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的工具,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二者之间搭配组合方式的变化、操作工具的协调程度、政策力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效果,而且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一) 主要配合模式
综观世界经济范围内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松紧二元论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状况和宏观调控目标的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分别实行“扩张”或“紧缩”两种政策,简称为“松”或“紧”,相应的就有四种组合方式。
(1)“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组合,简称“双松”组合。在宏观调控中,一国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扩大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上升,抑制私人投资的增加,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弱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如果同时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率的上涨,扩大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发展,带动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西方国家的实践已证明,实行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并把这两种扩张性政策搭配在一起,在短期内会迅速增加社会需求,比单纯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能更快地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发展。
(2)“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组合,简称“双紧”组合。“双紧”政策主要用于当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急剧恶化时,能够有效地刹住恶性通货膨胀的势头,但也可能导致经济萎缩,使已投入的一部分生产资源因急刹车而浪费。所以这种政策不宜长期使用,否则将导致经济衰退,增加失业。
(3)“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组合,简称“松紧”组合。这种组合方式也是一些国家为更多聚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一种配合模式。当社会经济运行较为平稳且经济结构也较为合理,同时又不存在通货膨胀危险,这时促进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是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选择。
(4)“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组合,简称“紧松”组合。这是许多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即当社会经济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时,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这时合适的宏观政策搭配应该就是“紧松”组合。
2.松紧中三元论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人们通常以松紧搭配来概括,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确切。对它们的具体组合,仅仅表现为“双松”、“双紧”和“一松一紧”是不全面的。在从松到紧或从紧到松的过程中,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把握量变到质变,缺乏严格的界定,可能导致政策失误和效果不理想。要准确判断是扩张还是紧缩,首先要有中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一概念。中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增长基本同步;中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有许多表述,但核心的内容或主要标志是财政收支平衡。
引入中性这一状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应的就分别有了“紧”、“中性”、“松”三种状态,前面所述的四种组合方式就扩充至九种组合方式。类似的,这九种组合方式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情形,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略显不足,供给过剩,企业投资不足但主要的经济比例结构无大问题的情况;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过大、经济效率较差,有效供给不足却面临着较大的结构调整任务的情况。
3.五种组合方式
除了松紧二元论和松紧中三元论之外,理论界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在前述松紧二元论所衍生出来的“双松”、“双紧”、“松紧”、“紧松”四种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加上“中性货币、财政政策”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五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适用于社会供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区间的情况下。此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财政应做到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以实现经济在低通胀或无通胀情况下的稳定增长。
(二)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模式的综合分析
不同的政策搭配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而且每一种模式都各有优缺点,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宏观调控效果。两种政策的配合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也需要讲求配合过程中的技巧和技术问题。只有合理利用配套组合,选取最优的政策工具,组合模式才能取得最优的调控效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而非一次性的、静态的组合模型,两者需要相互支持。政府在制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留有余地,增强应变能力,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采取“软着陆”、“点刹车”的办法进行适度调节。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既可以缩短单一政策的时滞,又能抵消一部分同向性操作的副作用,延长经济循环的上升期,缩短收缩期,减缓经济波动幅度,避免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形成,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不应再不顾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特点,简单地采取“双松”或“双紧”的政策或者搞“一刀切”,而应相机选择,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和调控时机,灵活运用“松紧”搭配方式,确立一种政策为主要调控工具,另一种政策从旁协助,变分力为合力,提高综合调控效果,使每种经济政策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为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创造一个平稳的发展环境。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具体协调形式
1.宏观调控方面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的调控任务一般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因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稳定币值创造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中央银行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微调。而财政政策具有强有力的税收政策杠杆,能够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因此,社会公平的调控则由财政政策来承担;至于经济稳定和经济效益是由市场来调节的。但是,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市场的缺失更多的(包括经济稳定和经济效益)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拾遗补缺。而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两者的分工又会有所交叉、有所侧重。如在经济过热时期,可主要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经济迅速降温;而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时期,则要更多地倚重于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的强刺激作用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2.需求调节方面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需求调节方面的协调配合是最为密切的。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都能产生影响,但在不同时期二者调节的手段、调节的重点与效果又存在差异。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而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等。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的“泡沫”经济时期,政府一般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消除经济中的“泡沫”,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和压缩固定资产支出等手段来调节投资和消费;而货币政策则主要是通过收紧银根、提高利率等政策工具来回笼货币、减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的增长。通常财政政策主要侧重于投资需求,通过扩大国债发行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来影响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而刺激投资需求迅速增长;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信贷规模和种类以及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3.结构调整方面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协调配合,既要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又要有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点的形成,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财政政策在这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投资,二是政策支持。直接投资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而言,因为基础设施往往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有的甚至没有多大直接经济效益,所以一般投资主体不愿也无力进行投资,但这一产业却是国民经济的“瓶颈”,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财政拨款,就能弥补投资主体的缺失,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策支持方面,货币政策的重点是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资金的投向应该主要放在支持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投资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适应消费者需求层次变化的产业产品结构。在结构调整方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是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如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资金的使用往往有偿化、信贷化,通过政策性金融的方式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结构,而在对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上一般都辅之以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加大调整力度、加快调整步伐。
四、结语
随着中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货币、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具有不同的利与弊,我们应当针对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及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进行选择。任何一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在运用一段时间以后,都应选用另一种搭配方式取而代之,形成相互交替的格局。可以说,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相互协调,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平衡供求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财政公共管理学院)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的工具,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二者之间搭配组合方式的变化、操作工具的协调程度、政策力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效果,而且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一) 主要配合模式
综观世界经济范围内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松紧二元论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状况和宏观调控目标的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分别实行“扩张”或“紧缩”两种政策,简称为“松”或“紧”,相应的就有四种组合方式。
(1)“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组合,简称“双松”组合。在宏观调控中,一国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扩大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上升,抑制私人投资的增加,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弱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如果同时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率的上涨,扩大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发展,带动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西方国家的实践已证明,实行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并把这两种扩张性政策搭配在一起,在短期内会迅速增加社会需求,比单纯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能更快地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发展。
(2)“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组合,简称“双紧”组合。“双紧”政策主要用于当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急剧恶化时,能够有效地刹住恶性通货膨胀的势头,但也可能导致经济萎缩,使已投入的一部分生产资源因急刹车而浪费。所以这种政策不宜长期使用,否则将导致经济衰退,增加失业。
(3)“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组合,简称“松紧”组合。这种组合方式也是一些国家为更多聚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一种配合模式。当社会经济运行较为平稳且经济结构也较为合理,同时又不存在通货膨胀危险,这时促进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是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选择。
(4)“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组合,简称“紧松”组合。这是许多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即当社会经济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时,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这时合适的宏观政策搭配应该就是“紧松”组合。
2.松紧中三元论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人们通常以松紧搭配来概括,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不确切。对它们的具体组合,仅仅表现为“双松”、“双紧”和“一松一紧”是不全面的。在从松到紧或从紧到松的过程中,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把握量变到质变,缺乏严格的界定,可能导致政策失误和效果不理想。要准确判断是扩张还是紧缩,首先要有中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一概念。中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增长基本同步;中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有许多表述,但核心的内容或主要标志是财政收支平衡。
引入中性这一状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应的就分别有了“紧”、“中性”、“松”三种状态,前面所述的四种组合方式就扩充至九种组合方式。类似的,这九种组合方式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情形,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略显不足,供给过剩,企业投资不足但主要的经济比例结构无大问题的情况;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过大、经济效率较差,有效供给不足却面临着较大的结构调整任务的情况。
3.五种组合方式
除了松紧二元论和松紧中三元论之外,理论界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在前述松紧二元论所衍生出来的“双松”、“双紧”、“松紧”、“紧松”四种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加上“中性货币、财政政策”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五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适用于社会供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区间的情况下。此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财政应做到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以实现经济在低通胀或无通胀情况下的稳定增长。
(二)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模式的综合分析
不同的政策搭配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而且每一种模式都各有优缺点,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宏观调控效果。两种政策的配合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也需要讲求配合过程中的技巧和技术问题。只有合理利用配套组合,选取最优的政策工具,组合模式才能取得最优的调控效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而非一次性的、静态的组合模型,两者需要相互支持。政府在制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留有余地,增强应变能力,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采取“软着陆”、“点刹车”的办法进行适度调节。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既可以缩短单一政策的时滞,又能抵消一部分同向性操作的副作用,延长经济循环的上升期,缩短收缩期,减缓经济波动幅度,避免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形成,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不应再不顾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特点,简单地采取“双松”或“双紧”的政策或者搞“一刀切”,而应相机选择,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和调控时机,灵活运用“松紧”搭配方式,确立一种政策为主要调控工具,另一种政策从旁协助,变分力为合力,提高综合调控效果,使每种经济政策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为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创造一个平稳的发展环境。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具体协调形式
1.宏观调控方面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的调控任务一般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因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稳定币值创造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中央银行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微调。而财政政策具有强有力的税收政策杠杆,能够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因此,社会公平的调控则由财政政策来承担;至于经济稳定和经济效益是由市场来调节的。但是,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市场的缺失更多的(包括经济稳定和经济效益)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拾遗补缺。而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两者的分工又会有所交叉、有所侧重。如在经济过热时期,可主要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经济迅速降温;而在经济不景气的萧条时期,则要更多地倚重于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的强刺激作用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2.需求调节方面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需求调节方面的协调配合是最为密切的。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都能产生影响,但在不同时期二者调节的手段、调节的重点与效果又存在差异。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而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等。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的“泡沫”经济时期,政府一般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消除经济中的“泡沫”,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和压缩固定资产支出等手段来调节投资和消费;而货币政策则主要是通过收紧银根、提高利率等政策工具来回笼货币、减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经济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的增长。通常财政政策主要侧重于投资需求,通过扩大国债发行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来影响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而刺激投资需求迅速增长;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信贷规模和种类以及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3.结构调整方面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协调配合,既要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又要有利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点的形成,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财政政策在这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投资,二是政策支持。直接投资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而言,因为基础设施往往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有的甚至没有多大直接经济效益,所以一般投资主体不愿也无力进行投资,但这一产业却是国民经济的“瓶颈”,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财政拨款,就能弥补投资主体的缺失,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策支持方面,货币政策的重点是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资金的投向应该主要放在支持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投资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适应消费者需求层次变化的产业产品结构。在结构调整方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是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如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资金的使用往往有偿化、信贷化,通过政策性金融的方式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结构,而在对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上一般都辅之以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加大调整力度、加快调整步伐。
四、结语
随着中国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货币、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具有不同的利与弊,我们应当针对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及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进行选择。任何一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在运用一段时间以后,都应选用另一种搭配方式取而代之,形成相互交替的格局。可以说,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相互协调,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平衡供求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财政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