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7日,环保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铬污染点位超标率为1.1%。
铬污染是重金属污染的重中之重。中国首次对铬渣提出环保要求始于1998年,并出台政策明确要求铬渣堆要进行防渗处置,但直到2000年后,铬渣的污染危害及解毒治理方案才受到重视。2005年提出铬渣治理规划,至今,全国铬渣的解毒处置已按进度全部完成。
然而,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铬渣处理难在没有更好的治理办法。目前通行的解毒技术方案,都不能解决铬渣污染物,如粘合了铬渣的土壤、石块以及受污染的地下水。并且,由于各地土壤条件不同,地下水的状况差异也很大,单一的技术方法很难在全国普适,至今也还没有公认的成功技术方案。
一位考察过重庆、山东、青海等地污染场地的中科院专家表示,很多土壤修复公司、科研机构在国内铬渣场做中试,尽管对外宣称中试很成功,但项目最终还是因为技术障碍而未能启动。现有的多种技术方法,短期内虽可通过项目验收,但长期效果还无法保证,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中国土壤污染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受污染的农业耕地,进而会污染地下水及农作物;二是未经处理的城市棕色地块,即化工企业搬迁后留下的污染土地。
2011年9月,湖南省环保厅报送环保部的一份材料显示,长沙铬盐厂遗留在湘江附近的42万吨铬渣解毒完毕后,周边约有200多万吨铬污染土壤需要修复。2013年8月,确定污土治理作为铬渣综合整治的二期项目,国内六家土壤修复公司入场做中试。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
按规定三个月后所有公司就应结束中试,实际上却耗到了2014年3月才完毕,“量太大了,修复难度又高”。一位参与中试的公司技术人员分析,目前看六家公司的技术均有不同缺陷,还需攻关,何时能招投标还没有时间表。
而42万吨铬渣堆的渗滤液及受污染地下水项目,最快也要在7月招投标,真正修复很难在两三年内完成。
位于湘乡市的湖南铁合金厂的铬渣解毒处置完了,“现在最大的难题是,该厂对周边的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治理还没开始启动,细化的普查也没有开始。”湘乡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彭矛一说。
该厂区仅铬渣场面积就1500平方米,污染土层深度达10米以上,表层土壤中具有毒性的六价铬浓度达1500毫克/千克。这还没有精确算上周边受污染土壤。
湘乡市环保局对该场地土壤监测结果显示,含铬量超标,严重影响周边14个村3万余人的身体健康。《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距厂区最近的红星社区、铝南、杨金、梅坪等四个村庄,上千亩农田因为使用污水灌溉,一部分遭重度污染已悉数荒废;另一部分污染相对较轻的农田里仍种植粮食蔬菜,村民将这些蔬菜销售到仅有一公里路程的市区集市。
“知道根底的,是绝不买这里产的蔬菜。”红星社区村民林之(化名)说。她家田里栽植的大葱仅长到10多厘米就发蔫了,“这里的农田都这样,长上一截就不再长了,葱尖上明显与正常的不同,全部泛黄”。
据市环保局调研,长达50年的铬污染已渗入地下,厂区周围4平方公里以内的地下水至少在500年内不能饮用。污染区域内六价铬超标水井231口,其中最高超标倍数1100倍。
湘乡市自来水公司从2012年底对污染范围内的村民实施改水工程,截至2013年11月,为红星社区、铝南等14个污染村、9893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但贫困的村民心疼水费,仅用做饭及饮用,洗澡、洗衣服等依然用井内污染水。
接下来的任务仅靠市级政府根本无法完成。尽管经常有专家考察团光顾,但地下水治理需要抽取、回灌,国内目前还缺乏成熟有效的技术方法。另一方面难以估算的巨资无从筹措。湘乡市本级财政紧张,即便国家拨付一部分,地方政府还是配套不起。湘乡市从“十五”“十一五”期间就开始逐级上报治理项目,一直都没获批复。
铬渣难题来自历史产业布局。自1958年中国建起首批铬盐、金属铬的生产线,经年后,产能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曾亚嫔估算,从1958年生产铬盐算起,全国至今共产生铬渣量约1200万吨。
“有关铬渣治理和综合利用方面,中国的研究最多、最早。”曾亚嫔说,因为铬盐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纺织、冶金等行业,且缺少替代方案,这一产业至今健存。由于铬渣污染严重,发达国家早已不再生产铬盐及金属铬,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因此,研究也偏少。
自2009年开始,环保部就向国内科研机构征集铬渣污染物的环境修复技术,“但目前是五花八门,没有通行公认的技术方案”。曾亚嫔说。
2011年云南曲靖陆良化工公司非法转移铬渣致水污染事件,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之后,环保部对辽宁、山西、云南的地方政府发文要求:对2012年底前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地级市,将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
在紧锣密鼓的督察要求下,包括长沙铬盐厂、湖南铁合金厂等全国项目疯狂赶工期,以在大限内完成。至今,历史遗留的全国铬渣已全部解毒处置完毕,意味着一期工程结束。
国内不少铬渣场均采取固化填埋措施,这能否彻底消除隐患,取决于解毒是否彻底,以及填埋后的风险控制。
“解毒不彻底。”一位多年从事铬渣治理的专家分析,比如,云南的一家铬渣场因为解毒不佳形成了8万吨渣土混合物,其中有10%左右的铬渣难以分解,最终混合堆积到厂区内。
这也显示出缺乏过程控制,比如土壤起始浓度、治理过程浓度,以及验收后的污染浓度都应由专门的技术小组进行过程监控,才能保证产生长效机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表示,国内目前对风险控制及评估意识不足,填埋工程的后续监测跟不上。
按环保部的治理思路,渣土混合物都将纳入到“周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治理”的铬渣二期整治工程里慢慢修复。 湖南省人大环资委监督处处长刘帅认为,全国应对一期治理工程进行细化的评估普查,包括资金使用、技术突破、治理效果、管理水平以及政府业绩等多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二期治理项目的目标。不久前,他已向环保部污防司固体废物处提出了这一建议。
《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对铬渣二期工程已确定了专项行动规划,共计划定了全国61个铬渣污染场地,预计投资100多亿元。“投资远远不够,保守估计至少需200亿元。”一位业内人士称。
在国家二期规划尚未公布之前,长沙铬盐厂已作为试点另谋出路。据上述技术人员称,当地政府希望未来能由中标的修复公司先行垫付修复资金,待修复完毕后享受土地的开发权,“实际上是政府对现有修复技术不确定,是与修复公司的相互探底,你不是想拿标吗?那就考验你的技术究竟好不好”。
但这种修复及开发方式很难落地,也无法推广。原因是,修复资金太高,中标公司很难能垫付得起,一个项目的修复资金至少数亿元。另外,企业的顾虑是并非所有项目都可以土地溢价,不少项目远在郊外,即便修复完了,土地也很难卖出好价格。
黄锦楼分析,“资金问题和责任主体不清晰是制约土壤修复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对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即使使用目前最低廉的方法修复,每亩也需花费5万元到10万元。”
仅耕地这一项修复所需资金总额就将达数万亿元。湘乡市政府也曾考虑过,让厂区周边多个村庄搬迁,最终因为成本太大搁置多年。
负责湖南铁合金厂铬渣修复的五矿(湖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五矿湖铁),受市场影响“自身已难保”。其办公室秘书谭海斌对《财经》记者说,接手湖南铁合金厂的前三年盈利,从2011年起已连续三年亏损,三年里分别年亏损1.4亿元、3995万元、4270万元,“上级公司五矿集团给定的亏损额是每年3500万元,如果完成这一目标会有奖励,我们之前还讨价还价希望争取到亏损4500万”。
目前,土壤修复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以专项资金的形式划拨。
此前,湖南省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了67亿元治理经费,弥补湘江流域治理资金缺口。2013年9月,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列入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目前湘乡市再次上报该项目,希望能列入其中获取资金。
“在市场还没有规范形成时,修复公司很愿意去做中试分得一杯羹,但缺乏长期投入的动力,因为很难看到效益和产出。”黄锦楼说。
他建议,未来的修复及开发模式,除了中央专项资金投入外,地方政府可联合主体企业,按比例投资来设立基金。聘请专业的第三方修复公司或科研机构,由技术小组根据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状况来制定不同的修复和开发方案,再由政府来寻找土地开发方。
在全国都卡在资金匮乏与技术难题时,中国环科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研究员谷庆宝倾向于保守治理,“还是要开展更多的示范工程,还没到大范围治理的阶段。从控制过程、环境管理方面还没有哪个方案很完美,所以进一步示范工程十分必要”。
据悉,环保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土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在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现已初步形成总体实施方案。
毗邻湘江的长沙铬盐厂,占地170余亩。今年4月,湖南省、市政府部门提出新规划,将其建设成一个江边公园。刘帅说:“我们希望建成一个铬渣治理公园,具有科普价值,可保留一些原始设备,也要把铬渣的污染历史展示出来,让大家知道,为铬渣中国要花费多么巨大的代价。”
铬污染是重金属污染的重中之重。中国首次对铬渣提出环保要求始于1998年,并出台政策明确要求铬渣堆要进行防渗处置,但直到2000年后,铬渣的污染危害及解毒治理方案才受到重视。2005年提出铬渣治理规划,至今,全国铬渣的解毒处置已按进度全部完成。
然而,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铬渣处理难在没有更好的治理办法。目前通行的解毒技术方案,都不能解决铬渣污染物,如粘合了铬渣的土壤、石块以及受污染的地下水。并且,由于各地土壤条件不同,地下水的状况差异也很大,单一的技术方法很难在全国普适,至今也还没有公认的成功技术方案。
一位考察过重庆、山东、青海等地污染场地的中科院专家表示,很多土壤修复公司、科研机构在国内铬渣场做中试,尽管对外宣称中试很成功,但项目最终还是因为技术障碍而未能启动。现有的多种技术方法,短期内虽可通过项目验收,但长期效果还无法保证,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面广难修
中国土壤污染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受污染的农业耕地,进而会污染地下水及农作物;二是未经处理的城市棕色地块,即化工企业搬迁后留下的污染土地。
2011年9月,湖南省环保厅报送环保部的一份材料显示,长沙铬盐厂遗留在湘江附近的42万吨铬渣解毒完毕后,周边约有200多万吨铬污染土壤需要修复。2013年8月,确定污土治理作为铬渣综合整治的二期项目,国内六家土壤修复公司入场做中试。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
按规定三个月后所有公司就应结束中试,实际上却耗到了2014年3月才完毕,“量太大了,修复难度又高”。一位参与中试的公司技术人员分析,目前看六家公司的技术均有不同缺陷,还需攻关,何时能招投标还没有时间表。
而42万吨铬渣堆的渗滤液及受污染地下水项目,最快也要在7月招投标,真正修复很难在两三年内完成。
位于湘乡市的湖南铁合金厂的铬渣解毒处置完了,“现在最大的难题是,该厂对周边的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治理还没开始启动,细化的普查也没有开始。”湘乡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彭矛一说。
该厂区仅铬渣场面积就1500平方米,污染土层深度达10米以上,表层土壤中具有毒性的六价铬浓度达1500毫克/千克。这还没有精确算上周边受污染土壤。
湘乡市环保局对该场地土壤监测结果显示,含铬量超标,严重影响周边14个村3万余人的身体健康。《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距厂区最近的红星社区、铝南、杨金、梅坪等四个村庄,上千亩农田因为使用污水灌溉,一部分遭重度污染已悉数荒废;另一部分污染相对较轻的农田里仍种植粮食蔬菜,村民将这些蔬菜销售到仅有一公里路程的市区集市。
“知道根底的,是绝不买这里产的蔬菜。”红星社区村民林之(化名)说。她家田里栽植的大葱仅长到10多厘米就发蔫了,“这里的农田都这样,长上一截就不再长了,葱尖上明显与正常的不同,全部泛黄”。
据市环保局调研,长达50年的铬污染已渗入地下,厂区周围4平方公里以内的地下水至少在500年内不能饮用。污染区域内六价铬超标水井231口,其中最高超标倍数1100倍。
湘乡市自来水公司从2012年底对污染范围内的村民实施改水工程,截至2013年11月,为红星社区、铝南等14个污染村、9893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但贫困的村民心疼水费,仅用做饭及饮用,洗澡、洗衣服等依然用井内污染水。
接下来的任务仅靠市级政府根本无法完成。尽管经常有专家考察团光顾,但地下水治理需要抽取、回灌,国内目前还缺乏成熟有效的技术方法。另一方面难以估算的巨资无从筹措。湘乡市本级财政紧张,即便国家拨付一部分,地方政府还是配套不起。湘乡市从“十五”“十一五”期间就开始逐级上报治理项目,一直都没获批复。
突击善后不妥
铬渣难题来自历史产业布局。自1958年中国建起首批铬盐、金属铬的生产线,经年后,产能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曾亚嫔估算,从1958年生产铬盐算起,全国至今共产生铬渣量约1200万吨。
“有关铬渣治理和综合利用方面,中国的研究最多、最早。”曾亚嫔说,因为铬盐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纺织、冶金等行业,且缺少替代方案,这一产业至今健存。由于铬渣污染严重,发达国家早已不再生产铬盐及金属铬,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因此,研究也偏少。
自2009年开始,环保部就向国内科研机构征集铬渣污染物的环境修复技术,“但目前是五花八门,没有通行公认的技术方案”。曾亚嫔说。
2011年云南曲靖陆良化工公司非法转移铬渣致水污染事件,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之后,环保部对辽宁、山西、云南的地方政府发文要求:对2012年底前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地级市,将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
在紧锣密鼓的督察要求下,包括长沙铬盐厂、湖南铁合金厂等全国项目疯狂赶工期,以在大限内完成。至今,历史遗留的全国铬渣已全部解毒处置完毕,意味着一期工程结束。
国内不少铬渣场均采取固化填埋措施,这能否彻底消除隐患,取决于解毒是否彻底,以及填埋后的风险控制。
“解毒不彻底。”一位多年从事铬渣治理的专家分析,比如,云南的一家铬渣场因为解毒不佳形成了8万吨渣土混合物,其中有10%左右的铬渣难以分解,最终混合堆积到厂区内。
这也显示出缺乏过程控制,比如土壤起始浓度、治理过程浓度,以及验收后的污染浓度都应由专门的技术小组进行过程监控,才能保证产生长效机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表示,国内目前对风险控制及评估意识不足,填埋工程的后续监测跟不上。
按环保部的治理思路,渣土混合物都将纳入到“周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治理”的铬渣二期整治工程里慢慢修复。 湖南省人大环资委监督处处长刘帅认为,全国应对一期治理工程进行细化的评估普查,包括资金使用、技术突破、治理效果、管理水平以及政府业绩等多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二期治理项目的目标。不久前,他已向环保部污防司固体废物处提出了这一建议。
催逼市场
《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对铬渣二期工程已确定了专项行动规划,共计划定了全国61个铬渣污染场地,预计投资100多亿元。“投资远远不够,保守估计至少需200亿元。”一位业内人士称。
在国家二期规划尚未公布之前,长沙铬盐厂已作为试点另谋出路。据上述技术人员称,当地政府希望未来能由中标的修复公司先行垫付修复资金,待修复完毕后享受土地的开发权,“实际上是政府对现有修复技术不确定,是与修复公司的相互探底,你不是想拿标吗?那就考验你的技术究竟好不好”。
但这种修复及开发方式很难落地,也无法推广。原因是,修复资金太高,中标公司很难能垫付得起,一个项目的修复资金至少数亿元。另外,企业的顾虑是并非所有项目都可以土地溢价,不少项目远在郊外,即便修复完了,土地也很难卖出好价格。
黄锦楼分析,“资金问题和责任主体不清晰是制约土壤修复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对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即使使用目前最低廉的方法修复,每亩也需花费5万元到10万元。”
仅耕地这一项修复所需资金总额就将达数万亿元。湘乡市政府也曾考虑过,让厂区周边多个村庄搬迁,最终因为成本太大搁置多年。
负责湖南铁合金厂铬渣修复的五矿(湖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五矿湖铁),受市场影响“自身已难保”。其办公室秘书谭海斌对《财经》记者说,接手湖南铁合金厂的前三年盈利,从2011年起已连续三年亏损,三年里分别年亏损1.4亿元、3995万元、4270万元,“上级公司五矿集团给定的亏损额是每年3500万元,如果完成这一目标会有奖励,我们之前还讨价还价希望争取到亏损4500万”。
目前,土壤修复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以专项资金的形式划拨。
此前,湖南省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了67亿元治理经费,弥补湘江流域治理资金缺口。2013年9月,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列入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目前湘乡市再次上报该项目,希望能列入其中获取资金。
“在市场还没有规范形成时,修复公司很愿意去做中试分得一杯羹,但缺乏长期投入的动力,因为很难看到效益和产出。”黄锦楼说。
他建议,未来的修复及开发模式,除了中央专项资金投入外,地方政府可联合主体企业,按比例投资来设立基金。聘请专业的第三方修复公司或科研机构,由技术小组根据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状况来制定不同的修复和开发方案,再由政府来寻找土地开发方。
在全国都卡在资金匮乏与技术难题时,中国环科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研究员谷庆宝倾向于保守治理,“还是要开展更多的示范工程,还没到大范围治理的阶段。从控制过程、环境管理方面还没有哪个方案很完美,所以进一步示范工程十分必要”。
据悉,环保部将会同财政部、国土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在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现已初步形成总体实施方案。
毗邻湘江的长沙铬盐厂,占地170余亩。今年4月,湖南省、市政府部门提出新规划,将其建设成一个江边公园。刘帅说:“我们希望建成一个铬渣治理公园,具有科普价值,可保留一些原始设备,也要把铬渣的污染历史展示出来,让大家知道,为铬渣中国要花费多么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