 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校园内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由于其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利益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日益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团组织团结和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校园稳定的润滑剂,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可以归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并不是说不存在矛盾、完全的统一,而是说事物能够协调、均衡、有序地发展。延伸到学校这个环境,就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当这些要素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时,该校园则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总体上讲,和谐校园是一个稳定、有序的校园;是一个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校园;是一个人与人、人与校园组织协调共融的校园;是一个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校园。
首先,和谐校园是稳定而有序的校园。一个学校在校园秩序不稳定或人心涣散状态中是无法正常运行的,更谈不上发展了,所以和谐校园的首要标志就是稳定而有序,校园管理行为公开、公平、公正,井井有条,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并能得到切实的执行与维护,各種单位组织(部门、院、系、班级、社团)运转正常,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各种不和谐因素和现象能得到有效地减少和消除,广大师生员工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安心本职工作与学习。
其次,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校园。校园文化是一种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文化成果,它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它可以通过营造一种文明、健康、活泼、高品位和高层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来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和谐校园的文化应该包括浓厚的人文氛围、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活跃师生思想、陶冶师生情操、传播先进文化,进而能够增强校园组织对与师生员工的吸引力和满足感,焕发出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力量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动力。
再次,和谐校园是人与人、人与校园组织之间协调共融的校园。对于个体而言,和谐校园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的协调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和谐校园也应该是人与校园组织之间的和谐,体现在校园组织能够提供给个体一个宽松有序、尊重其诉求、适合其发展、施展其才华的环境,而个体对校园组织则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发自内心地融入校园组织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后,和谐校园是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校园。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谐校园应当摈弃过去那种“以管理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被动管理、被动受教育的地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作为育人目标,切实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主体的利益需求,维护学生主体的合法权益,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社团发展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外部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不良的社会风气、校园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等种种不和谐因素都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可以说和谐校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校园内每一个组织和个体等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一美好目标。学生社团作为校园内日益蓬勃发展的群众组织,由于其凝聚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发展青年学生的独特功能,在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愈来愈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1.学生社团发展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弥补传统学生组织功能的弱化,促进校园稳定有序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弹性学制、学分制、选修制、后勤社会化等制度的实行,在高校校园中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课不同班”的现象,再加上新时期大学生的多样化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使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传统的以专业为纽带的系科、班级等学生组织的功能有所弱化,而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或共同需要等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社团组织由于其形式多样、组织灵活、利益趋同等特点却能较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弥补传统学生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与传统的行政班级相比,学生社团虽然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的群体,但它将有共同爱好、共同利益需求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社团的活动将这部分学生有效凝聚起来,并通过逐渐形成的在兴趣、态度、需要、价值观和活动目标等方面具有高度认同性的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校园的稳定有序。所以,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已成为学校大德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学生社团的功能在大德育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定位。
2.学生社团发展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是特殊的育人载体,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生社团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活动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中指出: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可见各种类型的社团开展的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理论学习、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技竞赛、学术研讨、公益活动等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社团活动,构成了校园文化中最生动、最活跃、最亮丽的一道人文风景,这些活动不断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满足了广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既活跃和浓厚了校园人文氛围,促进了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的形成,又凝聚了人心,促进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广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动力。
3.学生社团发展有利于推动学生社会化步伐,融洽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青年学生即将面临的首要人生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同社会的和谐共融,即青年社会化问题。青年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就是要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能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融洽的关系。目前多数大学生人生经历简单,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但他们非常重视社会化问题,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学会竞争与合作,学习社会规范,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以及各种矛盾的认识,努力发挥个人潜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目前青年学生提高自身社会化程度的主要渠道除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外就是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学生社团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要具备的许多能力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实现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借助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谋求生存力与影响力,因此校园内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显著增强。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与校园组织等外部环境的融洽相处,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学生社团已日益成为推动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4.学生社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素质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求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理性思考基础上而得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需要学校教育管理者在今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主体的利益需求,维护学生主体的合法权益,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当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社团在学校党团组织的有效指导下在校园内蓬勃发展,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自主地参加各种社团,同时学生社团在活动中表现的平等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不同侧面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利益需要,维护和促进了学生主体的权益。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增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然,学生社团作为自主成立的群众性组织也具有松散性、随意性、自发性等特点,引导不好容易出现浮躁、庸俗、甚至媚俗的一面,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党团组织应注意整合校园学生社团力量,加强管理和积极引导,让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编.学生工作的释义与构建.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P83,P141.
[2]《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编.德育为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P325
[3]刘慧晏.当代青年社会学.青岛出版社,1998.P1.
[4]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P92.
关键词:学生社团 发展 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校园内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由于其在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利益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日益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党团组织团结和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校园稳定的润滑剂,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可以归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并不是说不存在矛盾、完全的统一,而是说事物能够协调、均衡、有序地发展。延伸到学校这个环境,就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当这些要素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时,该校园则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总体上讲,和谐校园是一个稳定、有序的校园;是一个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校园;是一个人与人、人与校园组织协调共融的校园;是一个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校园。
首先,和谐校园是稳定而有序的校园。一个学校在校园秩序不稳定或人心涣散状态中是无法正常运行的,更谈不上发展了,所以和谐校园的首要标志就是稳定而有序,校园管理行为公开、公平、公正,井井有条,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并能得到切实的执行与维护,各種单位组织(部门、院、系、班级、社团)运转正常,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各种不和谐因素和现象能得到有效地减少和消除,广大师生员工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安心本职工作与学习。
其次,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校园。校园文化是一种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文化成果,它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它可以通过营造一种文明、健康、活泼、高品位和高层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来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和谐校园的文化应该包括浓厚的人文氛围、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活跃师生思想、陶冶师生情操、传播先进文化,进而能够增强校园组织对与师生员工的吸引力和满足感,焕发出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力量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动力。
再次,和谐校园是人与人、人与校园组织之间协调共融的校园。对于个体而言,和谐校园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的协调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和谐校园也应该是人与校园组织之间的和谐,体现在校园组织能够提供给个体一个宽松有序、尊重其诉求、适合其发展、施展其才华的环境,而个体对校园组织则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发自内心地融入校园组织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后,和谐校园是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校园。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谐校园应当摈弃过去那种“以管理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被动管理、被动受教育的地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作为育人目标,切实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主体的利益需求,维护学生主体的合法权益,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社团发展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外部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不良的社会风气、校园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等种种不和谐因素都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可以说和谐校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校园内每一个组织和个体等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一美好目标。学生社团作为校园内日益蓬勃发展的群众组织,由于其凝聚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发展青年学生的独特功能,在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愈来愈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1.学生社团发展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弥补传统学生组织功能的弱化,促进校园稳定有序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弹性学制、学分制、选修制、后勤社会化等制度的实行,在高校校园中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课不同班”的现象,再加上新时期大学生的多样化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使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传统的以专业为纽带的系科、班级等学生组织的功能有所弱化,而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或共同需要等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社团组织由于其形式多样、组织灵活、利益趋同等特点却能较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弥补传统学生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与传统的行政班级相比,学生社团虽然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的群体,但它将有共同爱好、共同利益需求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社团的活动将这部分学生有效凝聚起来,并通过逐渐形成的在兴趣、态度、需要、价值观和活动目标等方面具有高度认同性的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校园的稳定有序。所以,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已成为学校大德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学生社团的功能在大德育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定位。
2.学生社团发展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是特殊的育人载体,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生社团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活动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中指出: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可见各种类型的社团开展的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理论学习、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技竞赛、学术研讨、公益活动等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社团活动,构成了校园文化中最生动、最活跃、最亮丽的一道人文风景,这些活动不断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满足了广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既活跃和浓厚了校园人文氛围,促进了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的形成,又凝聚了人心,促进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广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动力。
3.学生社团发展有利于推动学生社会化步伐,融洽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青年学生即将面临的首要人生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同社会的和谐共融,即青年社会化问题。青年学生社会化的目标就是要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能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融洽的关系。目前多数大学生人生经历简单,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但他们非常重视社会化问题,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学会竞争与合作,学习社会规范,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以及各种矛盾的认识,努力发挥个人潜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目前青年学生提高自身社会化程度的主要渠道除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外就是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学生社团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要具备的许多能力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实现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借助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谋求生存力与影响力,因此校园内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显著增强。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与校园组织等外部环境的融洽相处,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化程度,学生社团已日益成为推动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4.学生社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素质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求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理性思考基础上而得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需要学校教育管理者在今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主体的利益需求,维护学生主体的合法权益,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当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社团在学校党团组织的有效指导下在校园内蓬勃发展,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自主地参加各种社团,同时学生社团在活动中表现的平等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不同侧面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利益需要,维护和促进了学生主体的权益。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增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然,学生社团作为自主成立的群众性组织也具有松散性、随意性、自发性等特点,引导不好容易出现浮躁、庸俗、甚至媚俗的一面,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党团组织应注意整合校园学生社团力量,加强管理和积极引导,让学生社团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编.学生工作的释义与构建.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P83,P141.
[2]《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编.德育为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P325
[3]刘慧晏.当代青年社会学.青岛出版社,1998.P1.
[4]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