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体罚,更忌“心罚”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是众人皆知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然而,不能对学生施行“心罚”也许部分教师就从来没有注意过。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灵活开放的,存在诸多变数与不确定性,处于流动状态。新课改又特别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以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处一个平台,对话、互动,教学相长。自然,为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编写的教案就不能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了,不能再走封闭僵化、静止不变的老路了,而应力求弹性设计,注意随机应变,强化教后反思,让教案成为一首流动
当前的学生爱面子、固执、偏激、易躁。他们好惹人、怨人烦,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在这种难以相互包容的群体中,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便愈来愈多,有时学生甚至还会迁怒于老师。如何化干戈为玉帛,息硝烟为和气?笔者以为让每一个闹局都成为教育的平台,我们要善于沟通、善于解困、善于导行。具体做法我们不想用理论去诠释,透过实实在在的例子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儿子正读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尤其是读了书中几篇原本老教材中也有的文章,就涌起一份莫名的难过。  仔细对比着一读,便发现文章的主体没有变,只是经过了重新分割、组装、添加,更多的是加入了编者主观的“道德性语言”。例如菁莽的《翠鸟》添入了:“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似乎我们的孩子不经过“爱鸟”的教育便成不了爱鸟之人。
阮元,是清朝乾嘉年间重要的政治人物和著名的儒学学者、大经学家。他曾担任两广总督九年,在广西桂林创作了他人生几件相当重要的作品,是他为官、为学和人生追求的一种反映。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