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切入大学生实际,帮助其了解、关注、适应当前的生活,还要引导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困境 生活化实践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课俗称“两课”,由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两个部分的内容组成。它是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学生不欢迎,教师很迷茫。笔者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298名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21.3%,83.6%的学生认为现行的政治课都是说教,79.1%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应付考试。另外,参加调查的36名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有30人觉得该门课程不受学生重视,占了被调查人数的83.3%。
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实际,不能有效、深刻地解释社会生活中与一些主流思想理论不符合的现象和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答、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和偏差。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的关系。再加上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应有的理论修养和教學水平,“上课到、下课走”,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与学生沟通交流,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上课时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实际,仅仅用一些简单的、注入式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无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空洞的说教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终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流于形式,弱化了本身的教育功能。
面对这种状况,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时,明确提出:“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促使课堂教学以生活为基础,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有机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近几年来,教育界和理论界的不少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观点。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务必推进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实践,这可以从调整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须贴近生活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但在现实当中,由于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望而生畏。为此,必须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要让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具有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利益,又能考虑到人的现实生活利益;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大学生觉得目标其实离我们不远,只要通过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逐渐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人才,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向学生介绍本行业内有杰出贡献的人,将他们的优秀品质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就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顺畅的教学互动与沟通。
(二)教学内容须源于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在教学中只盯着几本教材,理论高不可攀,教学内容远离生活的大课堂,就会致使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使得思想政治教学不能走进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更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三章谈到了“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用央视每年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中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从而帮助他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又如在《形势与政策》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真实的典型问题,如“三鹿奶粉引发的思考”,“通过奥运火炬传递,我们看到怎样的爱国热情?”,“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仰望神七上天,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等等,再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这种亲切感之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教学当中,师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能逐渐缩小,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排斥感会逐渐减少,进而变成喜欢上这门课思想政治。
(三)教学方法须融入生活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灌输”式的教育难以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理论讲授、材料分析、联系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凸显所引发的金钱观、消费观、享乐观、婚姻观、理想观等方面的冲突,或者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变化,虚拟社会中的技术支持下的个性过分张扬等)展开辩论、举行演讲;通过播放领袖人物的历史片或者当今社会先进人物的纪实片,使学生通过影像资料,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通过引用一些诗词、串讲小故事等方式,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有声有色,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以及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例如,围绕改革开放31周年的主题,我们要求学生收集广东改革开放31年来的重大成就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们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本地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如“广州能否成功举办亚运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广州是否应该向市民发放消费券?”等等;同时,我们还安排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撰写了“音乐系新专业‘计算机音乐’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网恋调查报告”、“我院及周边大学在校学生性知识水平、男女生性知识差异调查”等社会调查报告。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各个方面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
(四)教学目的须回归生活
鲁宾斯坦指出:“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做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一切越轨行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人们的精神空虚而造成,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①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消费方式,是当前高校德育的新任务。教师在完成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的讲解之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并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再围绕“我们还应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的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辩论。通过课外社会调查、课堂辩论,学生明白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观念问题,还是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我们需要继承这个美德,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兴旺发达。
又如,在讲解价值规律的内容之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市场上调查,从热水袋的价格看价值规律。学生经过调查发现,在不同季节,市场上不同品牌、不同材料的热水袋,价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对这一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就会对价值规律有一个既感性又深刻的理解。
另外,在對大学生创业与择业这节课进行总结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模拟活动,根据学生意愿将班级成员分为两大组,一大组成员为招聘方,另一大组为应聘方,再根据班级人数将每一大组分为若干小组共同组成一个招聘现场进行人才招聘,要求招聘方负责招聘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名市场营销人员。在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招聘方如何组织语言考察前来应聘的应聘者以及应聘者如何应对招聘方的提问。活动结束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充当的角色写一份活动总结。
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整合学生直接经验和从教材中学到的间接经验,再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外,这样的课堂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并不枯燥,更不空洞。教师应留心收集资料,因为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改善教学的灵感火花,此外,教师还需要践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缩短事物的时空距离,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对生活的体会更加深刻。
注释:
①[美]鲁宾斯坦.心理发展的原则与方法.转引自:伊·斯·马延科.《德育过程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65.
参考文献:
[1]成四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418.
[2]杨治华,钱军.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一点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4-37.
[3]朱继光,徐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与回归[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3):34-36.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困境 生活化实践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课俗称“两课”,由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两个部分的内容组成。它是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学生不欢迎,教师很迷茫。笔者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298名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21.3%,83.6%的学生认为现行的政治课都是说教,79.1%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应付考试。另外,参加调查的36名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有30人觉得该门课程不受学生重视,占了被调查人数的83.3%。
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实际,不能有效、深刻地解释社会生活中与一些主流思想理论不符合的现象和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答、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和偏差。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的关系。再加上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应有的理论修养和教學水平,“上课到、下课走”,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与学生沟通交流,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上课时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实际,仅仅用一些简单的、注入式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无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空洞的说教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终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流于形式,弱化了本身的教育功能。
面对这种状况,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时,明确提出:“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促使课堂教学以生活为基础,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有机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近几年来,教育界和理论界的不少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观点。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务必推进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实践,这可以从调整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须贴近生活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但在现实当中,由于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望而生畏。为此,必须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要让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具有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利益,又能考虑到人的现实生活利益;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大学生觉得目标其实离我们不远,只要通过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逐渐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人才,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向学生介绍本行业内有杰出贡献的人,将他们的优秀品质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就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顺畅的教学互动与沟通。
(二)教学内容须源于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在教学中只盯着几本教材,理论高不可攀,教学内容远离生活的大课堂,就会致使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使得思想政治教学不能走进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更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三章谈到了“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用央视每年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中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从而帮助他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又如在《形势与政策》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真实的典型问题,如“三鹿奶粉引发的思考”,“通过奥运火炬传递,我们看到怎样的爱国热情?”,“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仰望神七上天,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等等,再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这种亲切感之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教学当中,师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能逐渐缩小,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排斥感会逐渐减少,进而变成喜欢上这门课思想政治。
(三)教学方法须融入生活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灌输”式的教育难以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理论讲授、材料分析、联系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凸显所引发的金钱观、消费观、享乐观、婚姻观、理想观等方面的冲突,或者信息时代、网络社会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变化,虚拟社会中的技术支持下的个性过分张扬等)展开辩论、举行演讲;通过播放领袖人物的历史片或者当今社会先进人物的纪实片,使学生通过影像资料,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通过引用一些诗词、串讲小故事等方式,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有声有色,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以及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例如,围绕改革开放31周年的主题,我们要求学生收集广东改革开放31年来的重大成就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们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本地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如“广州能否成功举办亚运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广州是否应该向市民发放消费券?”等等;同时,我们还安排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撰写了“音乐系新专业‘计算机音乐’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网恋调查报告”、“我院及周边大学在校学生性知识水平、男女生性知识差异调查”等社会调查报告。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各个方面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
(四)教学目的须回归生活
鲁宾斯坦指出:“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做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一切越轨行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人们的精神空虚而造成,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①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消费方式,是当前高校德育的新任务。教师在完成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的讲解之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并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再围绕“我们还应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的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辩论。通过课外社会调查、课堂辩论,学生明白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观念问题,还是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我们需要继承这个美德,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兴旺发达。
又如,在讲解价值规律的内容之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市场上调查,从热水袋的价格看价值规律。学生经过调查发现,在不同季节,市场上不同品牌、不同材料的热水袋,价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对这一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就会对价值规律有一个既感性又深刻的理解。
另外,在對大学生创业与择业这节课进行总结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模拟活动,根据学生意愿将班级成员分为两大组,一大组成员为招聘方,另一大组为应聘方,再根据班级人数将每一大组分为若干小组共同组成一个招聘现场进行人才招聘,要求招聘方负责招聘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名市场营销人员。在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招聘方如何组织语言考察前来应聘的应聘者以及应聘者如何应对招聘方的提问。活动结束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充当的角色写一份活动总结。
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整合学生直接经验和从教材中学到的间接经验,再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外,这样的课堂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并不枯燥,更不空洞。教师应留心收集资料,因为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改善教学的灵感火花,此外,教师还需要践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缩短事物的时空距离,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对生活的体会更加深刻。
注释:
①[美]鲁宾斯坦.心理发展的原则与方法.转引自:伊·斯·马延科.《德育过程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65.
参考文献:
[1]成四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418.
[2]杨治华,钱军.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一点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4-37.
[3]朱继光,徐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与回归[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