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回眸

来源 :兰台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袁氏当国》是唐德刚先生所写的一本以袁世凯当权始末为背景,反映清末民初各党派、各势力在动荡的时局中争斗的著作。书中就清末社会转型问题、历史三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中国近代民主化进行了追寻。其思想见解具有独到之处,对研究中国近代史进程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转型 历史三峡 清末民初 近代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 K258.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7-03-12
  Looking Back on Modern China -- Inspired by Reading Yuan Shi Dang Guo
  Cui Hanpeng
  (History and Archives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 Yuan Shi Dang Guo is a famous book by Tang Degang about the struggle of various parties and power groups in the turbulent situation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with Yuan Shikai's governance as the background. The book deep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society transformation and three gorges in history, and explores the pursuit for democratization of modern China. The unique ideas in the book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researching the process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Keyword transformation; the three gorges in history;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modern democratization
  《袁氏当国》是唐德刚先生所写的一本以袁世凯当权始末为背景,反映清末民初各党派、各势力在动荡的时局中争斗的著作。该书共分为十三章,以孙文创制、宣统退位始,至皇姑屯事件结束,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袁世凯当权时的中国时局变化、中外关系的发展、党派间的斗争以及北洋军阀集团兴衰过程,着重探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问题,并对中国民主道路的曲折性做了精湛的分析。由于唐先生是美籍华人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独到的视角。就这本书而言,在对孙文、袁世凯、黄兴甚至以后的蒋介石、毛泽东等巨擘的评价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读后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根据自己在阅读中对唐先生思想的理解,对近代中国民主化的问题进行深思。
  一、对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的思考
  在一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清末民初社会转型问题少有涉及,基本上以革命史观为主,所呈现出的是一部以革命派(孙文)为主的与反革命派(袁世凯)的斗争史。唐先生的书与一般的史学读物有很大区别,对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化,从社会制度层面进行剖析,探讨不同派别之间倾轧的深层次原因。根据唐先生对社会制度问题的分析,我认为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出两种情形,其转型成败也和此息息相关。
  1.制度转型问题。从传统的中国历史视角来看,清末民初相当于帝制时的中国改朝换代之机,但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帝国主义侵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都是传统帝制下中国所不曾有過的,因此民国代替大清国与以往的改朝换代又有所区别,最为突出的是制度的变更。传统中国社会中,无论江山如何更替,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是不变的,犹如一个封闭的圆环,历朝历代都在这个圆环中活动。而清末伴随着西方技术和制度的输入,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状态,促使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的觉醒,他们极力要求改变中国的社会状况,其着力点就是向西方学习。因此,当清政府风雨飘摇之时,无论革命党还是立宪派,都希望建立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的近代化中国。唐先生比较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建国方案以及当代大陆和台湾的民主化程度,认为立宪派的政治主张是比较合理的,其重要原因,唐先生认为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是需要渐进发展的。如同孙中山等人热衷的美国式民主,是建立在广大民众(选民)有一定民主意识基础上的。反观20世纪初的中国,文盲率90%以上,虽有兴中会、同盟会、共进会、京师大学堂等革命机构和现代教育机构,然而却基本上是为社会精英服务,与民主社会的基础——广大选民没有什么关系。如此,在进行制度转型之时,必然会有一定的断层:上层人物高呼民主,下层民众不明就里。这种情况下,仿美效欧的民主制度肯定是行不通的。倘若强制进行,势必变为一种畸形的民主,即所谓的民主制度是社会精英的政治游戏,而且这种游戏与选民毫不相关。民国建立后就是这种情况,奇怪的民主,无知的群众,加上权力的独裁,无不彰显着中国封建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型的失败。直至后来,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建立只服从他一人的中华革命党,无不是在转型失败后另寻出路的做法,表现为回归传统,民主又为独裁所代替。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先生认为中国的民主道路应该循序渐进的发展,这与马克思的表述有共通性。
  2.文化转型问题。在文化转型方面,笔者认为清末民初的文化走向有两条线:一条是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一条是沿近代西方文化走向。这两条文化主线在近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碰撞融合,共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回顾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即便如春秋战国思想激烈碰撞的时期,也只是对以往社会经验和文明习俗的继承和拓展,在其中有局部的改进也有其整体上的延续性。而清末民初的文化走向却和以往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除旧;二是布新。关于除旧,主要是革命派所提倡的。革命派的革命主张是彻底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为此,就要打破一切旧的窠臼;关于布新,则是在彻底除旧的基础上,舶来西方的政治和文化模式,建立一个具有西方式的现代文明的新中国。然而,却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中国除了一个大皇帝外,每家每户都实际存在着一个家长皇帝,破一个大皇帝易,而除去这几万个小皇帝却难。在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都以为革命已大功告成,却忽视了文化的惰性,而这惰性就存在千千万万“家长皇帝”之中。民国虽已建立,然而并没有改变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加之民主制度的基础——选民的作用如同虚设,制度的畸形不可能推动文化的发展,甚至连统治阶层也上演着“逐鹿中原”的传统兵家大戏。在这种情形下,“民国不如大清”的情绪不断蔓延,传统文化逐渐强势回归,这里从袁世凯尊孔复古就可看出来。此种情形导致的结果就是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不可断绝;从而也导致了建立西方式文明国家的失败。按照唐德刚先生的思想,我认为中国只有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不断适应、不断融合,才能逐渐由传统的帝制文化过渡到现代的民主文化,实现文化的转型。   二、“历史三峡”的思索
  唐德刚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历史三峡”的概念。所谓的“历史三峡”,唐先生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就好比水过三峡,历史的潮流中,前后两个社会政治形态的转换,其间必然有个转型期,此转型期就是个瓶颈,是个“三峡”。按照唐先生的理论,清末民初就恰巧处在历史转型的“三峡”之中,制度的转型、文化的转型将中国社会发展推到了十字路口,中国面临着历史的抉择。然而,“历史三峡”中的抉择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两个方面。所谓必然性,是对历史发展整体而言的。历史作为人类生活的全体,其发展只能前进,是不会倒退的。清末民初的历史抉择,是以往的历次选择累积而成,无论所进行的选择是促进或者阻碍历史发展,从宏观视角来看,历史依旧会螺旋地前进。以二次革命为例,唐德刚先生认为,在此革命之前,虽然袁世凯为大总统,但摄于民主共和的压力,尚不敢过分逾矩。自宋案发生后,按照民主国家的处理办法,应当诉诸法律,由法院搜集证据,做出判决。而孙中山、黄兴等国民党高层却置民主法规于不顾,直接诉诸武力。二次革命中,民主者逾越民主,依然采取暴力,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的“揭竿而起”的起义文化是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如同孙、黄等民主先驱也未可完全摆脱。这一模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使中国又逐渐走向集权化的老路。此种情况直到國民党败退台湾才有所改观。所以,不确定的选择会使中国的民主化走弯路,但却不会阻碍历史的进程。
  所谓偶然性,是历史中的一个个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结果,这在短期的时间内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清末民初的社会偶热性的造成,与中国“人治”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有重要关系。比如,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认为必须有“威望”的人才能任都督;二次革命中抛开法律,在证据不足的前提下就直接武装倒袁的行动,以及后来的袁世凯称帝,都足以论证,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逃不出“人治”的网罗。“人治”思想的根深蒂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暴力的革命,还是民主的议会、国会,都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些人争夺权力的工具和手法,都会成为民主道路上的障碍,中国的民主也不得不因此而走更多的弯路。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合力,造成了中国历史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三峡里的激荡回流,也是一个社会民主化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在清末民初,几千年的人治思想不会因清政府的灭亡而消逝,西方的法制民主也不会因民国的建立而瞬时贯彻民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与近代、帝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将共存于社会,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在历史客观规律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合力,促使偶然性因素向必然性的转化,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历史三峡”激流合力的重要作用,就是推动社会潮流向主干道奔流。
  合卷掩思,《袁氏当国》虽然是唐德刚先生著作中的一部,却构思巧妙,从与传统不同的视角细论了清末民初社会大变革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发展,以此论证了民主化的渐进过程,这些都反映了一个严谨的历史工作者对近代中国历史变革的独特思考,特别是唐先生常年旅居海外,对同一问题不同于国内学者的解读,使人读后有耳目一新之感,进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新的疑问:关于中国民主化的道路究竟如何去走?其前途是否就是唐先生所认为的西式民主?还有孙中山是否以出卖国家利益与日本交好以实现其个人独裁?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要全方位把控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对历史发展的历程进行更加精细地梳理,这是我们青年学者的使命!
  ★作者简介:崔瀚鹏,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是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从航海技术专业课程和航运从业人员职务升迁特点阐述了互联网+航海技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了为了适应互联网+教学模式应该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最后指出要实现互联网+教学还必须克服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航海技术专业教学;互联网+教学模式;互联网+化  一、概述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宽带从有线到无线、从单一平台到各种平台融合、从几十Kbps到上千Mbps。
期刊
[摘要]徽州方言既是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承载积淀着深厚的徽州文化。本文通过对徽州方言与徽州地域历史地理、民俗习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关系的梳理分析,为徽州方言的理据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徽州;方言;文化  徽州方言,是在古徽州地域形成、发展、传承的一种地方性语言,目前总使用人口约120余万,使用范围为古徽州地域一府六县,即现今的黄山市屯
期刊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的阶段,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产生不健康的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文章揭示了情绪管理的内涵,阐述了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情绪特点,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以增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管理;意义;途径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对于情绪管理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观点主要有三类。第一,从适应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比如米歇尔和
期刊
[摘要]别意识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海西高校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女大学生在女权问题、性别意识、自我认识、家庭认识、社会认知等方面的性别意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女大学生性别意识与就业认知的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就业认识;就业影响  性别意识是女权运动的产物之一。女权运动源于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
期刊
[摘要]通过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进行分析,确定了滁州职院园林园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位,结合其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探讨了其建设内容、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为该基地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运行机制;滁州职院  1.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和定位  1.1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是指通过基于真实生产情境的产品生产、设计、研发等过程的实训,在完成实践教学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大,当前國内大学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逐渐凸显。良好学风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减少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率。本文主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学生为对象,探究以多举措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学风建设;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老生常谈,是国家社会人民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
期刊
[摘要]职业素养对于职场中人占领先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职业素养寓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中,应当从大学期间就加强培养。文章通过论述什么是职业素养、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从学校和个人两个层面提出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一、什么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就是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由职业信念、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礼仪三
期刊
[摘要]外宣翻译研究曾经引入过相当多的翻译理论,但运用国家形象理论研究外宣翻译,本文尚属首次。外宣翻译研究应提升为国家语言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研究,只有如此,外宣翻译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本研究将对外宣翻译的理论拓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国家形象理论的延伸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宣翻译;国家形象;国际社会  一、序言  “宣传”,广义上指的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
期刊
[摘要]《女勇士》是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对自己的种族、文化和性别所做出的质疑和思考,本文基于解构视角下,立足于此三方面深入阐释和挖掘这名优秀女作家蕴含在其中思想火花。汤亭亭绝非一个单纯意义上的“解构者”,她并非是在消解完种族、文化等对立之后无所事事,相反,她在重建了对立概念間的融合互动后,并对这些融合互动之于人类所存在的伟大意义进行了深化评价。  [关键词]汤亭亭;《女勇士》;对立;消解  从上世纪六
期刊
摘 要  “互联网+”强调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重塑再造。本文以手机档案馆为例,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利用进行了探析。目前传统的档案利用有很大局限,借鉴图书馆、博物馆与“互联网+”融合的案例,手机档案馆的建设具有很大前景。对“互联网+档案利用”的具体途径探析可以从手机客户端和借助微信平台两个方面展开工作。面对“互联网+”档案界还存在着服务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尚未满足新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