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有些人用它听着别人的故事,而有些人则用它讲着自己的故事,无论你喜怒哀乐,只要用心聆听,都能尽情沉浸在美妙的音符和她悠扬的歌声里。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她,与铁齿铜牙纪晓岚有着近乎相似的名字,纪晓兰。在她的音乐世界里,她有属于自己的作品,曾为《封神榜》等一百多部集电影、电视剧等配唱主题曲和插曲;在她的音乐世界里,她拥有自己的梦想,将文艺作品转为文化事业,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她的音乐世界里,舞台依然存在,歌声依旧精彩。
她是一位歌唱家,成名于80年代末上海,国家二级演员。她是一位企业家,2004年成立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企业家、歌唱家,两者在她身上产生了奇妙的融合,因为她认为乐谱上的每一个跳动音符都有可能为她谱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主旋律”。
从歌唱家到企业家的蜕变
二十多年前,纪晓兰曾以一首《远山的夕阳》和为《封神榜》等百部影视剧主题歌配唱而走红,如今与她同出道的上海歌手大多改行的改行,沉寂的沉寂。然而荏苒光阴却似乎并没有给纪晓兰带来多少改变,性格依旧爽朗利索,笑容依旧甜美真诚。有一位音乐行家这样评价说:“她的声音告诉人们,她仿佛从未受过磨难、永远都相信人间美好;她那在心里还有梦的少女才有的微笑仿佛告诉人们,除了身份变了,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从她的歌声里找回来。”
然而,她的演艺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内地歌坛方向未明时,纪晓兰也曾远走日本,希望在那里打开局面,然而在寂寞的客居生活中她最终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文艺必须扎根于自己热爱的大地。明白了这一点后,她毅然回国发展,虽然遇到不少困难挫折,但她总是笑着面对,用良好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在这条路上左奔右突,寻找自己的方向。
2004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纪晓兰抓准时机成立了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华丽转身成为民营企业家后,她一面为自己和旗下乐团寻找新歌路,一面研究企业的定位,“办文化企业很有意义,因为文化会影响着我们社会细胞质量的好坏,而细胞好坏则决定了社会将来的走向。一首好歌、一部好戏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是一辈子。而出类拔萃的文艺作品能够传世,能影响好几代人。”因此,对基于弘扬主流文化的演艺事业便成了这家年轻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石。初创伊始,“左邻右舍”就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创作相关歌曲并在东方、海南、青海、内蒙古等卫视播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世博宣传期间,纪晓兰亲自演绎的原创歌曲《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更是作为上海世博宣传的第一歌,唱响了世博情怀,为世博会的举办,添上了色彩鲜艳的一笔。
从歌唱家到企业家,纪晓兰的每一步都走得任重而道远。
传承经典,演绎海派都市文化
2006年,纪晓兰迎来了自己文化事业的“第二春”。那一年,她与爵士大师郑德仁的爵士乐团去香港演出,其间她为了帮乐团解围而临时把当时还没有正式名字的乐团纳入了自己公司旗下,一开始她并没有想那么长远。岂料“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次邂逅,彻底改变了纪晓兰之后8年的文化之路。当她在舞台上初试上海老歌《给我一个吻》的时候,台下正好坐着当年红遍上海的四大歌后之一、郑德仁的老朋友、香港红歌星杜德伟的母亲——半个世纪前此歌的原唱者张露。尽管纪晓兰没有模仿张露,但结束后张露却对她十分奖掖:“你唱得比我好,一定要坚持唱下去!”仿佛一个顿悟,这位女中音似乎从此为自己找到了调。此后好评如潮,在场观众的认可,业内专家的认可,就连香港康乐文化署也认可,让纪晓兰一下子感觉为企业找到了路。“上海老歌是受欢迎的。”从那时开始,她经过多方努力把那支乐队的原班人马都纳入公司,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意,正式定名为“上海海邻爵士乐团”,为乐团定调“专演海派经典爵士,演唱海派都市名曲,传承和创新海派都市文化”。
“上海老歌是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仅录成唱片的就有数万首之多,其中不乏内容清新健康、旋律经久耐听的佳作,它们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遗存中弥足珍贵、又最具世界知名度的一支。”此后,纪晓兰花了大量时间在挖掘海派都市歌曲上,在琢磨用时代新元素演绎老歌精髓上,并根据多年来国内观众更接受的轻歌曼唱、含蓄典雅的演绎方式,将原先的流行歌曲都“变身”成为爵士风,变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城市海派爵士。而纪晓兰独成一派的“兰调”也为她赢得了海内外很多新老观众的心。
除了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外,海邻的演绎方式也摒弃了爵士乐团一贯的酒吧驻场,转战剧院。“我们倡导剧院看爵士,享受生活新方式。”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海邻打造的《经典夜上海·周末爵士沙龙》音乐会一路挺进东方艺术中心,每月演出坚持7年,直至今日平均每场高达80%的上座率,让同类型乐团望尘莫及。
“唱而优则演”,铸就品牌高地
从“左邻右舍”到“海邻乐团”,纪晓兰一直坚持强调文化特性理念,即创作、创新、创造。“做文化一定要有原创作品,而创新就要在形式上、运作模式上,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改进。创造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形成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创造力。”在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撑下,仅仅一个经典夜上海的舞台已经锁不住纪晓兰的文化“野心”,于是在不断的探索下,话剧市场成为她下一个目标。“目前市场上的话剧,闹剧、荒诞剧或悬疑剧、推理剧占据了不少的位置,其他题材可谓凤毛麟角,这是市场的选择。但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能不能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所以我们要有反映当代生活的主流作品,我们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要做具有导向性的作品。”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左邻右舍”首次策划出品的大型原创海派轻喜剧《石库门情缘》今年6月底在上海大剧院公演。该剧以时尚地标田子坊的由来和变迁为切入口,讲述了上海人在石库门里的记忆和情感。剧中女主角、末代名媛肖淑珍,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获得者、热播剧《大当家》女主角唐群扮演;男主角、宽厚隐忍的画廊老板丁海生,则由笑星徐世利扮演。
从创作到进入剧院,这部反映当代都市生活的剧本整整磨了5年,其间市文联、剧协、艺联、演出行业协会和黄浦(卢湾)区领导及许多专家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帮助,从总方向予以肯定。并两度荣获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谈到该剧的创作初衷,纪晓兰说道:“石库门是上海的代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现在都是高楼大厦,隔壁姓什么都不知道,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也有可能会改变人的心理,甚至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因此我们的《石库门情缘》是要反映当代生活、反映海派特色、反映鲜明地域特色。戏的重点落在‘情’字上,剧中的爱情、亲情、友情乃至邻里情都应是正确感情观的体现。”如今,连续5场公演一票难求,这也为纪晓兰和左邻右舍多年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惊叹号。不过惊喜还在继续。最近,“左邻右舍”重磅推出首创的系列老年话剧第一部《幸福里的歌声》被纳入东方宣教文化配送,以走进社区的形式服务老年观众,丰富了老年人晚年的文化生活,也填补了国内系列老年话剧的空白。
如今,纪晓兰的文化之旅已经走过10个年头。她表示,在这10年里得到了政府多方面的支持,也积累了很多财富,这些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品牌和观众这些无形资产。面对下一个10年,“左邻右舍”要进一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仅把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更要把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将现有的纪晓兰个人品牌、经典夜上海音乐品牌、话剧品牌形成一股合力,占领品牌高地,将企业发展成一个产业化、有影响力、有传世作品的文化演艺平台。
她是一位歌唱家,成名于80年代末上海,国家二级演员。她是一位企业家,2004年成立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企业家、歌唱家,两者在她身上产生了奇妙的融合,因为她认为乐谱上的每一个跳动音符都有可能为她谱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主旋律”。
从歌唱家到企业家的蜕变
二十多年前,纪晓兰曾以一首《远山的夕阳》和为《封神榜》等百部影视剧主题歌配唱而走红,如今与她同出道的上海歌手大多改行的改行,沉寂的沉寂。然而荏苒光阴却似乎并没有给纪晓兰带来多少改变,性格依旧爽朗利索,笑容依旧甜美真诚。有一位音乐行家这样评价说:“她的声音告诉人们,她仿佛从未受过磨难、永远都相信人间美好;她那在心里还有梦的少女才有的微笑仿佛告诉人们,除了身份变了,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从她的歌声里找回来。”
然而,她的演艺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内地歌坛方向未明时,纪晓兰也曾远走日本,希望在那里打开局面,然而在寂寞的客居生活中她最终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文艺必须扎根于自己热爱的大地。明白了这一点后,她毅然回国发展,虽然遇到不少困难挫折,但她总是笑着面对,用良好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在这条路上左奔右突,寻找自己的方向。
2004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纪晓兰抓准时机成立了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华丽转身成为民营企业家后,她一面为自己和旗下乐团寻找新歌路,一面研究企业的定位,“办文化企业很有意义,因为文化会影响着我们社会细胞质量的好坏,而细胞好坏则决定了社会将来的走向。一首好歌、一部好戏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是一辈子。而出类拔萃的文艺作品能够传世,能影响好几代人。”因此,对基于弘扬主流文化的演艺事业便成了这家年轻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石。初创伊始,“左邻右舍”就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创作相关歌曲并在东方、海南、青海、内蒙古等卫视播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世博宣传期间,纪晓兰亲自演绎的原创歌曲《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更是作为上海世博宣传的第一歌,唱响了世博情怀,为世博会的举办,添上了色彩鲜艳的一笔。
从歌唱家到企业家,纪晓兰的每一步都走得任重而道远。
传承经典,演绎海派都市文化
2006年,纪晓兰迎来了自己文化事业的“第二春”。那一年,她与爵士大师郑德仁的爵士乐团去香港演出,其间她为了帮乐团解围而临时把当时还没有正式名字的乐团纳入了自己公司旗下,一开始她并没有想那么长远。岂料“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次邂逅,彻底改变了纪晓兰之后8年的文化之路。当她在舞台上初试上海老歌《给我一个吻》的时候,台下正好坐着当年红遍上海的四大歌后之一、郑德仁的老朋友、香港红歌星杜德伟的母亲——半个世纪前此歌的原唱者张露。尽管纪晓兰没有模仿张露,但结束后张露却对她十分奖掖:“你唱得比我好,一定要坚持唱下去!”仿佛一个顿悟,这位女中音似乎从此为自己找到了调。此后好评如潮,在场观众的认可,业内专家的认可,就连香港康乐文化署也认可,让纪晓兰一下子感觉为企业找到了路。“上海老歌是受欢迎的。”从那时开始,她经过多方努力把那支乐队的原班人马都纳入公司,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意,正式定名为“上海海邻爵士乐团”,为乐团定调“专演海派经典爵士,演唱海派都市名曲,传承和创新海派都市文化”。
“上海老歌是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仅录成唱片的就有数万首之多,其中不乏内容清新健康、旋律经久耐听的佳作,它们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遗存中弥足珍贵、又最具世界知名度的一支。”此后,纪晓兰花了大量时间在挖掘海派都市歌曲上,在琢磨用时代新元素演绎老歌精髓上,并根据多年来国内观众更接受的轻歌曼唱、含蓄典雅的演绎方式,将原先的流行歌曲都“变身”成为爵士风,变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城市海派爵士。而纪晓兰独成一派的“兰调”也为她赢得了海内外很多新老观众的心。
除了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外,海邻的演绎方式也摒弃了爵士乐团一贯的酒吧驻场,转战剧院。“我们倡导剧院看爵士,享受生活新方式。”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海邻打造的《经典夜上海·周末爵士沙龙》音乐会一路挺进东方艺术中心,每月演出坚持7年,直至今日平均每场高达80%的上座率,让同类型乐团望尘莫及。
“唱而优则演”,铸就品牌高地
从“左邻右舍”到“海邻乐团”,纪晓兰一直坚持强调文化特性理念,即创作、创新、创造。“做文化一定要有原创作品,而创新就要在形式上、运作模式上,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改进。创造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形成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创造力。”在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撑下,仅仅一个经典夜上海的舞台已经锁不住纪晓兰的文化“野心”,于是在不断的探索下,话剧市场成为她下一个目标。“目前市场上的话剧,闹剧、荒诞剧或悬疑剧、推理剧占据了不少的位置,其他题材可谓凤毛麟角,这是市场的选择。但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能不能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所以我们要有反映当代生活的主流作品,我们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要做具有导向性的作品。”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左邻右舍”首次策划出品的大型原创海派轻喜剧《石库门情缘》今年6月底在上海大剧院公演。该剧以时尚地标田子坊的由来和变迁为切入口,讲述了上海人在石库门里的记忆和情感。剧中女主角、末代名媛肖淑珍,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获得者、热播剧《大当家》女主角唐群扮演;男主角、宽厚隐忍的画廊老板丁海生,则由笑星徐世利扮演。
从创作到进入剧院,这部反映当代都市生活的剧本整整磨了5年,其间市文联、剧协、艺联、演出行业协会和黄浦(卢湾)区领导及许多专家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帮助,从总方向予以肯定。并两度荣获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谈到该剧的创作初衷,纪晓兰说道:“石库门是上海的代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现在都是高楼大厦,隔壁姓什么都不知道,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也有可能会改变人的心理,甚至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因此我们的《石库门情缘》是要反映当代生活、反映海派特色、反映鲜明地域特色。戏的重点落在‘情’字上,剧中的爱情、亲情、友情乃至邻里情都应是正确感情观的体现。”如今,连续5场公演一票难求,这也为纪晓兰和左邻右舍多年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惊叹号。不过惊喜还在继续。最近,“左邻右舍”重磅推出首创的系列老年话剧第一部《幸福里的歌声》被纳入东方宣教文化配送,以走进社区的形式服务老年观众,丰富了老年人晚年的文化生活,也填补了国内系列老年话剧的空白。
如今,纪晓兰的文化之旅已经走过10个年头。她表示,在这10年里得到了政府多方面的支持,也积累了很多财富,这些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品牌和观众这些无形资产。面对下一个10年,“左邻右舍”要进一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仅把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更要把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将现有的纪晓兰个人品牌、经典夜上海音乐品牌、话剧品牌形成一股合力,占领品牌高地,将企业发展成一个产业化、有影响力、有传世作品的文化演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