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续读过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耿占春的《沙上的卜辞》、贾勤的《现代派文学辞典》、马原的《阅读大师》、北岛的《时间的玫瑰》……,如果再往宽的拓展一些,阿城的《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等之类也应该包括进来,比较遗憾的是至今尚未顾及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这些在体裁上或归于文化随笔或归于小说类的文本,无论是梳理历史记忆的脉络,还是以注解语词的方式构筑一个语言世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倾向于个人、乃至私人化。这种现象大致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盛行于新世纪以后,直至当前。
罗列这种现象,是对应一个传统。在我们以往的记忆中,但凡涉及“史”与“词典”一类,一定带有规范性和权威性,是官方性质的,是教科书和工具书性质的,是属于群体性和“伪普适性”范围的,是板上钉钉,无可置辩,不容存疑的(但事实上,这个“传统”也并非古来如此)。
这个时代好就好在它的多元开放、众声喧哗(但同时,它也极有可能是一件最坏和最可怕的事情)。权威太多的时候,权威性就不那么灵了。在一种文化融合和文化乱象的时代背景下,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迷茫期是在所难免的。这种迷茫与混乱固然会造成许多人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自己的巨大痛苦与精神危机,但它也给每个人日常性的“思考”与终极性的“找到”提供了可能性与难得的时代机遇。
当一个人在寻找自己的角度,开始建立自己的历史观,开始建构自己用来观察和阐释世界的语词王国的时候,他的独立意志已然觉醒;当许多人在这样做的时候,一个时代的个体生命在觉醒。因此,百花齐放,众树歌唱的文化繁荣才有可能。
电影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并不算长,它比较年轻。然而,它的产量却是惊人的。因为不像书籍那样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与沿革,我们要在这样一个相对小的纵向与横向坐标范围中,对百年影史做一个经典性的梳理,想来会容易一些。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它也同样不曾像书籍那样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淘洗、积淀与考验;还有一点,就是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自身历史比较短,但与之联姻的文史哲宗教、音乐、戏剧、绘画等必不可少的众多元素,却都有自身源远流长的历史,当你思考电影的经典性时,这些因素和现在的技术特效因素同样不能排除,不可忽视,甚至更重要。
凡此种种,似乎给我们的思考增加了难度,但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个性延展的可能性。为了在这影山片海中获得一点指导和帮助,我百度了一下,瞬间,我获得了数十种之多的各类经典影片榜单和推介表单。这其中有权威调查机构根据票房统计以及所谓权威影评汇总等组成元素,通过科学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推出的权威榜单;也有专业编纂机构根据专业分析和经验编撰出版的各类几十、几百部经典影片更详实的推介书籍;自然也有许多普通观众和电影发烧友根据个人记忆、经验和爱好,整理推荐的各种角度和类型的比较私人化的表单。这些片目之间,有重合的,也有完全不重合的。
这是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好处,也是它的坏处,如此之多的“导师”,我们听谁的?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权威”和“专业”的比较靠谱一些吧。但是,我们在尊重权威的权威性和专业的专业性的同时,得要动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
在产生“一个人的诗歌史”和“一个人的文学辞典”的时代,自然也在产生“一个人的电影史”和“一个人的电影辞典”“一个人的经典影片榜单”。如果我们爱好电影艺术,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影史坐标和自己的经典王国,而你搜索到的和你所掌握的已有的一切相关资料,都可以是你的素材和参照系。
我个人在几种类型的榜单中更倾向于影迷的私人榜单,它更有参考价值,且没有“权威”和“专业”压力影响个人判断,便于取舍。因为私人榜单中的倾向性比较明显,你迅速可以从中发现他的观影习惯、趣味以及文化素养与背景是否与你接近,如果相差甚远,几无重合与交集,你可以与他擦肩而过;如果重合与交集颇多,你可以会心一笑,加入收藏,不重合的部分就是对你的指引和丰富,你可以找来一看,多半不会令你失望。
那种通过对票房、星标、投票、奖项等进行数据处理和概率计算推出来的榜单,我们不用迷信它的权威性,它本身那种冰冷而机械的形式我就不喜欢,但却并非完全没有参考价值。这种概率统计(包括电影以外的各种排行榜),它至少代表了大众趣味,却并不代表影片本身的经典程度和艺术性的高低。
因此,别人的经典,以及很多人的经典是不是你的经典都没有关系,是也不足喜,不是也不用怀疑自己,你有你的经典就好。 【责编/九月】
罗列这种现象,是对应一个传统。在我们以往的记忆中,但凡涉及“史”与“词典”一类,一定带有规范性和权威性,是官方性质的,是教科书和工具书性质的,是属于群体性和“伪普适性”范围的,是板上钉钉,无可置辩,不容存疑的(但事实上,这个“传统”也并非古来如此)。
这个时代好就好在它的多元开放、众声喧哗(但同时,它也极有可能是一件最坏和最可怕的事情)。权威太多的时候,权威性就不那么灵了。在一种文化融合和文化乱象的时代背景下,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迷茫期是在所难免的。这种迷茫与混乱固然会造成许多人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自己的巨大痛苦与精神危机,但它也给每个人日常性的“思考”与终极性的“找到”提供了可能性与难得的时代机遇。
当一个人在寻找自己的角度,开始建立自己的历史观,开始建构自己用来观察和阐释世界的语词王国的时候,他的独立意志已然觉醒;当许多人在这样做的时候,一个时代的个体生命在觉醒。因此,百花齐放,众树歌唱的文化繁荣才有可能。
电影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并不算长,它比较年轻。然而,它的产量却是惊人的。因为不像书籍那样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与沿革,我们要在这样一个相对小的纵向与横向坐标范围中,对百年影史做一个经典性的梳理,想来会容易一些。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它也同样不曾像书籍那样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淘洗、积淀与考验;还有一点,就是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自身历史比较短,但与之联姻的文史哲宗教、音乐、戏剧、绘画等必不可少的众多元素,却都有自身源远流长的历史,当你思考电影的经典性时,这些因素和现在的技术特效因素同样不能排除,不可忽视,甚至更重要。
凡此种种,似乎给我们的思考增加了难度,但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个性延展的可能性。为了在这影山片海中获得一点指导和帮助,我百度了一下,瞬间,我获得了数十种之多的各类经典影片榜单和推介表单。这其中有权威调查机构根据票房统计以及所谓权威影评汇总等组成元素,通过科学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推出的权威榜单;也有专业编纂机构根据专业分析和经验编撰出版的各类几十、几百部经典影片更详实的推介书籍;自然也有许多普通观众和电影发烧友根据个人记忆、经验和爱好,整理推荐的各种角度和类型的比较私人化的表单。这些片目之间,有重合的,也有完全不重合的。
这是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好处,也是它的坏处,如此之多的“导师”,我们听谁的?可能大多数人会觉得“权威”和“专业”的比较靠谱一些吧。但是,我们在尊重权威的权威性和专业的专业性的同时,得要动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
在产生“一个人的诗歌史”和“一个人的文学辞典”的时代,自然也在产生“一个人的电影史”和“一个人的电影辞典”“一个人的经典影片榜单”。如果我们爱好电影艺术,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影史坐标和自己的经典王国,而你搜索到的和你所掌握的已有的一切相关资料,都可以是你的素材和参照系。
我个人在几种类型的榜单中更倾向于影迷的私人榜单,它更有参考价值,且没有“权威”和“专业”压力影响个人判断,便于取舍。因为私人榜单中的倾向性比较明显,你迅速可以从中发现他的观影习惯、趣味以及文化素养与背景是否与你接近,如果相差甚远,几无重合与交集,你可以与他擦肩而过;如果重合与交集颇多,你可以会心一笑,加入收藏,不重合的部分就是对你的指引和丰富,你可以找来一看,多半不会令你失望。
那种通过对票房、星标、投票、奖项等进行数据处理和概率计算推出来的榜单,我们不用迷信它的权威性,它本身那种冰冷而机械的形式我就不喜欢,但却并非完全没有参考价值。这种概率统计(包括电影以外的各种排行榜),它至少代表了大众趣味,却并不代表影片本身的经典程度和艺术性的高低。
因此,别人的经典,以及很多人的经典是不是你的经典都没有关系,是也不足喜,不是也不用怀疑自己,你有你的经典就好。 【责编/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