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能够起到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的欲望,从而促成有效参与。教学中我们要做到顺应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教学参与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期待;有效参与;创设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4-2
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积极主动的“构造过程”。审视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那种师说生听、师讲生记、师写生抄、师做生看、师领生跟、师问生答、师点生读、师拟生练……如此等等,表面上是指导学生的参与行为,但不难发现,这些都仍是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行为,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发展到满堂练固有着其进步的一面,但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改变甚少,学生远远没有主动参与,参与效性也就难如人意。
教学中我们如何能够做到顺应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教学参与有效性呢?我首先学习了这两个关键词:
一、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需求也是不同的。阅读期待的心理指向决定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决定着学生阅读的是否深入。
语文个性化阅读首先就要顺应这种“阅读期待”,放手让学生在课文所呈现的背景中“走”一个来回,以自己独有的“阅读期待”作出判断与选择。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有疑难的问题,从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么,最需要了解什么。然后通过问题的归类整理,使问题更加规范、系统,从而使阅读的方向明、动力足,突出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有效参与
1.有效果。参与效果是指参与活动中与预期参与目标相符的部分,它考查的重点是学生,是对参与活动与预期参与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由于参与活动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以将参与效率表述为:参与效率=参与效果/参与投入。
3.有效益。参与效益是指参与活动的收益、参与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地说,是指参与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参与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参与效果量的把握。
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参与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学习。阅读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某钟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的欲望,从而促成有效参与。
1.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有生命意义的活动。我们针对学生在阅读参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怕”(怕参与不好、怕同学瞧不起、怕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积极疏导,在教学中实行“三要三不要”,即:对平时不爱参与的学生要多鼓励诱导,不要强迫点将;对参与不顺的学生要期待盼望,不要粗暴呵斥;对参与有误的学生要积极激励引导,不要批评指责。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由过去的“三怕”变成了现在参与中的“三大”,即大胆提问、大胆诵读、大胆发言和表演。教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有新的观点和不同见解,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2.创设乐学的情境——使学生有乐于参与的心情。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因此,帮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是我们教师的责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乐学的情境呢?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具体是通过构造美境、趣境、谐境、奇境来创设乐学的情境。
3.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产生急于参与的心理。
在阅读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期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描述较为精彩的散文,教师可以在参与前介绍一下其中的片断,使学生如窥百花园的一角,急于看全貌;也可只讲故事高潮的瞬间,使学生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甚至可以从课题入手来创设悬念。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发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驱使学生积极地去参与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参与效性。
4.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时空。
高明的画家作画时,常常在画面上煞费苦心地留下一处或几处空白,以显示绘画艺术的布局美、含蓄美。在文章的剪裁中也可以设置空白,借以让读者去想象、填充,以达到虚中传神的效果,所以古人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也认为:人面对一种急于去改变他们、使之成为完善结构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填补和完善它。据此,在阅读教学中设置空白的情境,给学生以适当的生理休息和心理调整的同时,也给学生制造充分显示主体作用的时机,强化了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如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参与活动时,教师提出参与任务后,不能马上指定学生回答结果,而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参与的更深入。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对空白情境的创设提出了“三让”,即:学生会读的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可做的让学生自己做。这样就留足了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时空,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如教学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朗读、翻译、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完全可以创设空白情境,让学生自己运用各种方式,自己去解决,把课堂的“大舞台”让给学生。
5.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想再次参与。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有效参与的最佳手段。一个失败的、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不可能在参与中确立他们的自信。学生个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即使对语文学习处于很不积极的状况,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多耐心观察这样的学生,一旦他们在身上发现有值的肯定的地方,就应该“小题大做”,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哪怕在一小点上得到肯定,得到一种成功体验,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迁移至对参与教学产生兴趣,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
顺应阅读期待,提高阅读参与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他对阅读教学的兴趣。同时,也明确了阅读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主宰者转变成为推动者、指导者、学习者。作为一个推动者,教师提供参与教学所需要的丰富的环境和学习经验;作为一个指导者,教师应该进行思考并做示范;作为一个学习者则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和参与。学生则由原来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有效参与,使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收获,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由他控学习变成自控学习,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诊断[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2(04).
[3]朱芒芒.有效地教学技能[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4).
关键词:阅读期待;有效参与;创设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4-2
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积极主动的“构造过程”。审视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那种师说生听、师讲生记、师写生抄、师做生看、师领生跟、师问生答、师点生读、师拟生练……如此等等,表面上是指导学生的参与行为,但不难发现,这些都仍是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行为,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发展到满堂练固有着其进步的一面,但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改变甚少,学生远远没有主动参与,参与效性也就难如人意。
教学中我们如何能够做到顺应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教学参与有效性呢?我首先学习了这两个关键词:
一、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需求也是不同的。阅读期待的心理指向决定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决定着学生阅读的是否深入。
语文个性化阅读首先就要顺应这种“阅读期待”,放手让学生在课文所呈现的背景中“走”一个来回,以自己独有的“阅读期待”作出判断与选择。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有疑难的问题,从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么,最需要了解什么。然后通过问题的归类整理,使问题更加规范、系统,从而使阅读的方向明、动力足,突出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有效参与
1.有效果。参与效果是指参与活动中与预期参与目标相符的部分,它考查的重点是学生,是对参与活动与预期参与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
2.有效率。由于参与活动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以将参与效率表述为:参与效率=参与效果/参与投入。
3.有效益。参与效益是指参与活动的收益、参与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地说,是指参与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参与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参与效果量的把握。
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参与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学习。阅读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出某钟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的欲望,从而促成有效参与。
1.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有生命意义的活动。我们针对学生在阅读参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怕”(怕参与不好、怕同学瞧不起、怕老师批评)的心理障碍,积极疏导,在教学中实行“三要三不要”,即:对平时不爱参与的学生要多鼓励诱导,不要强迫点将;对参与不顺的学生要期待盼望,不要粗暴呵斥;对参与有误的学生要积极激励引导,不要批评指责。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由过去的“三怕”变成了现在参与中的“三大”,即大胆提问、大胆诵读、大胆发言和表演。教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有新的观点和不同见解,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2.创设乐学的情境——使学生有乐于参与的心情。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因此,帮助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是我们教师的责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乐学的情境呢?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具体是通过构造美境、趣境、谐境、奇境来创设乐学的情境。
3.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产生急于参与的心理。
在阅读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期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描述较为精彩的散文,教师可以在参与前介绍一下其中的片断,使学生如窥百花园的一角,急于看全貌;也可只讲故事高潮的瞬间,使学生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甚至可以从课题入手来创设悬念。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发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驱使学生积极地去参与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参与效性。
4.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时空。
高明的画家作画时,常常在画面上煞费苦心地留下一处或几处空白,以显示绘画艺术的布局美、含蓄美。在文章的剪裁中也可以设置空白,借以让读者去想象、填充,以达到虚中传神的效果,所以古人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也认为:人面对一种急于去改变他们、使之成为完善结构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填补和完善它。据此,在阅读教学中设置空白的情境,给学生以适当的生理休息和心理调整的同时,也给学生制造充分显示主体作用的时机,强化了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如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参与活动时,教师提出参与任务后,不能马上指定学生回答结果,而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参与的更深入。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对空白情境的创设提出了“三让”,即:学生会读的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可做的让学生自己做。这样就留足了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时空,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如教学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朗读、翻译、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完全可以创设空白情境,让学生自己运用各种方式,自己去解决,把课堂的“大舞台”让给学生。
5.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想再次参与。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有效参与的最佳手段。一个失败的、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不可能在参与中确立他们的自信。学生个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即使对语文学习处于很不积极的状况,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多耐心观察这样的学生,一旦他们在身上发现有值的肯定的地方,就应该“小题大做”,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哪怕在一小点上得到肯定,得到一种成功体验,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迁移至对参与教学产生兴趣,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
顺应阅读期待,提高阅读参与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他对阅读教学的兴趣。同时,也明确了阅读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主宰者转变成为推动者、指导者、学习者。作为一个推动者,教师提供参与教学所需要的丰富的环境和学习经验;作为一个指导者,教师应该进行思考并做示范;作为一个学习者则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和参与。学生则由原来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有效参与,使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收获,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由他控学习变成自控学习,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诊断[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2(04).
[3]朱芒芒.有效地教学技能[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