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1月12日《常州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地处沙田小区的上海市梅岭学校,一个月前以100万元的价格,将学校的冠名权转让给了民营的沙田房地产有限公司,更名为沙田学校。此举究竟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它的积极意义又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走访了该校后,便豁然开朗。
据校长邓明道介绍,目前这笔到位的资金,已经有60万逐步投入到教学设施的更新改革上,另有40万是用在教育基金的设立上。按照协议,企业方今后每年还将另外捐资办学。
校领导较一致的看法是,从“梅岭”到“沙田”,名称的改变只是外在的,主要是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学校的财力上了个台阶,为实施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企业管理的某些机制引入了学校,便于在教职工中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如学校今后将有可能对贡献突出的教师实行“重奖制”;最后,学校和企业的“联姻”,有利于学校把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从而使学校成为一种全面、动态的开放式教育。
校名卖钱,这在前些年是不可思议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的经费是政府划拨的,招生计划是政府指定的,教师是政府指派的,校长的主要工作就是管好这些教师和学生,用好政府下拨的办学经费。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办学经费单靠政府拨款尚有缺口,教师单靠上级指派难如人意,热点学校人满为患,薄弱学校招生不足……这就要求学校的校长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型转为经营管理型,校长要学会经营学校。
校长要学会经营并不是说要校长把学校完全当作企业来办,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学校不以赢利为目的,这是办学的原则。校长要学会经营,就是要借鉴企业运作的一些做法来办好学校。那么哪些做法可以借鉴呢?
第一,确立社会市场营销的经营观念。以往,校长只要根据国家的计划来培养学生,无须考虑市场和学生家长的要求。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校长都必须把社会利益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学校没有市场就要想尽办法去占领市场,于是新闻发布会、广告策划、多媒体宣传等一系列企业营销手段纷纷出台。每到招生时刻,各级各类学校都到下级学校去摆摊拉生源。生源大战,一年一度,谁是赢家?常常是那些营销手段高人一筹的学校。公办学校龙头老大朝南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市场观念的确立,导致了教育中心的迁移。传统体制下是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现在是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学校就得关门,教师就会失业。市场观念的确立,导致学校追求目标的变化。传统体制下,学校追求的是先进集体、文明单位,现在追求的是高质量、创名牌,追求学校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确立成本效益的经营观念。原先校长只重质量,不看投入。许多学校人浮于事,教师上课一人一班,职员两人共一个岗位,根本不用计算成本,因为工资是上面拨给的。现在不行了,上面拨款尚有缺口,逼得我们的校长要精打细算,将开支降到最低限度,以最少的投入去赢得最大的效益,否则难以维持生计。有些学校的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校长很“抠”,一毛半元也“抠”得很紧。这从某一方面说明校长有了成本观念。
第三,借鉴资本运营的经营理念。这里所说的资本不仅仅是指狭义的资本金,而是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看作可增值的资本。其目的在于强调资本经营理念。资本经营也不仅限于产权经营活动(如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形式),还包括可以使资本得到最大增值的一切活动(如无形资本经营、实业资本经营和金融资本经营)。这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但是已经有人涉足。如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出资买下了一些濒临关闭的学校作为自己的分校;有些名牌学校以自己的校名作为无形资产与人合作办学;有些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向银行贷款,举债发展……这些都是借鉴了资本经营的理念用以管理学校。
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把我们带入一个前所未见的新的领域,单凭过去的经验是无法解决今天的问题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要借鉴企业运作的策略,学会经营学校。
据校长邓明道介绍,目前这笔到位的资金,已经有60万逐步投入到教学设施的更新改革上,另有40万是用在教育基金的设立上。按照协议,企业方今后每年还将另外捐资办学。
校领导较一致的看法是,从“梅岭”到“沙田”,名称的改变只是外在的,主要是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学校的财力上了个台阶,为实施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企业管理的某些机制引入了学校,便于在教职工中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如学校今后将有可能对贡献突出的教师实行“重奖制”;最后,学校和企业的“联姻”,有利于学校把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从而使学校成为一种全面、动态的开放式教育。
校名卖钱,这在前些年是不可思议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的经费是政府划拨的,招生计划是政府指定的,教师是政府指派的,校长的主要工作就是管好这些教师和学生,用好政府下拨的办学经费。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办学经费单靠政府拨款尚有缺口,教师单靠上级指派难如人意,热点学校人满为患,薄弱学校招生不足……这就要求学校的校长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型转为经营管理型,校长要学会经营学校。
校长要学会经营并不是说要校长把学校完全当作企业来办,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学校不以赢利为目的,这是办学的原则。校长要学会经营,就是要借鉴企业运作的一些做法来办好学校。那么哪些做法可以借鉴呢?
第一,确立社会市场营销的经营观念。以往,校长只要根据国家的计划来培养学生,无须考虑市场和学生家长的要求。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校长都必须把社会利益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学校没有市场就要想尽办法去占领市场,于是新闻发布会、广告策划、多媒体宣传等一系列企业营销手段纷纷出台。每到招生时刻,各级各类学校都到下级学校去摆摊拉生源。生源大战,一年一度,谁是赢家?常常是那些营销手段高人一筹的学校。公办学校龙头老大朝南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市场观念的确立,导致了教育中心的迁移。传统体制下是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现在是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学校就得关门,教师就会失业。市场观念的确立,导致学校追求目标的变化。传统体制下,学校追求的是先进集体、文明单位,现在追求的是高质量、创名牌,追求学校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确立成本效益的经营观念。原先校长只重质量,不看投入。许多学校人浮于事,教师上课一人一班,职员两人共一个岗位,根本不用计算成本,因为工资是上面拨给的。现在不行了,上面拨款尚有缺口,逼得我们的校长要精打细算,将开支降到最低限度,以最少的投入去赢得最大的效益,否则难以维持生计。有些学校的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校长很“抠”,一毛半元也“抠”得很紧。这从某一方面说明校长有了成本观念。
第三,借鉴资本运营的经营理念。这里所说的资本不仅仅是指狭义的资本金,而是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看作可增值的资本。其目的在于强调资本经营理念。资本经营也不仅限于产权经营活动(如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形式),还包括可以使资本得到最大增值的一切活动(如无形资本经营、实业资本经营和金融资本经营)。这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但是已经有人涉足。如有些实力较强的学校出资买下了一些濒临关闭的学校作为自己的分校;有些名牌学校以自己的校名作为无形资产与人合作办学;有些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向银行贷款,举债发展……这些都是借鉴了资本经营的理念用以管理学校。
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把我们带入一个前所未见的新的领域,单凭过去的经验是无法解决今天的问题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要借鉴企业运作的策略,学会经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