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期:从万国牌向国产过渡
中国民兵初期的装备除了大刀、长矛、梭镖等冷兵器外,还有鸟枪、土枪、土炮、少量缴获的步枪和手榴弹。1949年9月统计,全国民兵武器中“取之于敌”的杂式步枪,总数不过70万件,其中少量还是土造。解放后杂式步枪在民兵中多了起来。1952年12月统计,全国民兵武器总数达到了200万件。品种以步枪为主,多为“老套筒”(仿制的德国毛瑟1988式7.92毫米步枪)、“汉阳造”(汉阳兵工厂改进的德国毛瑟1988式7.92毫米步枪)、“捷克式”(仿制的捷克制造毛瑟1998K 7.92毫米马枪)、“三八大盖”(日本明治38年6.5毫米步枪),并有极少量的冲锋枪、卡宾枪和轻机枪。这时期的民兵武器数量的增多来源于两方面。一部分是当时为了配合部队作战从部队中抽调而来,另一部分是参加剿匪反霸斗争中缴获的。
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后,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都武装了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
1960年1月,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国防工业要保证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能够不间断地高速生产,保证防御、反攻、追击三个战略阶段对武器装备的需要。为此,以“靠山、分散、隐蔽”为厂址选择原则的三线兵工厂建设热潮逐步展开。
长远规划实施的同时,为解决应急的全民皆兵的武器问题,鉴于当时解放军已经装备了从苏联购买或我国仿制的苏式化武器,解放军总参谋部发出了将原来解放军用的旧杂式武器分配装备民兵的通知。从此在民兵中开始了正式有组织地配发武器。全国民兵接收了第一批从部队陆续撤装的各种杂式枪支,如步马枪、冲锋枪、轻重机枪、高射机枪等,以及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205门(其它炮种皆无),共计79.4万件。枪支杂乱到“万国牌”。光步枪的口径有6.5、6.55、7.0、7.35、7.5、7.62、7.65、7.7、7.92、8.0、10.0、11.43(均为毫米)等13种,生产国别有德、美、英、日、俄、法、比利时、捷克、瑞典、瑞士、加拿大、荷兰、希腊、秘鲁、丹麦等28个国家之多。1961年8月,北京、天津、郑州三市民兵接收了迫击炮之外的169门旧杂式火炮。1964年10月,又将解放军总部、各大军区库存的17.8万件旧杂式武器发给了民兵使用。
1962年开始,民兵武器开始统一制式,用上解放后的国产武器。首先拿到手的是1953式7.62毫米步(骑)枪,先发当时的重点地区。面对尚未解放的台湾,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五省(市)民兵配发53式步(骑)枪的比例达到该区民兵武器总数的33%。1964年5月开始,部队换装下来的50式、54式7.62毫米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即1956式突击步枪)、53式7.62毫米轻机枪等11.2万件旧装备被发到东南沿海五省(市)民兵,以及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等一线民兵连中。
1964年11月15日,解放军空军在广东省雷州半岛首次击落美国“火蜂”(147G)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后来还击落10多架),在备战声中正式敲响了人民防空的警钟。从1965年6月开始,在城市民兵中装备了800多挺19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和6门杂式20毫米高射炮。作为应急,中口径重机枪也可以高射,于是在民兵中装备了5200多挺1953式7.62重机枪和251挺日式7.7毫米重机枪。在随后的60年代至70年代,1956年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1955式37毫米高射炮、1959式57毫米高射炮和苏1944式85毫米高射炮相继交到民兵手中,在大城市建立了高炮分队(题图)。
到1965年初,民兵的武器装备比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部队的装备还要好。但是,民兵武器品种甚为杂乱,弹药口径不一,很不适合管理、备战。
70年代:武器大规模应急改造
当时,中国的备战情绪浓厚,较大的省份都组织了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手榴弹、小迫击炮、枪弹、炸药等的训练,准备普遍武装民兵。当时的指标是每四人发一支枪,估算起来全国就是上亿支枪。
全民皆兵用枪量大,都等着造新的,“远水解不了近渴”,首先遇到的是民兵手中大量杂式枪支缺乏弹药。为此,在某些修理厂进行了7.92毫米和6.5毫米老式枪弹翻造工作,由于是非正规化大规模生产,翻造质量不好,射击使用中出现一些问题,很快停了下来。
1970年底,武汉军区民兵响应积极备战号召,提出对民兵使用的15种旧杂式枪支进行改造。使用国产7.62毫米56式或53式步机枪弹、7.62毫米51式手枪弹,应急解决原有弹药不足和弹药供应杂乱问题。改制的枪支有德国“毛瑟”24式7.92毫米马枪、日本38式6.5毫米步枪、美国“汤姆逊”11.43毫米1921和1928A1冲锋枪、美国11.43毫米M3冲锋枪、英国“司登”9毫米冲锋枪、美国“强生”7.62毫米M1941轻机枪、比利时“勃朗宁”7.62毫米M1930轻机枪、捷克7.92毫米ZB26轻机枪、英国“布伦”7.7毫米轻机枪、加拿大“勃然”7.92毫米轻机枪……枪的关键部件是枪管,枪弹的尺寸变化会使枪管内膛尺寸彻底改变。以美国11.43毫米“汤姆逊”冲锋枪为例,为发射中国51式7.62毫米手枪弹。口径从11.43毫米缩小到了7.62毫米,最大膛压增加了50%。
按照正常武器设计制造原理,弹药变化改造除涉及枪管内膛尺寸,枪体内的核心部件——机头等要随之改动外,最容易出故障的供弹部件——弹匣等也要改变。诸多关键部件的改变等于全枪的动力结构参数完全重新设计。这种情况,要想保证机构动作的功能正常几乎等于研制一个新式枪械。临时凑合会导致武器功能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弹道不一致,原有的表尺准星不再适应等……造成的诸多问题层出不穷。
但在当时全民皆兵准备打大战的形势下,从没有弹药供应的枪支不如“烧火棍”的道理上讲,仍是一个应急措施。今天。许多人到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看到美国“汤姆逊”冲锋枪和M3冲锋枪、英国“司登”冲锋枪上插的是中国1954式冲锋枪弹匣,捷克Z1326轻机枪上、加拿大“勃然”轻机枪上插中国1956式冲锋枪弹匣……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懂得枪械知识但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多少会觉得莫名其妙!
1972年底。民兵手中的制式枪支只占枪支总数的40%,制式火炮只占火炮总数的23.4%,杂式武器仍然占主体。为此,1973年3月26日至4月2日,总参、总后在郑州召开改制民兵旧杂式武器现场会,推广了10种枪支改制方法。1973年7月20日,全军开始执行《关于改制民兵旧杂式武器现场会议的报告》,随后在全国各大军区全面展开应急改制工作。
到了1973年底,民兵武器总数已达400多万件,主要武器有战刀、信号枪、手枪、步枪、冲锋枪。其中以53式7.62毫米步(骑)枪为主,占民兵武器总数的47%以上。到1976年底,原有的旧杂式枪支基本收回入库,开始使用50年代仿制苏联的国产化枪支。如50式7.62毫米冲锋枪、54式7.62毫米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7.62毫米冲锋枪(突击步枪)、1953式7.62毫米轻机枪一类武器,国产化武器数量超过了武器总数的77%。
80年代:装备国产化
1980年以后,民兵除了使用高射炮之外,还装备了1954式76.2毫米加农炮、1955式57毫米反坦克炮、19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1954式122毫米榴弹炮等,火炮总数若干门还有大量的1953式7.62毫米重机枪、1956式40毫米火箭筒、1969式40毫米火箭筒及工兵、防化、通信等多种装备。
到了1986年底。全国民兵原装备的旧杂式轻武器全部被淘汰,完全换装成50至70年代定型的国产武器装备,包括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突击步枪、通用机枪、重机枪;12.7、14.5毫米高射机枪,82、105毫米无后坐力炮,60、82、100、120毫米迫击炮,107、130毫米火箭炮,122、130毫米加农炮、榴弹炮,37、57、100毫米高射炮。除此之外,民兵还装备有通信、工兵、防化装备和激光测距仪、夜视仪、微光望远镜等器材。
中国民兵初期的装备除了大刀、长矛、梭镖等冷兵器外,还有鸟枪、土枪、土炮、少量缴获的步枪和手榴弹。1949年9月统计,全国民兵武器中“取之于敌”的杂式步枪,总数不过70万件,其中少量还是土造。解放后杂式步枪在民兵中多了起来。1952年12月统计,全国民兵武器总数达到了200万件。品种以步枪为主,多为“老套筒”(仿制的德国毛瑟1988式7.92毫米步枪)、“汉阳造”(汉阳兵工厂改进的德国毛瑟1988式7.92毫米步枪)、“捷克式”(仿制的捷克制造毛瑟1998K 7.92毫米马枪)、“三八大盖”(日本明治38年6.5毫米步枪),并有极少量的冲锋枪、卡宾枪和轻机枪。这时期的民兵武器数量的增多来源于两方面。一部分是当时为了配合部队作战从部队中抽调而来,另一部分是参加剿匪反霸斗争中缴获的。
1958年9月29日,毛泽东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后,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都武装了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
1960年1月,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国防工业要保证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能够不间断地高速生产,保证防御、反攻、追击三个战略阶段对武器装备的需要。为此,以“靠山、分散、隐蔽”为厂址选择原则的三线兵工厂建设热潮逐步展开。
长远规划实施的同时,为解决应急的全民皆兵的武器问题,鉴于当时解放军已经装备了从苏联购买或我国仿制的苏式化武器,解放军总参谋部发出了将原来解放军用的旧杂式武器分配装备民兵的通知。从此在民兵中开始了正式有组织地配发武器。全国民兵接收了第一批从部队陆续撤装的各种杂式枪支,如步马枪、冲锋枪、轻重机枪、高射机枪等,以及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205门(其它炮种皆无),共计79.4万件。枪支杂乱到“万国牌”。光步枪的口径有6.5、6.55、7.0、7.35、7.5、7.62、7.65、7.7、7.92、8.0、10.0、11.43(均为毫米)等13种,生产国别有德、美、英、日、俄、法、比利时、捷克、瑞典、瑞士、加拿大、荷兰、希腊、秘鲁、丹麦等28个国家之多。1961年8月,北京、天津、郑州三市民兵接收了迫击炮之外的169门旧杂式火炮。1964年10月,又将解放军总部、各大军区库存的17.8万件旧杂式武器发给了民兵使用。
1962年开始,民兵武器开始统一制式,用上解放后的国产武器。首先拿到手的是1953式7.62毫米步(骑)枪,先发当时的重点地区。面对尚未解放的台湾,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五省(市)民兵配发53式步(骑)枪的比例达到该区民兵武器总数的33%。1964年5月开始,部队换装下来的50式、54式7.62毫米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即1956式突击步枪)、53式7.62毫米轻机枪等11.2万件旧装备被发到东南沿海五省(市)民兵,以及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等一线民兵连中。
1964年11月15日,解放军空军在广东省雷州半岛首次击落美国“火蜂”(147G)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后来还击落10多架),在备战声中正式敲响了人民防空的警钟。从1965年6月开始,在城市民兵中装备了800多挺19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和6门杂式20毫米高射炮。作为应急,中口径重机枪也可以高射,于是在民兵中装备了5200多挺1953式7.62重机枪和251挺日式7.7毫米重机枪。在随后的60年代至70年代,1956年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1955式37毫米高射炮、1959式57毫米高射炮和苏1944式85毫米高射炮相继交到民兵手中,在大城市建立了高炮分队(题图)。
到1965年初,民兵的武器装备比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部队的装备还要好。但是,民兵武器品种甚为杂乱,弹药口径不一,很不适合管理、备战。
70年代:武器大规模应急改造
当时,中国的备战情绪浓厚,较大的省份都组织了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手榴弹、小迫击炮、枪弹、炸药等的训练,准备普遍武装民兵。当时的指标是每四人发一支枪,估算起来全国就是上亿支枪。
全民皆兵用枪量大,都等着造新的,“远水解不了近渴”,首先遇到的是民兵手中大量杂式枪支缺乏弹药。为此,在某些修理厂进行了7.92毫米和6.5毫米老式枪弹翻造工作,由于是非正规化大规模生产,翻造质量不好,射击使用中出现一些问题,很快停了下来。
1970年底,武汉军区民兵响应积极备战号召,提出对民兵使用的15种旧杂式枪支进行改造。使用国产7.62毫米56式或53式步机枪弹、7.62毫米51式手枪弹,应急解决原有弹药不足和弹药供应杂乱问题。改制的枪支有德国“毛瑟”24式7.92毫米马枪、日本38式6.5毫米步枪、美国“汤姆逊”11.43毫米1921和1928A1冲锋枪、美国11.43毫米M3冲锋枪、英国“司登”9毫米冲锋枪、美国“强生”7.62毫米M1941轻机枪、比利时“勃朗宁”7.62毫米M1930轻机枪、捷克7.92毫米ZB26轻机枪、英国“布伦”7.7毫米轻机枪、加拿大“勃然”7.92毫米轻机枪……枪的关键部件是枪管,枪弹的尺寸变化会使枪管内膛尺寸彻底改变。以美国11.43毫米“汤姆逊”冲锋枪为例,为发射中国51式7.62毫米手枪弹。口径从11.43毫米缩小到了7.62毫米,最大膛压增加了50%。
按照正常武器设计制造原理,弹药变化改造除涉及枪管内膛尺寸,枪体内的核心部件——机头等要随之改动外,最容易出故障的供弹部件——弹匣等也要改变。诸多关键部件的改变等于全枪的动力结构参数完全重新设计。这种情况,要想保证机构动作的功能正常几乎等于研制一个新式枪械。临时凑合会导致武器功能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弹道不一致,原有的表尺准星不再适应等……造成的诸多问题层出不穷。
但在当时全民皆兵准备打大战的形势下,从没有弹药供应的枪支不如“烧火棍”的道理上讲,仍是一个应急措施。今天。许多人到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看到美国“汤姆逊”冲锋枪和M3冲锋枪、英国“司登”冲锋枪上插的是中国1954式冲锋枪弹匣,捷克Z1326轻机枪上、加拿大“勃然”轻机枪上插中国1956式冲锋枪弹匣……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懂得枪械知识但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多少会觉得莫名其妙!
1972年底。民兵手中的制式枪支只占枪支总数的40%,制式火炮只占火炮总数的23.4%,杂式武器仍然占主体。为此,1973年3月26日至4月2日,总参、总后在郑州召开改制民兵旧杂式武器现场会,推广了10种枪支改制方法。1973年7月20日,全军开始执行《关于改制民兵旧杂式武器现场会议的报告》,随后在全国各大军区全面展开应急改制工作。
到了1973年底,民兵武器总数已达400多万件,主要武器有战刀、信号枪、手枪、步枪、冲锋枪。其中以53式7.62毫米步(骑)枪为主,占民兵武器总数的47%以上。到1976年底,原有的旧杂式枪支基本收回入库,开始使用50年代仿制苏联的国产化枪支。如50式7.62毫米冲锋枪、54式7.62毫米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7.62毫米冲锋枪(突击步枪)、1953式7.62毫米轻机枪一类武器,国产化武器数量超过了武器总数的77%。
80年代:装备国产化
1980年以后,民兵除了使用高射炮之外,还装备了1954式76.2毫米加农炮、1955式57毫米反坦克炮、19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1954式122毫米榴弹炮等,火炮总数若干门还有大量的1953式7.62毫米重机枪、1956式40毫米火箭筒、1969式40毫米火箭筒及工兵、防化、通信等多种装备。
到了1986年底。全国民兵原装备的旧杂式轻武器全部被淘汰,完全换装成50至70年代定型的国产武器装备,包括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突击步枪、通用机枪、重机枪;12.7、14.5毫米高射机枪,82、105毫米无后坐力炮,60、82、100、120毫米迫击炮,107、130毫米火箭炮,122、130毫米加农炮、榴弹炮,37、57、100毫米高射炮。除此之外,民兵还装备有通信、工兵、防化装备和激光测距仪、夜视仪、微光望远镜等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