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资本。培养预习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本真课堂”;预习;兴趣;方法;习惯
甘肃省兰州市庄浪路第二学校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本真教学”的理念,所谓“本真”就是教学从学生本性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教育理论。笔者在“本真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做了扎实而认真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1.问题先导,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在每课教学之前,老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设计预习问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学生带着问题预习,长此以往,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而在听课时,学生一直带着自己理解到底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理解如何评价的疑问,一股强烈的好胜心会促使他们认真听课。预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追求。
2.展示学生问题,鼓励学生提问
让学生每人准备个预习本,记载自己不懂的问题。授课之前老师批阅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老师在学生提得有价值的问题旁画上五角星做标记,课堂上让五角星多的同学展示自己的问题。教师的肯定、鼓励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高涨,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人人机会均等,上课兴趣浓厚
在原来的课堂上,老师刚提出问题,一些学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
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不愿动脑筋,也就成了课堂的“陪客”。但课前人人进行了预习,上课就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发言、讨论之中了,有了锻炼的机会,预习的好处自然也就认识到了。
4.课外延伸,拓展学习的内容
在预习课文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疑问,有关于作者的,有关于课文内容的……可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又是那么强烈,他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降低他们提问题的兴趣。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预习的兴趣,也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
二、教给正确的预习方法
1.教给学生语文预习的基本方法
每篇课文首先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朗读方式可出声读、默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勾画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课后的题目,检测阅读的效果,最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学生的预习做好了,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2.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刚开始预习时,老师要求学生提出预习疑问,学生要么没问题,要么提的问题没有意义,因为学生没有学会提问的方法。老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提问,教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揣摩课文的内容。如《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学生提出“作者的朋友都有谁?作者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这两个问题。还教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问,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碰壁”是什么意思?“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伯父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们的问题提得精彩纷呈。
3.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在预习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先去查阅八国联军入侵的历史背景,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的痛恨,以及对我国灿烂文化的惋惜之情,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提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都认为做练习题或者做卷子才算作业,而预习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针对这一思想,老师要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作为作业中的一项布置下去,真正成为学生作业的一部分。
2.评价和检测预习成果,使学生的预习更加主动和有效
学生预习的成果如果得到老师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预习热情。因此,老师应对学生的预习及时给予评价,对预习认真的同学奖励贴画。上课时,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或默写、或朗读、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使预习检测落到实处。一周评一次“预习星”,鼓励学生做好同学的表率。这些做法,督促学生保证了预习的效果。
总之,“本真课堂”的实践证明,预习这一环节的有效实行,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方式中走了出来,提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庄浪路第二学校)
关键词:“本真课堂”;预习;兴趣;方法;习惯
甘肃省兰州市庄浪路第二学校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本真教学”的理念,所谓“本真”就是教学从学生本性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教育理论。笔者在“本真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做了扎实而认真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1.问题先导,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在每课教学之前,老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设计预习问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学生带着问题预习,长此以往,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而在听课时,学生一直带着自己理解到底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理解如何评价的疑问,一股强烈的好胜心会促使他们认真听课。预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追求。
2.展示学生问题,鼓励学生提问
让学生每人准备个预习本,记载自己不懂的问题。授课之前老师批阅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老师在学生提得有价值的问题旁画上五角星做标记,课堂上让五角星多的同学展示自己的问题。教师的肯定、鼓励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高涨,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人人机会均等,上课兴趣浓厚
在原来的课堂上,老师刚提出问题,一些学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
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不愿动脑筋,也就成了课堂的“陪客”。但课前人人进行了预习,上课就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发言、讨论之中了,有了锻炼的机会,预习的好处自然也就认识到了。
4.课外延伸,拓展学习的内容
在预习课文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疑问,有关于作者的,有关于课文内容的……可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又是那么强烈,他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降低他们提问题的兴趣。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预习的兴趣,也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
二、教给正确的预习方法
1.教给学生语文预习的基本方法
每篇课文首先要求学生至少读三遍,朗读方式可出声读、默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勾画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课后的题目,检测阅读的效果,最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学生的预习做好了,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2.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刚开始预习时,老师要求学生提出预习疑问,学生要么没问题,要么提的问题没有意义,因为学生没有学会提问的方法。老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提问,教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揣摩课文的内容。如《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学生提出“作者的朋友都有谁?作者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这两个问题。还教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问,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碰壁”是什么意思?“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伯父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们的问题提得精彩纷呈。
3.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在预习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先去查阅八国联军入侵的历史背景,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的痛恨,以及对我国灿烂文化的惋惜之情,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提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都认为做练习题或者做卷子才算作业,而预习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针对这一思想,老师要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作为作业中的一项布置下去,真正成为学生作业的一部分。
2.评价和检测预习成果,使学生的预习更加主动和有效
学生预习的成果如果得到老师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预习热情。因此,老师应对学生的预习及时给予评价,对预习认真的同学奖励贴画。上课时,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或默写、或朗读、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使预习检测落到实处。一周评一次“预习星”,鼓励学生做好同学的表率。这些做法,督促学生保证了预习的效果。
总之,“本真课堂”的实践证明,预习这一环节的有效实行,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方式中走了出来,提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庄浪路第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