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科学判断猩红热的流行趋势,及时有效控制猩红热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猩红热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为科学制定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猩红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8例猩红热患者全部为儿童,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及散居儿童各16例,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咽颊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为特征,48例病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结论: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儿童猩红热发病,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漏诊。
关键词:猩红热;流行病学;调查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一般经飞沫传播,偶可经污染的食物、衣物等途径传播。为加强对猩红热临床及实验特征的認识,以利于及时诊断与治疗,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20年9月汶上县48例猩红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20年9月汶上县48例猩红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医师诊断,符合卫生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82-2008诊断标准[1]。
1.2 诊断标准
猩红热病例的诊断标准严格遵照《猩红热诊断标准(WS282-2008)》执行。(1)血象白细胞总数上升到10×109~20×109/L,中性粒细胞超过80%,严重者可产生中毒颗粒,出疹之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多占5%~10%;(2)可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咽拭子涂片开展精准诊断;(3)病原学检查可利用咽拭子或是其他病灶的分泌物进行β溶血性链球菌的培养;(4)典型病例充分结合发热、咽炎、草莓舌与皮疹特征进行诊断。轻或是缺少典型的患儿比较容易漏诊,需充分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满足(2)与(3)标准的都是实验室确诊病例。
1.3 分析方法与观察指标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导出系统的原始数据,并针对数据进行发病率统计和图表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式针对病例展开分析。
2结果
2.1 人群分布
48例患者中男31例,女17例,男、女之比约为1.8∶1。年龄主要集中在3~7岁,占总病例数的70.83%,最小仅1岁,最大11岁。所有调查对象中,学生、幼托儿童及散居儿童各为16例,48例患者均无明显的流行病学接触史。见图1。
2.2 时间分布
2010~2020年发生的48例猩红热中,以2017年发病最多,发病8例。48例患者发病各季度分布:第一季度11例,第二季度17例,第三季度12例,第四季度8例,以第二季度17例为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35.42%。见图2。
2.3 发病与确诊间隔时间
多数患者发病后不能得到及时确诊治疗,48例患者从发病到确诊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3 d,其中最短的1 d,最长达8 d才确诊(皮肤脱屑后回顾性诊断),县级医疗机构诊断13例,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35例。
2.4 临床表现
经流行病学调查,从临床表现上看,普通型常见(29例),轻型次之(19例),未发现中毒型与外科型病例。普通型病例潜伏期2~4 d,大多患病较急,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达40℃,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食欲,典型的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腋下、颈部及腹股沟出现典型针尖大小的猩红热样小丘疹。面颊部潮红无皮疹,口周皮肤苍白,出现口周苍白圈。
3讨论
本次研究病例中,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1~11岁,且有向低年龄蔓延的趋势,这可能与该人群正处于自身免疫系统逐步形成期,缺乏免疫能力,如接触感染源,患病几率增加。流行季节一年四季皆可患病,这可能与接触感染源的几率有关。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但生活与卫生条件差,密切接触、活动场所密闭可能增加其传播的机会,可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传播。此病易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相混淆,所以,如果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就易导致漏诊。
综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猩红热的流行形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猩红热疫情暴发。
参考文献
[1]王显军,毕振旺.基层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手册[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8-283.
[2]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7-201.
关键词:猩红热;流行病学;调查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一般经飞沫传播,偶可经污染的食物、衣物等途径传播。为加强对猩红热临床及实验特征的認识,以利于及时诊断与治疗,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20年9月汶上县48例猩红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20年9月汶上县48例猩红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医师诊断,符合卫生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82-2008诊断标准[1]。
1.2 诊断标准
猩红热病例的诊断标准严格遵照《猩红热诊断标准(WS282-2008)》执行。(1)血象白细胞总数上升到10×109~20×109/L,中性粒细胞超过80%,严重者可产生中毒颗粒,出疹之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多占5%~10%;(2)可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咽拭子涂片开展精准诊断;(3)病原学检查可利用咽拭子或是其他病灶的分泌物进行β溶血性链球菌的培养;(4)典型病例充分结合发热、咽炎、草莓舌与皮疹特征进行诊断。轻或是缺少典型的患儿比较容易漏诊,需充分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满足(2)与(3)标准的都是实验室确诊病例。
1.3 分析方法与观察指标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导出系统的原始数据,并针对数据进行发病率统计和图表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式针对病例展开分析。
2结果
2.1 人群分布
48例患者中男31例,女17例,男、女之比约为1.8∶1。年龄主要集中在3~7岁,占总病例数的70.83%,最小仅1岁,最大11岁。所有调查对象中,学生、幼托儿童及散居儿童各为16例,48例患者均无明显的流行病学接触史。见图1。
2.2 时间分布
2010~2020年发生的48例猩红热中,以2017年发病最多,发病8例。48例患者发病各季度分布:第一季度11例,第二季度17例,第三季度12例,第四季度8例,以第二季度17例为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35.42%。见图2。
2.3 发病与确诊间隔时间
多数患者发病后不能得到及时确诊治疗,48例患者从发病到确诊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3 d,其中最短的1 d,最长达8 d才确诊(皮肤脱屑后回顾性诊断),县级医疗机构诊断13例,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35例。
2.4 临床表现
经流行病学调查,从临床表现上看,普通型常见(29例),轻型次之(19例),未发现中毒型与外科型病例。普通型病例潜伏期2~4 d,大多患病较急,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达40℃,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食欲,典型的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腋下、颈部及腹股沟出现典型针尖大小的猩红热样小丘疹。面颊部潮红无皮疹,口周皮肤苍白,出现口周苍白圈。
3讨论
本次研究病例中,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1~11岁,且有向低年龄蔓延的趋势,这可能与该人群正处于自身免疫系统逐步形成期,缺乏免疫能力,如接触感染源,患病几率增加。流行季节一年四季皆可患病,这可能与接触感染源的几率有关。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但生活与卫生条件差,密切接触、活动场所密闭可能增加其传播的机会,可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传播。此病易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相混淆,所以,如果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就易导致漏诊。
综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猩红热的流行形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猩红热疫情暴发。
参考文献
[1]王显军,毕振旺.基层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手册[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8-283.
[2]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