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生活在外星球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fan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中有许多与地球截然不同的行星:温度常年在零下一两百摄氏度的冰冻星球、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熔岩星球、几乎没有空气的真空星球等。如果人类殖民这些星球很多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在冰球上生活
  生活在冰冻星球中的人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观察一下生活在两极地区的动物和常驻人种,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是“白发苍苍”“冰肌雪肤”的,很少看到深肤色或深色皮毛的物种。这是为什么呢?
  两极地区由于纬度高,太阳入射角小,接收到的阳光很少,这会影响动物及人类体内的一种重要的维生素——维生素D。我们从食物中只能摄取到维生素D的合成原料,这些原料通过与阳光中的紫外线反应生成维生素D,两极的阳光少了,维生素D的含量就会降低。而浅色的体毛和皮肤能比深色的透过更多的紫外线,因此生活在两极地区的动物和人类的体毛和肤色就会向白色和透明色进化。此外,更浓密的体毛也能“捕获”更多的紫外线和热量。这样我们可以预测,生活在冰球的人们想必也会变得“白乎乎”“毛绒绒”了。
  在极地生活的人们也会比温暖地区的人们更高大健壮,因为他们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来保存热量,吃得多块头也就大了。除了需要产更多热量外,还要减少体表向外散热。德国生物学家卡尔·伯格曼发现,在体重相同时,身材细长的人散热比矮胖敦实的人要快,因此极地的人在体重大的基础上也会往四肢短小、身材结实的方向进化。中科院的人类学家在扫描了295例现代人头骨的图像后发现,寒冷环境会赋予人们小眼睛、厚嘴唇、高鼻梁、大颧骨等面部特征。
  这样看来,在冰球中生活的人类,也许会向“雪人”的形象靠拢。
  在火球上生活
  目前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最耐热的动物要数一种叫庞贝蠕虫的软体动物,它是在温度高达80℃的太平洋海底热泉中发现的。为了降温,它的背上覆有一层“毛毯”,毛毯上的每根毛都是空心的,这有利于散失热量。科学家测量发现,“毛毯”开口处的温度约只有蠕虫体温的一半。此外,蠕虫还在“毛毯”中饲养了一群硫细菌,硫细菌能将含硫化合物转化成氧气和蠕虫的食物,这样庞贝蠕虫才能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如果人们生活在热泉中,也许会进化成“虫人”。
  但如果温度再高一些,比如气态行星上温度高达几千度的内核区或者离恒星很近,陆地温度达到几百摄氏度的行星,这些地方生物还是很难生存的,更不可能进化出人类这样的智能生物。不过,这些星球上的大气层可能是一个宜居環境,比如50千米处的金星对流层,温度约在30℃,气压则与地球海平面大气压相等,也许“鸟人”可以在这里生存。
  为了适应飞行生活,“鸟人”应该有一对有力的翅膀,全身覆盖着深色的羽毛,这些羽毛也有助于反射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同时,“鸟人”的骨头是空心的,也不会有牙齿,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等尽可能地少而轻,这样才飞得起来。在空中生活,我们也很难找到更多的食物,所以需要像庞贝蠕虫一样“豢养”一些光合细菌,每个“鸟人”都与一群光合细菌共生。当然了,为了减少体重,大脑也会慢慢萎缩,“鸟人”的智商会比在陆地上生活的人更低。
  在真空中生活
  如果人类在像火星这样没什么大气的星球上生活,会变得怎么样呢?
  没有大气层,也就意味着没有氧气。其实地球生命刚刚起源时,也是无氧生存的。后来一些体形较大的古细菌吞噬了较小的细菌,两个物种开始了共生生活,慢慢地,细菌变成了古细菌的线粒体,生物才开始进行呼吸作用,向更复杂的方向进化。如果一直没有氧气,无氧生活的生物会变得怎么样呢?
  就像潜水时我们要带上氧气罐一样,如果大气无法提供生存必需的氧气,我们可能会寄生在“氧气罐”上。不久前,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鲑鱼体内发现了一种不会呼吸的寄生虫,它没有编码线粒体的基因,也没有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器。科学家认为,它是直接从宿主身上吸取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物质生存的。所以,如果人类无法获得氧气,也许我们会营寄生生活。当然,地球上还生活着一些厌氧细菌,它们靠光合作用或代谢硫铁化合物生存,人类也可能向着这个方向,进化成一只“食铁兽”。
  英国古生物学家道格拉·迪克森在科幻小说中描述了一只“食铁兽”的样子:它全身覆盖刚性的球形外壳,以保护内部器官不受引力不足的影响;因为食物不充足,重力小的环境也会使骨密度降低等原因,“食铁兽”的四肢可能会慢慢萎缩,只能爬行生活;它可能会具有深色的皮肤或者时刻戴着“太阳镜”,这是为了减小直射的阳光辐射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能源物质,它可能会进化出更多的肺或胃,进行类似鸟类的双重呼吸和草食动物的反刍活动等。
  其他样子的人类
  宇宙中还有许多奇异的星球,如果人类生活在这些星球还会有其他的样子,比如到处是水的“水球”,人类可能会进化成“鱼人”。我们的身体会变成流线型,皮肤覆盖鳞片而不是毛发,四肢会进化成鳍肢,这有利于减少阻力,可以在水中快速移动。皮下要储存更多的脂肪,以抵御水中的寒冷。眼睛会覆盖防水聚光的薄膜,以适应黑暗的水底,肺部也将由鱼鳃取代。
  在一些被恒星潮汐锁定的行星上,因为行星被恒星的引力“抓住”了,只能用同一个面朝向恒星,朝向恒星的一面会永远阳光灿烂,生活在这里的人类也许会变成“植物人”。我们的身体会被叶绿体覆盖,全天段进行光合作用。为了捕获更多的阳光和散失更多的热量,我们也会长出更多的“枝条”和“树叶”。同时,一对鼻孔不足以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所以“树叶”上也会长满气孔。
  生活于质量很大的超级行星上的人类也会与地球人类大不同。在大重力条件下,心脏泵血必须使用更大的力量。因此,生活在这种星球上的人们可能会拥有更强壮的心脏,并且他们也会长得更矮一些,从而减小心脏泵血的压力。由于我们的体重随着受到的重力的增大而增大,为了支撑更沉重的身躯,大重力星球生存的人类可能会向蜈蚣的方向进化,长出尽可能多的腿,同时,骨头会更坚实,肌肉组织也会更发达。
  宇宙是如此广阔而神奇,星球中的生物形态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地球人之所以进化成现在的样子,其实也只是一种巧合。
其他文献
螳螂虾“手”上装备了一个厉害的拳击武器,当它挥动拳头时,产生的威力相当于用0.22英寸口径手枪射出的一颗子弹。现在我们知道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了:并不是它有特别发达的肌肉——它没有肱二头肌,而是它的手臂拥有天然的弹力,能让它以23米/秒的速度挥动拳头状的附肢。  产生如此强大弹力的关键是附肢上的一个马鞍形结构。其工作原理有点类似弓和箭。肌肉拉动马鞍形结构,使它像弓一样弯曲,释放时,能量就转移到了附
期刊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其中一种强迫症是患者在接触了他们认为不洁的物品之后,心里会产生强烈的恶心感,需要通过不停洗手来缓解。最近,科学家发现,患者仅仅观看他人洗手也能缓解症状,这为治疗强迫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类脑细胞叫“镜像神经元”。由镜像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叫“镜像神经元系统”。 镜像神经元系统里储存了许多特定的行为模式,一些动作我们想都不用
期刊
我们在地球、太阳系甚至宇宙中所看到的一切,它们全部都由相同的东西组成——原子。电子和原子核相互作用并连接,形成单个原子,原子接着形成或简单、或复杂的分子,分子然后产生今天整个宇宙的宏观结构(同时还产生了生命)。  宇宙太热创造不出原子  今天的宇宙结构,确实令我们感到震撼。但是从大爆炸发生的那一刻起,整个宇宙中,经过了几十万年,都没有一个原子出现。为了创造它们,宇宙耗费了很长的时间,并且经过了复杂
期刊
巨大的盐库  海洋是地球水资源的故乡,但海水让口渴者望而却步,因为它含有大量且种类丰富的盐,尝起来又苦又涩又咸。  科学家做过估算,海洋中所有盐类的总重量达到了5亿亿吨。人类厨房中的必备品——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海水诸多盐类中最主要的一种。氯化钠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有3.5%左右,但不要小看这区区的3.5%,如果把全世界海水中的氯化鈉全部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那将会有120多米厚。除了氯化
期刊
这是一本直击人们心灵,叩问思想深处的书,这是一本讲述深邃的哲理却令人晓畅明白的书。老子《道德经》有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赵先生的书,对此给予了很好的诠释。生活的积淀,知识的积累,厚积而薄发。大道至简,悟者天成。展卷品读,你会感到作者的知识汹涌而来,湖水一样深邃,大海一样澎湃。的确,他在写作《理性的思辨——1973年写于长白山的哲学笔记》书稿之后,还写作出版了解析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
期刊
根据天文学家对彗星形成过程的了解,彗星上氮元素的含量应该会比较多,但他们实际探测到的氮,只有理论预测的1/10。其余的氮到哪里去了呢?来自“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一项发现或许能揭示这个谜。而这个谜一揭开,又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另两个谜。  2014-2016年间,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号飞船绕着67P彗星飞行时,向该彗星发射了一束光,然后收集反射光进行光谱分析。分析显示,彗星表面的一些化
期刊
翻开一本灭绝动物图集,你能看到许多长相奇特的动物:身怀巨钳的红色奇虾、长着螺旋状牙齿的蓝色旋齿鲨、两对翅膀的亮黑色小盗龙等。在感叹它们的神奇外貌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真的长这样吗?科学家们怎么知道的呢?  从化石中寻找色彩  奇虾的大钳子、旋齿鲨的螺旋齿和小盗龙的两对翅膀虽然很不可思议,不过这确实是有事实依据的,毕竟这些结构都栩栩如生地保存在化石中。但是,化石都是灰扑扑的,科学家们怎么从中看出
期刊
火星上到底有什么?未来,人类能不能移民火星呢?我们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早日得到答案,2020年,美国宇航局将发射“毅力号”火星探测车,如果成功着陆火星,这将是火星地表上第四辆美国探测车。  探测车是人类探索火星的先锋,但是光靠它们是不够的,以目前正探索火星的美国“好奇号”为例,它一天只能行驶20米,光靠这几辆车,何时才能走遍火星呢?对此,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有了新的办法。  “纳米纸飞机
期刊
恐龙在亿万年前就已灭绝,只留下一堆化石遗骨供人类研究和遐想。可是在将这堆化石研究后准备修复还原时,人们才恍然发现,原来我们连人家的性别都还没搞清楚,究竟该将它还原成娇美的“小娘子”还是威武的“男子汉”呢?古生物学家们是如何辨别恐龙的性别呢?  雌雄两性有差异  在现存的各种动物包括人类中,我们看到,同种动物不同性别的个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恐龙的近亲鳄鱼和鸟类,雄性鳄鱼体型比雌性更大;雄孔雀长着
期刊
古老的海底沉船  2017年,一艘科学考察船在黑海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上面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个名为“黑海地图”的科学研究项目,这已经是他们在黑海上忙碌的第三年。这一天,科学家们正遥控着两个水下机器人进行水下作业。水下机器人装备着高清摄像机、照明灯和先进的声呐系统,它们通过发出声波来了解海床的情况,并绘制海床图。一切工作都正常进行,正在这时,水下机器人发现了一个东西——海面下约2000米的海床上有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