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尿酸,又称为透明质酸,早期还被称为玻璃酸,为什么一个物质会有这些不同的名称,它的发展和应用历程是怎样的,未来的前景如何?记者通过对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鲁商集团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凌沛学的采访,让我们对玻尿酸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几代人的努力成就领域王者地位
据凌沛学介绍,玻尿酸是一个民间的叫法,是由台湾传出,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一种叫法。我国法定的名称是叫透明質酸,在日化、食品行业应用以透明质酸为主,在药品中规定叫玻璃酸。不过,玻尿酸的叫法认知度更高,人们更习惯叫玻尿酸。
1983年,凌沛学在山东医科大学读研究生,透明质酸是他的研究课题,他当时的导师张天民教授,是我国在生化药物,特别是在多糖领域的先驱者,也是我国生化药学的创始人之一。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教授将透明质酸的研发交给了凌沛学,从那时候起,他便开始重点研究透明质酸,至今38年。
用38年的时间,凌沛学从原来对透明质酸无认知,从查资料开始,到成为透明质酸的专家,在该领域创造多项“第一”,做到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国。在这38年中,他带领着团队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品开发;从药物到化妆品,再到食品;从原料到制剂,再到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从山东医科大学(现称山东大学),到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再到福瑞达医药集团,就整个透明质酸课题来说,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张天民教授曾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凌沛学的硕士毕业论文《从鸡冠提取玻璃酸钠的研究》,说他写出了十几亿元的大产业。凌沛学也正是用了30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为我国生化药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实现了学者和企业家的双重精彩,“中国玻尿酸之父”的称呼也是社会对他的成果和贡献的充分肯定。
对于“中国玻尿酸之父”这个头衔,凌沛学笑称这也只是一个民间的说法,其实整个透明质酸的研究,从立项到研发,再到产业化、市场化,包括培育的四个上市公司,最终成果是非常庞大的团队、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因为自己在其中从头到尾是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是团队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很多荣誉落到了自己身上。
凌沛学提到了自己的老师、师弟师妹、后来自己的硕博学生,提到了研发、设备、生产、销售等各种团队,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开创了目前的局面。我国在透明质酸领域从跟着国外学,到与国外并跑,再发展到如今领跑的地位;率先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把透明质酸这个非常昂贵的成分,降低了几十倍的成本,并实现产业化,不管是最初的医药领域,还是后来的化妆品领域,让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目前实现了技术的领先,在原料方面占据全球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凌沛学还表示,整个团队对透明质酸的研发工作还在继续,未来还将设立国家级的重大专项,开发更新的技术,把现有的生物技术融入到整个透明质酸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做出更好的产品来服务社会。
在痛苦中成长披荆斩棘方获成功
在成功和光辉的背后,总是离不开艰辛与坎坷。凌沛学感慨,“整个研发和产业化的历程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他带领着整个团队在透明质酸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不断地创新,创造了无数的国内领先、国际首创。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他们也遇到了许多挫败。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国外的进口透明质酸产品,一支的价格为800多元人民币,而当时国内的工资水平只有几十元,因此,中国人特别是普通人是消费不起进口产品的。在这种情况下,凌沛学团队通过努力,实现用公鸡冠提取、分离出透明质酸来做成注射液用于眼科,199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后又在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成就。
再说到这些年遇到的挫折,凌沛学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好不容易把原料、产品开发出来,但因为原料不足(没有足够的公鸡冠和牛眼睛),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本来应该把价格降得更低,但因为原料的限制不能大批量生产。后来用微生物发酵法解决了原料问题,但微生物发酵又牵涉到如何去除内毒素进行纯化的问题,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攻关。
还有如何把原来国家在药品审批办法中的动物原料改成微生物原料的问题(这是需要重新报批的,而药品对于原料的审批十分严格),为此,凌沛学团队做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验证动物提取法透明质酸改为微生物发酵法透明质酸在药品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将其合法化。
再者,当年还要面临国家发布的降价政策问题。降价对消费者有好处,但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降价意味着收益的锐减,企业就要面临研发费用缩小的可能,但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所以还得靠新的科技进步来把成本降到更低,把产品纯度提到更高。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他们面临了五六次国家降价,这给他们带来一次次打击的同时,也在激励着他们用新的方法、新的工艺、新的技术来解决产品的质量和收益问题。
国家政策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此,凌沛学还举了一个实例:原来团队开发了一个防黏连的玻璃酸钠三类医疗器械,在市场上已经卖得很好了,因为国家出台合并同类项的相关政策,文号被取消了。文号没了,市场自然也就没了,相当于做了十几年的市场和努力,一夜之间全部蒸发,这对科研团队和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30多年来,这种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
另外,多年来国内企业还面临着消费者偏爱进口产品的问题。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从“50后”到“80后”的消费者中,很多人只要能买得起进口的化妆品,就很少会用国产的。国内和国外的竞争都不在一个层面上,国内企业用最好的产品卖最低的价格,还要去教育消费者“其实国内的产品质量并不比进口的差,特别是在透明质酸领域,甚至比国外做得更好,国外还是用着我们的原料。”这个过程持续了几十年,国内企业不断用领先的技术和更高的性价比来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通过几代人的努力,“90后”“00后”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逐渐提升,民族品牌才得以崛起。
几代人的努力成就领域王者地位
据凌沛学介绍,玻尿酸是一个民间的叫法,是由台湾传出,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一种叫法。我国法定的名称是叫透明質酸,在日化、食品行业应用以透明质酸为主,在药品中规定叫玻璃酸。不过,玻尿酸的叫法认知度更高,人们更习惯叫玻尿酸。
1983年,凌沛学在山东医科大学读研究生,透明质酸是他的研究课题,他当时的导师张天民教授,是我国在生化药物,特别是在多糖领域的先驱者,也是我国生化药学的创始人之一。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教授将透明质酸的研发交给了凌沛学,从那时候起,他便开始重点研究透明质酸,至今38年。
用38年的时间,凌沛学从原来对透明质酸无认知,从查资料开始,到成为透明质酸的专家,在该领域创造多项“第一”,做到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国。在这38年中,他带领着团队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品开发;从药物到化妆品,再到食品;从原料到制剂,再到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从山东医科大学(现称山东大学),到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再到福瑞达医药集团,就整个透明质酸课题来说,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张天民教授曾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凌沛学的硕士毕业论文《从鸡冠提取玻璃酸钠的研究》,说他写出了十几亿元的大产业。凌沛学也正是用了30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为我国生化药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实现了学者和企业家的双重精彩,“中国玻尿酸之父”的称呼也是社会对他的成果和贡献的充分肯定。
对于“中国玻尿酸之父”这个头衔,凌沛学笑称这也只是一个民间的说法,其实整个透明质酸的研究,从立项到研发,再到产业化、市场化,包括培育的四个上市公司,最终成果是非常庞大的团队、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因为自己在其中从头到尾是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是团队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很多荣誉落到了自己身上。
凌沛学提到了自己的老师、师弟师妹、后来自己的硕博学生,提到了研发、设备、生产、销售等各种团队,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开创了目前的局面。我国在透明质酸领域从跟着国外学,到与国外并跑,再发展到如今领跑的地位;率先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把透明质酸这个非常昂贵的成分,降低了几十倍的成本,并实现产业化,不管是最初的医药领域,还是后来的化妆品领域,让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目前实现了技术的领先,在原料方面占据全球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凌沛学还表示,整个团队对透明质酸的研发工作还在继续,未来还将设立国家级的重大专项,开发更新的技术,把现有的生物技术融入到整个透明质酸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做出更好的产品来服务社会。
在痛苦中成长披荆斩棘方获成功
在成功和光辉的背后,总是离不开艰辛与坎坷。凌沛学感慨,“整个研发和产业化的历程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他带领着整个团队在透明质酸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不断地创新,创造了无数的国内领先、国际首创。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他们也遇到了许多挫败。
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国外的进口透明质酸产品,一支的价格为800多元人民币,而当时国内的工资水平只有几十元,因此,中国人特别是普通人是消费不起进口产品的。在这种情况下,凌沛学团队通过努力,实现用公鸡冠提取、分离出透明质酸来做成注射液用于眼科,199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后又在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成就。
再说到这些年遇到的挫折,凌沛学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好不容易把原料、产品开发出来,但因为原料不足(没有足够的公鸡冠和牛眼睛),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本来应该把价格降得更低,但因为原料的限制不能大批量生产。后来用微生物发酵法解决了原料问题,但微生物发酵又牵涉到如何去除内毒素进行纯化的问题,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攻关。
还有如何把原来国家在药品审批办法中的动物原料改成微生物原料的问题(这是需要重新报批的,而药品对于原料的审批十分严格),为此,凌沛学团队做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验证动物提取法透明质酸改为微生物发酵法透明质酸在药品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将其合法化。
再者,当年还要面临国家发布的降价政策问题。降价对消费者有好处,但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降价意味着收益的锐减,企业就要面临研发费用缩小的可能,但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所以还得靠新的科技进步来把成本降到更低,把产品纯度提到更高。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他们面临了五六次国家降价,这给他们带来一次次打击的同时,也在激励着他们用新的方法、新的工艺、新的技术来解决产品的质量和收益问题。
国家政策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此,凌沛学还举了一个实例:原来团队开发了一个防黏连的玻璃酸钠三类医疗器械,在市场上已经卖得很好了,因为国家出台合并同类项的相关政策,文号被取消了。文号没了,市场自然也就没了,相当于做了十几年的市场和努力,一夜之间全部蒸发,这对科研团队和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而30多年来,这种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
另外,多年来国内企业还面临着消费者偏爱进口产品的问题。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从“50后”到“80后”的消费者中,很多人只要能买得起进口的化妆品,就很少会用国产的。国内和国外的竞争都不在一个层面上,国内企业用最好的产品卖最低的价格,还要去教育消费者“其实国内的产品质量并不比进口的差,特别是在透明质酸领域,甚至比国外做得更好,国外还是用着我们的原料。”这个过程持续了几十年,国内企业不断用领先的技术和更高的性价比来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通过几代人的努力,“90后”“00后”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逐渐提升,民族品牌才得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