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fe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越发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这一教学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那么,理念将如何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能力呢?
  一、兴趣,是开启自主学习的大门
  布鲁纳认为: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在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并推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诱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数学”,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观点,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背景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再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如教学120+35+65这类题目时,我出示:操场有120个学生在跳绳,35个同学在打羽毛球,65个同学在跑步,操场上一共有多少同学在参加体育活动?由于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很快便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2.积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参与、探索。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问置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32×25”简算时,让学生出题,一因数是25,另一个因数是4的倍数,学生题一出,老师即报出得数,学生感到惊讶:“老师算得怎么这么快?”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发问:“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算得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强烈得好奇心驱动他们求知的欲望。
  3.满足学生内在需求,调动学习内驱
  学习本身无所谓苦和乐,若学习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学习产生乐的情感体验,就能调动兴趣。数学课堂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每年都过生日吗?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可是晓明今年12岁,才过了四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想知道吗?”一个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个个都想快一点知道答案,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学生的求知欲强、参与率高。
  二、气氛可以促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和谐、民主、信任、理解、友爱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氛围形成,有助于促发自主学习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孕育与萌发。创设良好的、师生共鸣的、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快乐氛围,尽力激励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想说、敢说、愿说,让他们“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浓厚的教学气氛,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苦学到乐学,从乐学到善学。
  三、情境是形成自主学习的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列方程应用题时,先要训练孩子们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下图数据:
  然后将如下卡片提供给各学习小组,请各小组将卡片剪开,根据黑板上的数据摆出相等的关系式,比一比,哪组摆出的关系式多。
  交代清楚后,全班同学非常活跃:各组同学有的窃窃私语,也有的激烈的争论…最后汇报时,同学想出了以下关系:(1)原有大米-每袋重量×卖出袋数=剩下重量;(2)原有大米-剩下重量=每袋重量×卖出袋数;(3)每袋重量×卖出袋数=原有大米-剩下重量;……
  四、方法是自主学习的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探索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文本知识是编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组织编排,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教师要重视利用数学课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前,要边看边动笔,划出要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要做到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绝不提示,长期坚持自学,养成探索的好习惯,掌握了阅读的自主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竞争、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竞争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创造教学契机,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数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取长补短。
  3.鼓励学生合理置疑
  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的前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有意义、更具有价值。课堂上教师要促使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与教材中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逐步养成置疑问题的习惯。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除法》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不将被除数移动小数点变成整数后再进行计算,而要把除数是小数的变为整数呢?”针对这一问题可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让学生在讨论、辩解中发现规律、得出方法,长此以往,可提高了学生勤思善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格,程鸿勋,唐曾磊.自主学习.新世界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