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市东丽区宝元小学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量和强度的详细分析,细致的介绍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量和强度安排的原则、途径和注意事项,为相关体育教师在课堂进行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运动量 强度
随着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其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却出现一种和新课程标准相违背的现象,这是由于小学体育教师对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误读造成的。小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愉快高兴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上,因此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就认为在体育课堂只要能让学生高兴快乐就行,忽略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忽视了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心理的影响,使体育课变成了玩耍课,背离了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意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量和强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才具有了存在的意义。本文将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量和强度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一、合适的运动量和强度
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使学生的运动量和强度达到一定的要求,但达到多大的运动量和多高的强度并没有相关数据或规定做参考。因此在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选择时,可以通过监测小学生的脉搏跳动频率来确定最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1.按课的结构安排运动量和强度
体育课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为了让小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体育课中的这三部分环节都应达到相应的运动量和强度,如在准备部分结束时刻,学生的脉搏跳动频率在80~100次/分钟为合适,在基本部分结束时刻,学生的脉搏跳动频率在120~180次/分钟为合适。
2.按运动项目的不同安排运动量和强度
因为体育课进行的体育项目不同,所产生的运动量和强度也不同,所以运动后学生的脉搏频率也会不同,体操、武术的训练使学生在运动结束时刻的脉搏频率达到110~130次/分钟;而篮球、排球、足球能达到140~160次/分钟,其中在进行足球拼抢这样激烈刺激的过程中,学生的脉搏频率会更高一些;田径项目中的高速跑能产生非常高的运动量和强度,学生的脉搏频率能达到170~190次/分钟,跳跃项目和球类项目的运动量和强度差不多,达到140~160次/分钟,投掷项目的运动量和强度就相对小多了,脉搏频率只达到了100~120次/分钟。
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的原则
1.不同项目有不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原则
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同,使学生在运动后达到的脉搏频率也不同,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的不同和运动项目的不同确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于一些运动幅度小的项目,运动量和强度都无法达到一定要求,体育教师就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当增加运动的密度和频率,或者适當加大运动难度,使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的要求,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和加强,从而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处理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体育课的教学效果高低根据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是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度,另一个是课程的运动量和强度,即运动能使学生的脉搏频率变化用平面坐标做出什么样的图形。通常情况下的图形有三个峰,分别为80~100次/分钟、120~140次/分钟、160~180次/分钟,脉搏频率随着课程的结束逐渐恢复正常。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对运动的密度和频率的调节来满足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要求,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过大会让学生很快产生疲劳感,进而会厌倦上体育课,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过小就无法满足使学生得到锻炼的要求,也就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有效的调节,合理安排训练的密度和频率。
三、安排运动量和强度的途径
体育课程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科学安排,要求教师对教材及运动项目都要进行详细地了解和研究,同时还要结合学校现有设施的资源进行安排。有时两种运动同时出现在一节体育课上,教师要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运动合理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例如,当一堂课中同时有篮球教学和武术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速度、身体协调性等能力进行锻炼,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达到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对运动项目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能够达到透彻理解的程度,根据学校现有设施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体育课程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有效的调控。
四、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小学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使体育教学能够发挥最大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中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提升和运动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小学生体质的意见(中发(2011)7号)[Z].
[2]何志文,陈巧君.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6(4):3-4.
[3]吴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J].中国教师,2011,20:9-11.
[4]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2012,01(1):14.
[5]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23.
[6]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12:68.
[7]陈文卿,谢翔,甘式光.体育课,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M].学校体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1,85.
[8]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23
[9]杜国如.安排运动训练负荷的科学性[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10(4):28,
[10]彭建新.对体育课学生运动负荷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1,2(3):90-93.
[11]赵立.论运动负荷系统[J].中国体育科技,2012,36(1),:24-26.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量和强度的详细分析,细致的介绍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量和强度安排的原则、途径和注意事项,为相关体育教师在课堂进行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运动量 强度
随着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其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却出现一种和新课程标准相违背的现象,这是由于小学体育教师对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误读造成的。小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愉快高兴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上,因此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就认为在体育课堂只要能让学生高兴快乐就行,忽略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忽视了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心理的影响,使体育课变成了玩耍课,背离了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意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量和强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才具有了存在的意义。本文将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量和强度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一、合适的运动量和强度
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使学生的运动量和强度达到一定的要求,但达到多大的运动量和多高的强度并没有相关数据或规定做参考。因此在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选择时,可以通过监测小学生的脉搏跳动频率来确定最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1.按课的结构安排运动量和强度
体育课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为了让小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体育课中的这三部分环节都应达到相应的运动量和强度,如在准备部分结束时刻,学生的脉搏跳动频率在80~100次/分钟为合适,在基本部分结束时刻,学生的脉搏跳动频率在120~180次/分钟为合适。
2.按运动项目的不同安排运动量和强度
因为体育课进行的体育项目不同,所产生的运动量和强度也不同,所以运动后学生的脉搏频率也会不同,体操、武术的训练使学生在运动结束时刻的脉搏频率达到110~130次/分钟;而篮球、排球、足球能达到140~160次/分钟,其中在进行足球拼抢这样激烈刺激的过程中,学生的脉搏频率会更高一些;田径项目中的高速跑能产生非常高的运动量和强度,学生的脉搏频率能达到170~190次/分钟,跳跃项目和球类项目的运动量和强度差不多,达到140~160次/分钟,投掷项目的运动量和强度就相对小多了,脉搏频率只达到了100~120次/分钟。
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的原则
1.不同项目有不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原则
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同,使学生在运动后达到的脉搏频率也不同,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的不同和运动项目的不同确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于一些运动幅度小的项目,运动量和强度都无法达到一定要求,体育教师就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当增加运动的密度和频率,或者适當加大运动难度,使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的要求,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和加强,从而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处理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体育课的教学效果高低根据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是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度,另一个是课程的运动量和强度,即运动能使学生的脉搏频率变化用平面坐标做出什么样的图形。通常情况下的图形有三个峰,分别为80~100次/分钟、120~140次/分钟、160~180次/分钟,脉搏频率随着课程的结束逐渐恢复正常。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对运动的密度和频率的调节来满足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要求,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过大会让学生很快产生疲劳感,进而会厌倦上体育课,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过小就无法满足使学生得到锻炼的要求,也就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有效的调节,合理安排训练的密度和频率。
三、安排运动量和强度的途径
体育课程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科学安排,要求教师对教材及运动项目都要进行详细地了解和研究,同时还要结合学校现有设施的资源进行安排。有时两种运动同时出现在一节体育课上,教师要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运动合理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例如,当一堂课中同时有篮球教学和武术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速度、身体协调性等能力进行锻炼,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达到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对运动项目深入研究,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能够达到透彻理解的程度,根据学校现有设施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体育课程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有效的调控。
四、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显著,小学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使体育教学能够发挥最大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中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提升和运动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小学生体质的意见(中发(2011)7号)[Z].
[2]何志文,陈巧君.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6(4):3-4.
[3]吴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J].中国教师,2011,20:9-11.
[4]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2012,01(1):14.
[5]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23.
[6]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12:68.
[7]陈文卿,谢翔,甘式光.体育课,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M].学校体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1,85.
[8]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23
[9]杜国如.安排运动训练负荷的科学性[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10(4):28,
[10]彭建新.对体育课学生运动负荷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1,2(3):90-93.
[11]赵立.论运动负荷系统[J].中国体育科技,2012,36(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