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uo12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我国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秦颖(1990-),女,山西运城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马海红(1972-),女,河北衡水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3-0142-02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源泉。高校育人,党建为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积极吸收优秀青年学生入党,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将起到深远而广泛的作用。”
  学生党员作为学生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能否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能否树立典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关系到党组织在普通同学心中的形象以及党的威信,更对带动其他同学向党组织靠拢、确保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神,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继续推进人才强国的战略,各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拓宽了新思路,发掘了新方法,确立了新目标,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的指导方针,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但与此同时,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1.发展党员方面的问题
  (1)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动机是学生争取入党的真实目的和内在驱动力。它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员的质量和党组织的纯洁性与先进性。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一定的投机性、功利性、虚荣性和从众性。有些同学认为,党员是一种荣誉和身份,它说明了自己是一个学习认真努力、思想品德端正的学生,并未意识到党员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些同学认为入党是一种“潮流”,在自己并不了解党的历史、理论、指导方针的情况下,在并未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前提下,盲目从众,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另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些同学把入党作为换取荣誉的“通行证”、获得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的“垫脚石”。其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入党动机显著地表现在入党前后行为的差异上——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这种不端正的入党动机不仅不利于学生支部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员和支部在同学心中的形象。
  (2)标准把握不严格,发展程序不规范。入党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党组织在发展预备党员时应严格审查推优、培养、教育、考察、审批各个环节,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不能为了不浪费名额,为发展而发展。近年来,有些基层学生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重学习成绩,轻思想考察,重学生干部,轻普通同学,对发展党员的标准把握不全面、不严格,从而影响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学生党员的发展程序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推优程序不规范。一些学生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并未严格按照共青团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程序,存在由老师点名指定或支部成员小范围决议的情况;对确定的发展对象缺少严肃认真的培养。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确定为发展对象后才按照规定要求,补齐思想汇报、考察意见甚至入党申请书等材料。
  2.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高,党员意识不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涌入使得心智不完全成熟的学生党员面临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导向等多方面的挑战。
  (1)理想信念不坚定。有些学生党员政治素养欠缺、理论水平不高,缺乏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清晰认识,对党内存在的问题态度偏激,判断是非真伪的经验不足,缺乏清醒正确的思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2)党员意识不强,缺乏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所谓党员意识是指要牢记党员要求,踏踏实实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现实学习生活中,部分党员抱有入党后便“一劳永逸”的观点,缺乏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时,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没有树立为同学服务、对同学负责的观念。没有做到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在思想上也真正入党。
  3.学生党支部建设方面的问题
  (1)支部建设不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当前大学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十分薄弱,党性高、素质高、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比例比较低,不利于对基层组织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同时,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定时、常规性的支部会议和集体生活使得支部成员之间的沟通较少,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在党内民主生活中,党员之间往往碍于情面,很少进行深入的思想交锋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些支部没有落实建立民主评议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使得一些党员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有效的纠正。
  (2)支部的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首先,入党前的教育和入党后的教育不和谐。大学生党支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重视入党前的理论知识、思想修为、时事政策的教育,而忽视入党后在保持和发挥党员先进性、深入基层实践等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了党员入党后思想松懈、行为推脱的问题。其次,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训机制常常只注重灌输思想理论知识,忽视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容易受到思想活跃、生机勃勃的大学生的排斥,无法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3)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党组织的活动局限于听报告、学文件、交流心得体会、参加义务劳动等,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参与热情,彰显新时代大学生党支部的活力。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没有把学生党员的活动与班级、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增强党员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若干对策
  1.规范党员入党考察制度,严把党员发展关
  努力建立大学生党员发展责任制,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的程序和规范,在学生支部内成立监督指导小组,指导各个班级的推优工作,全程监督培养、教育、发展、评审环节,处理好积极发展和严格把关之间的关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原则,采用创新性的考察方法,切实把好党员发展关,防止因一时不慎而给党员队伍建设带来巨大的隐患。
  2.改善教育内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性锻炼
  (1)加强全程教育,协调入党前和入党后的教育机制。所谓全程教育,是指在大学生申请入党前后都应该加强基础理论、党史党章、发挥党员先进性等内容的教育,以保障党员质量、纯洁党员队伍。学生基层党组织一定要转变“重发展、轻教育”的工作理念,使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比入党前思想觉悟更高、服务意识更强、集体行动更积极、榜样作用更明显。
  (2)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党性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我们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大学生党员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社会,寓党性的锻炼于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比如,高年级党支部中可以选派工作能力强、思想觉悟高、认真负责踏实的学生党员担任大一新生班级的驻班党员,一方面可以推进新生班级班务、团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3.完善支部建设,丰富组织生活
  (1)把支部建在班上,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是党建设的基础,没有基础,高校党建就失去了根基。高校党委要认真贯彻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精神,按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目标,把学生支部建立在班上,这样有助于通过党支部各项工作加强对党员培养和教育的力度,使学生支部成为班级团结进步的核心力量,更好地发挥学生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丰富组织生活,开展特色活动。大学生党员由于未能全面接触社会,深入实践,因此形成了模式化、形式化、死板化的组织生活方式,不能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应鼓励学生党支部充分利用影音资料、网络平台、历史遗址等资源,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创新组织活动方式,以便更好地调动党员以及普通同学的积极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纳贤才。
  
  参考文献:
  [1]李万仓.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3):34-36.
  [2]王志梅.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3):115-118.
  [3]吴刚.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8):45-48.
  [4]高璐.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点思考[J].党建研究,2009,(12):141-143.
  [5]谭邦柱,张海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紧缺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转折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于新疆地区来说,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中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以期能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民族;教学  作者简介:胡申华(1972-),男,湖南慈利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姜波(1955
期刊
摘要: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重点专业建设的实践,探讨学科建设、特色定位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总结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做法与成效。  关键词:学科;专业;特色  作者简介:朱志伟(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专业运行办公室科长,副研究员。(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
期刊
摘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具有强烈的工程背景,使得其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要求较高。指出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高校与企业互通培养的新模式。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互通培养模型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互通培养模式;校企联合  作者简介:冯磊华(1980-),女,安徽砀山人,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
期刊
摘要:从2007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投入横向比较中,发现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保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横向比较;投入  作者简介:耿玉莲(1957-),女,辽宁北镇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茂名5250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3
期刊
摘要:针对电力拖动系统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将Matlab的Simulink /SPS引入到“电力拖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给出了Simulink/SPS在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的应用实例,实践证明该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良好。  关键词:Simulink /SPS;电力拖动;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林金星(1978-)
期刊
摘要: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不断完善,变电站监控系统正从常规静态监视监控向数字化网络远程监控方向发展。根据岳阳地区无人值班发展的背景、特点,分析了基于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光纤通道的变电站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与现有技术支撑结合后变电站无人值班功能的实现与应用分析。  关键词:变电站;无人值班;远程监控系统  作者简介:刘勤(1974-),
期刊
摘要: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校企合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论述了课程改革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供配电技术”的课改为例,阐述了该课程进行校企合作、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必要性;出发点;归宿  作者简介:陈忠仁(1971-),男,河南信阳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工程师
期刊
摘要:为了达到独立学院培养“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目标,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结合“电工实习”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严格规范教育和创新启发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三期的教学情况分析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自我期望值也有所增加。  关键词:电工实习;规范性;创新性  作者简介:周战馨(1970-),女,吉林德惠人,常州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荆胜南(1967-),男,江苏
期刊
摘要: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有着指导意义。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从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出发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美国;多元文化教育  作者简介:许文艳(1985-),女,山东德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窦琴(1960
期刊
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宗旨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选择合适的专业选修课将为社会输送开拓型、创新型人才贡献重要力量。本文针对将生化分离工程设置为化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定位,对生化分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生化分离工程;选修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洋(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讲师;付任重(1981-),男,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