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认识的书画家中,张一凡可算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从外表看,你很难相信他是一个画家,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闪光的艺术特质,与普通人并无二致。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平常无奇,不善言辞,决不起眼的人,却包藏着一颗超乎寻常的强大内心,凭借着对艺术强烈的追求,坚韧的意志,执著的信念,硬是在艺术的道路上闯出了一条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靠的就是两个字:勤奋。他总是谦逊地说,我生性笨拙,只好笨鸟先飞了。好一个“笨鸟先飞”,竟飞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天道酬勤,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老天是公平的。
我相信他的这种勤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勤奋,一定有数倍于常人的付出,要不然,他岂能在短短的还不到十年的学艺光景中,会有如此骄人的成果——频频受邀参展,且屡屡获奖,作品被众多单位和个人追捧及收藏,并已引起了圈内同道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前些日子,有赞助商愿为他出画册,但被谢绝了。他的解释是,画册是留存于世的大事,草率不得,现在还不是时候。这就是既谦卑又“贪婪”的张一凡,诚实得让人看不懂的张一凡!在一片赞誉声中,他没有忘乎所以,头脑依然保持清醒,受宠不惊,素之泰然,这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以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持有这样的品质,才会让人敬仰和叹服。人品永远要高于艺品。
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风格,艺术家的个性尤其如是。我们说性格本不存在什么是非好坏,只是作风不同而已,重要的是每个艺术家都必须由作品来说话,作品才是他们的真实面貌,才是他们的真实性,才是他们的真正价值所在。
张一凡的画是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直感告诉我们,他强调气势,追求豪放,以刚取胜,全景构图,讲究场面空阔,浓蓝艳绿,划分出画面的层次感,充满灵动的线条勾出大轮廓,然后略分结构。主峰突出,由近而远,虚实相生。大斧劈的山石皴法,刚猛而劲利,线条流利清晰,决无拖泥带水之嫌。壮沛的江水与山中迷走的云气,水墨浑融,苍茫淋漓,别开生面,继承着范宽:“求其气韵,出于物表”的遗风,亦留存有马、夏“率真,简约”的特色。我们欣赏他的画,往往会被迎面扑来的雄健气势所吸引,被宽阔的构图所感奋,还有他丰富而艳丽的色彩……所有这些都无不使人震撼!但仅是让人乍一看而引发的感觉显然还是不够的,中国书画是要让人玩赏的、寻味的,所以耐看才是艺术家最需关心和努力追求的,所谓“耐人寻味”、“百看不厌”便是此理,美是永远看不够的。坦率地说,过于追求气势,难免精细不足,一味强调刚强,势必缺乏弹性。这是一对矛盾,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张一凡同样存在这样的困惑,得势而失韵,强动而弱静。好在他自己有清醒的意识,在用心地积极探索、寻求两者间的平衡,使画面更加和谐、舒展。
作为好友,我曾建议他在“南派”上下点功夫,比如董、巨、元四家,向他们索求笔墨韵味,吸收养料,让画增添华滋,增加内涵,由此而“南北”之精华熔于一炉,做到刚中见柔、柔中见刚,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他频频点头称是。
他的老师陈舜今先生说,在他诸多的弟子当中,张一凡是他比较看好的一个。问其原因,他解释说,一凡过去只是用笔作画,现在他是用心在作画,所以会有大飞跃。这话我信,毕竟,知徒莫如师,一位从艺六十余载的老艺术家,他的眼光定然不会有错。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看好这位已经崭露头角、正在茁壮成长的画家,并且,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他不久将来的又一次大飞跃。
他靠的就是两个字:勤奋。他总是谦逊地说,我生性笨拙,只好笨鸟先飞了。好一个“笨鸟先飞”,竟飞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天道酬勤,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老天是公平的。
我相信他的这种勤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勤奋,一定有数倍于常人的付出,要不然,他岂能在短短的还不到十年的学艺光景中,会有如此骄人的成果——频频受邀参展,且屡屡获奖,作品被众多单位和个人追捧及收藏,并已引起了圈内同道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前些日子,有赞助商愿为他出画册,但被谢绝了。他的解释是,画册是留存于世的大事,草率不得,现在还不是时候。这就是既谦卑又“贪婪”的张一凡,诚实得让人看不懂的张一凡!在一片赞誉声中,他没有忘乎所以,头脑依然保持清醒,受宠不惊,素之泰然,这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以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持有这样的品质,才会让人敬仰和叹服。人品永远要高于艺品。
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风格,艺术家的个性尤其如是。我们说性格本不存在什么是非好坏,只是作风不同而已,重要的是每个艺术家都必须由作品来说话,作品才是他们的真实面貌,才是他们的真实性,才是他们的真正价值所在。
张一凡的画是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直感告诉我们,他强调气势,追求豪放,以刚取胜,全景构图,讲究场面空阔,浓蓝艳绿,划分出画面的层次感,充满灵动的线条勾出大轮廓,然后略分结构。主峰突出,由近而远,虚实相生。大斧劈的山石皴法,刚猛而劲利,线条流利清晰,决无拖泥带水之嫌。壮沛的江水与山中迷走的云气,水墨浑融,苍茫淋漓,别开生面,继承着范宽:“求其气韵,出于物表”的遗风,亦留存有马、夏“率真,简约”的特色。我们欣赏他的画,往往会被迎面扑来的雄健气势所吸引,被宽阔的构图所感奋,还有他丰富而艳丽的色彩……所有这些都无不使人震撼!但仅是让人乍一看而引发的感觉显然还是不够的,中国书画是要让人玩赏的、寻味的,所以耐看才是艺术家最需关心和努力追求的,所谓“耐人寻味”、“百看不厌”便是此理,美是永远看不够的。坦率地说,过于追求气势,难免精细不足,一味强调刚强,势必缺乏弹性。这是一对矛盾,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张一凡同样存在这样的困惑,得势而失韵,强动而弱静。好在他自己有清醒的意识,在用心地积极探索、寻求两者间的平衡,使画面更加和谐、舒展。
作为好友,我曾建议他在“南派”上下点功夫,比如董、巨、元四家,向他们索求笔墨韵味,吸收养料,让画增添华滋,增加内涵,由此而“南北”之精华熔于一炉,做到刚中见柔、柔中见刚,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他频频点头称是。
他的老师陈舜今先生说,在他诸多的弟子当中,张一凡是他比较看好的一个。问其原因,他解释说,一凡过去只是用笔作画,现在他是用心在作画,所以会有大飞跃。这话我信,毕竟,知徒莫如师,一位从艺六十余载的老艺术家,他的眼光定然不会有错。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看好这位已经崭露头角、正在茁壮成长的画家,并且,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他不久将来的又一次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