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有效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是仍有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效果不佳,存在诸多问题。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形势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教学;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但是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大学生的思维、意识、行为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同时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学生层次多样化,使得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势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高校应尽快针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最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够,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高。因此学校要尽快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灵活有效的解决问题。另外,通过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大学生认清当下的社会形势。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习惯也有很大推动作用,甚至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模式是教师通过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然后再将其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在无形中受到思想政治课程的影响,从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最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温故而知新,教师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后,再回头去讲课的时候,肯定会发现还有新的收获。每一年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在发在变化,但是教师要传授的内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对这门课有不一样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解。无形之中就会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还能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终教师的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三)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也就是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也是高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高校的精神文明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一个大环境和外在体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得好,就说明一个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得比较好,同样如果一个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开展得比较好,也能说明这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得好。因为学校一旦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个学校学生的精神素质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一)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设置不太合理,存在总体理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等问题。由于学校在不断扩招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加大,很多教师忙于教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继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而近年来思政课教材内容不断调整,同时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教材的涵盖面很广。教材内容抽象,与学生实际贴近较少。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上课时对时代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不够,无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从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二)学生基础差别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高校学生层次多样化,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下降,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别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論课程教学的难度。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求度偏低、信任度偏低、兴趣度偏低。很多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处不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主观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排斥心理,出现严重的为了考勤而上课,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状。
(三)实践教学开展不够深入和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只将眼光放在理论教学上,不注重实践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安全和经费等各种原因,要么根本不开展实践教学,即使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开展也不够深入和到位,模式较单一,很多实践课都只能局限于在校园或网络上进行调查。这种有限的社会调查形式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而且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根本不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专心听讲,主动性不高,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而到期末考试时,学生只要复习一下书本内容就能考试合格,取得学分。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真正达到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教学目标。虽然近来两年进行了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但是由于上课班级人数多等原因,很多评价环节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生通过其他评价环节收获不大。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白知识、相信知识。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其次,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还取决于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学术研究,既利于教师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又利于以科研促教学。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并善于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比较强,若缺乏良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过于枯燥,将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教学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一直都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善于运用问答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增加难点、热点问题讨论、增加案例分析,使课堂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也是一门很重要的技术,灵活运用这门技术可以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讲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可以将大学生的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也给大学生灌输了爱国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这样的讲述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相比,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改善。
(三)拓展课程资源,克服照本宣科
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授课的基础和依据,而教学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不能照本宣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和拓展。首先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理清思路,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体系,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实行系统教学和专题教学相结合。其次,要具有课程开发意识,不能只做课程执行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研究开发者。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拓展和丰富课程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科目,其以德育为主,时效性与理论性都很强,但是不论多么深奥的理论,都是源自生活实际,必须在实践中找到依托。因此,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合理利用教材,取其精华,还要及时利用实际材料来补充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尽量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作用。
(四)完善课程成绩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太过单一的评价形式,使学生们疲于应付,容易出现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而是让学生将其视为一种既定事实的认识,对概念的学习以及条条框框的记忆和背诵课程,这样将不可能达到思想培养的预定效果,极有可能事与愿违,给学生造成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进而使其失去对此门课程的学习热情,这样将很难体现该课程的价值。高校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程成绩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过程性评价可以避免学生为分数而考试、为考试而学习的弊端,思政课课程中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要改变以往只看期末成绩的做法,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制定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加平时成绩构成环节和分值,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平时成绩中各门思政课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学生出勤、参与课堂讨论或课堂提问、组织辩论赛、演讲或话剧等活动、撰写读书报告、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学生讲思政课等环节,各环节评分标准须细化,每个环节成绩有据可依,且具有可操作性。
四、总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反而更看重人才的道德素养,因此,在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更好的实现高效教学,这将是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秀芳,刘建军,白明宇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多维立体教学供给侧改革创新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2):99-102.
[2]傅义强,李杏姣.高校思政课守正与创新的多维探讨[J].高教探索,2020,(4):111-115.
[3]陳文婕,余达淮.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的三个问题[J].江苏高教,2019,(7):110-11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教学;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大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但是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大学生的思维、意识、行为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同时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学生层次多样化,使得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势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高校应尽快针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最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够,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高。因此学校要尽快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灵活有效的解决问题。另外,通过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大学生认清当下的社会形势。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习惯也有很大推动作用,甚至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模式是教师通过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然后再将其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在无形中受到思想政治课程的影响,从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最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温故而知新,教师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后,再回头去讲课的时候,肯定会发现还有新的收获。每一年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在发在变化,但是教师要传授的内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对这门课有不一样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解。无形之中就会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还能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终教师的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三)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也就是说,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也是高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高校的精神文明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一个大环境和外在体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得好,就说明一个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得比较好,同样如果一个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开展得比较好,也能说明这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得好。因为学校一旦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个学校学生的精神素质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一)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设置不太合理,存在总体理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等问题。由于学校在不断扩招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加大,很多教师忙于教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继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而近年来思政课教材内容不断调整,同时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教材的涵盖面很广。教材内容抽象,与学生实际贴近较少。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上课时对时代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不够,无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从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二)学生基础差别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高校学生层次多样化,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下降,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别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論课程教学的难度。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求度偏低、信任度偏低、兴趣度偏低。很多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处不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主观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排斥心理,出现严重的为了考勤而上课,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状。
(三)实践教学开展不够深入和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只将眼光放在理论教学上,不注重实践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安全和经费等各种原因,要么根本不开展实践教学,即使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开展也不够深入和到位,模式较单一,很多实践课都只能局限于在校园或网络上进行调查。这种有限的社会调查形式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而且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根本不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专心听讲,主动性不高,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而到期末考试时,学生只要复习一下书本内容就能考试合格,取得学分。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真正达到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教学目标。虽然近来两年进行了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但是由于上课班级人数多等原因,很多评价环节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生通过其他评价环节收获不大。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白知识、相信知识。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其次,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还取决于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学术研究,既利于教师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又利于以科研促教学。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并善于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比较强,若缺乏良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过于枯燥,将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教学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一直都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善于运用问答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增加难点、热点问题讨论、增加案例分析,使课堂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也是一门很重要的技术,灵活运用这门技术可以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讲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可以将大学生的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也给大学生灌输了爱国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这样的讲述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相比,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改善。
(三)拓展课程资源,克服照本宣科
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授课的基础和依据,而教学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不能照本宣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和拓展。首先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理清思路,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体系,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实行系统教学和专题教学相结合。其次,要具有课程开发意识,不能只做课程执行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研究开发者。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拓展和丰富课程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科目,其以德育为主,时效性与理论性都很强,但是不论多么深奥的理论,都是源自生活实际,必须在实践中找到依托。因此,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合理利用教材,取其精华,还要及时利用实际材料来补充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尽量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作用。
(四)完善课程成绩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太过单一的评价形式,使学生们疲于应付,容易出现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而是让学生将其视为一种既定事实的认识,对概念的学习以及条条框框的记忆和背诵课程,这样将不可能达到思想培养的预定效果,极有可能事与愿违,给学生造成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进而使其失去对此门课程的学习热情,这样将很难体现该课程的价值。高校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程成绩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过程性评价可以避免学生为分数而考试、为考试而学习的弊端,思政课课程中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要改变以往只看期末成绩的做法,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制定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加平时成绩构成环节和分值,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平时成绩中各门思政课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学生出勤、参与课堂讨论或课堂提问、组织辩论赛、演讲或话剧等活动、撰写读书报告、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学生讲思政课等环节,各环节评分标准须细化,每个环节成绩有据可依,且具有可操作性。
四、总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反而更看重人才的道德素养,因此,在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更好的实现高效教学,这将是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秀芳,刘建军,白明宇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多维立体教学供给侧改革创新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2):99-102.
[2]傅义强,李杏姣.高校思政课守正与创新的多维探讨[J].高教探索,2020,(4):111-115.
[3]陳文婕,余达淮.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的三个问题[J].江苏高教,2019,(7):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