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分值一般都占总分的1/5-1/4。不难看出,做好现代文阅读试题是何等重要。完成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抓”,即抓文章的主要内容。纵观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列举说明文说明对象、提炼议论文中心论点一直是经常出现的题目。如2007年四川成都卷的第12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007年福建福州卷的第14题:“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所以,我们在阅读选文时,首先要判断一下文章的类别。是记叙文,就要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题思想;是说明文,就抓说明对象,抓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议论文,就抓作者所论证的主要论点。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说明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议论文的论点,都会“隐藏”在文章之中,或开头、或结尾,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来,也有的需要稍稍推敲一番。当然,在有的文章中,这些内容很散,需要我们去进行概括和提炼,然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只要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捕捉这些信息,就绝不会空手而归,毕竟,选文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我们一旦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能完成相关的题目,还能为其他题目的解答做好准备。
二、“理”,即理文章的顺序。记叙文要理清叙述顺序,记叙文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这些顺序常在文中灵活运用,很容易就能作出准确判定。说明文则要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几种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有总(概说)——分(具体)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一般都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议论文则要理清它的论证过程,看看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分析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文章总体结构是总分式,还是层进式。
在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考点着眼于“理”的试题有许多,如江苏盐城卷的第15题:“从整体上说,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庆卷的第19题:“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福建宁德卷的第14题:“阐述‘人的魅力’的三个层次。”如果在阅读中善于“理”,解答这样的题目就会很容易。
三、“寻”,即寻找文章表情达意、介绍事物、阐述道理的手法。对于记叙文,一要寻找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看看哪些地方是记叙,哪些地方是描写,哪些地方是抒情,哪些地方是议论;二要寻找文章的描写方式,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是浓墨重彩,还是工笔勾勒;三要寻找文章的写人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种描写要了然于胸。
对于说明文,主要是寻找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八种:分类别,能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下定义,能使读者对文中的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能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可以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的认识;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配图表,能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引用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阅读说明文,准确地找出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并指明其具体的作用,是一项基本能力。
对于议论文,主要是寻找论据,看看事实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又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论证方式。常见的论证方式有四种:举例论证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理论论证具有权威性,可以使论证有力;此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对比论证便于读者分清是非曲直,给人深刻印象。
在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这方面的考题不在少数。如重庆卷的第22题:“请从选文第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浙江舟山卷的第10题:“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来说明,请你说说这样的说明有什么好处。”福建泉州卷的第12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四、“品”,即品味语言,包括优美的词语、精彩的片段和语言特色等。这样的题目,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屡见不鲜。如2007年广东汕头卷的阅读题四,选的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拉车的一个片段,其中一道试题是: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品味,比如可从口语化这个角度人手,选段亲切自然,通俗易懂,活泼流畅,朗朗上口;也可从情感角度人手,这段文字语言充满感情,生动形象;还可从修辞的角度人手,选段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不难看出,品味语言,重点要落在“品”字上,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发散的角度越多越好。
五、 “悟”,即由文章内容感悟出新的东西,并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一种常见题型,在2007年中考试卷中俯拾皆是。如福建福州卷的第17题:“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都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样,文中却说即使不像他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对此你有何感悟联想?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浙江台州卷的第15题:“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广东番禺卷的第20题:“作者提出了‘得大于失,虽失犹得’的问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你联系亲身的体验,谈谈你的感受。”那么如何悟呢?一要悟“情”。说出文章中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二要悟“理”,说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感受,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能有意地用上述五个方面的技巧阅读文章,那么,就能先入为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即抓文章的主要内容。纵观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列举说明文说明对象、提炼议论文中心论点一直是经常出现的题目。如2007年四川成都卷的第12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007年福建福州卷的第14题:“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所以,我们在阅读选文时,首先要判断一下文章的类别。是记叙文,就要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题思想;是说明文,就抓说明对象,抓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议论文,就抓作者所论证的主要论点。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说明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议论文的论点,都会“隐藏”在文章之中,或开头、或结尾,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来,也有的需要稍稍推敲一番。当然,在有的文章中,这些内容很散,需要我们去进行概括和提炼,然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只要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捕捉这些信息,就绝不会空手而归,毕竟,选文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我们一旦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能完成相关的题目,还能为其他题目的解答做好准备。
二、“理”,即理文章的顺序。记叙文要理清叙述顺序,记叙文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这些顺序常在文中灵活运用,很容易就能作出准确判定。说明文则要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几种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有总(概说)——分(具体)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一般都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议论文则要理清它的论证过程,看看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分析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文章总体结构是总分式,还是层进式。
在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考点着眼于“理”的试题有许多,如江苏盐城卷的第15题:“从整体上说,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庆卷的第19题:“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福建宁德卷的第14题:“阐述‘人的魅力’的三个层次。”如果在阅读中善于“理”,解答这样的题目就会很容易。
三、“寻”,即寻找文章表情达意、介绍事物、阐述道理的手法。对于记叙文,一要寻找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看看哪些地方是记叙,哪些地方是描写,哪些地方是抒情,哪些地方是议论;二要寻找文章的描写方式,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是浓墨重彩,还是工笔勾勒;三要寻找文章的写人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种描写要了然于胸。
对于说明文,主要是寻找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八种:分类别,能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下定义,能使读者对文中的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能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可以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的认识;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配图表,能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引用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阅读说明文,准确地找出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并指明其具体的作用,是一项基本能力。
对于议论文,主要是寻找论据,看看事实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又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论证方式。常见的论证方式有四种:举例论证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理论论证具有权威性,可以使论证有力;此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对比论证便于读者分清是非曲直,给人深刻印象。
在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这方面的考题不在少数。如重庆卷的第22题:“请从选文第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浙江舟山卷的第10题:“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来说明,请你说说这样的说明有什么好处。”福建泉州卷的第12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四、“品”,即品味语言,包括优美的词语、精彩的片段和语言特色等。这样的题目,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屡见不鲜。如2007年广东汕头卷的阅读题四,选的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拉车的一个片段,其中一道试题是: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品味,比如可从口语化这个角度人手,选段亲切自然,通俗易懂,活泼流畅,朗朗上口;也可从情感角度人手,这段文字语言充满感情,生动形象;还可从修辞的角度人手,选段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不难看出,品味语言,重点要落在“品”字上,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发散的角度越多越好。
五、 “悟”,即由文章内容感悟出新的东西,并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一种常见题型,在2007年中考试卷中俯拾皆是。如福建福州卷的第17题:“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都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样,文中却说即使不像他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对此你有何感悟联想?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浙江台州卷的第15题:“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广东番禺卷的第20题:“作者提出了‘得大于失,虽失犹得’的问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你联系亲身的体验,谈谈你的感受。”那么如何悟呢?一要悟“情”。说出文章中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二要悟“理”,说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感受,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能有意地用上述五个方面的技巧阅读文章,那么,就能先入为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