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什么时候,马路对面摆了一溜黄色自行车。
虽然隔着马路,这些精致的小黄车还是引起了老刘的注意。作为干了大半辈子修理自行车的手艺人,无论是职业习惯还是好奇心,他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起先,他并不认为这些小黄车跟自己有多大关系,只是那新崭崭、黄灿灿的光芒勾得他心里一阵阵发痒。再看看自己铺子里摆的黑黢黢的旧车,他自然而然地要往对面那里多瞧上几眼。
兴许要举办什么比赛吧,或者广告促销?老刘猜测。这样的事情在城市里司空见惯。现在一些商家隔三差五都要搞一些促销活动,还能抽奖,奖品就是电视机、自行车啥的。可奇怪的是,自从这些小黄车从一辆大车上卸下来之后,并无人看管,像没爹的孩子,刮风下雨听之任之。这让老刘有点捉摸不透。
疑惑归疑惑。每次过完眼瘾后,老刘总像受到什么启发一样,迅速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干得格外卖力,手里的工具敲得叮当作响。
像老刘这样的手艺人,早年来到城市里讨生计,吃过很多苦,辗转过很多地方。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扎下根,兢兢业业干好老本行自不必说,他们也在竭力和城市融在一起。虽然干的是底层最累最苦的活儿,虽然还属于无名无分的外来人口,但是,他们心理上还是有别于那些候鸟般漂浮不定的“打工族”,他们更愿意以城里人自居。
所以,安分守己、不受外界干扰,已成为老刘们的职业素养。
老刘每天早早地起床,早早地把门打开,洒水扫地,把门前的空地收拾得干干净净,营造出整洁利落的景象。然后照例把他那套吃饭的家伙搬出来,擦拭一番,摆放整齐。工具箱、打气筒、轮毂胶胎、各种配件,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等把这些东西都收拾好了,屋里燃气灶上的早餐也就冒出了一圈圈热气。老刘随便冲了一把脸,坐在那把“吱吱呀呀”又黑又亮的藤椅上,不紧不慢地吸溜着热粥,边吃边欣赏着过往行人。
“刘氏修车铺”就这样沿着每天不变的节奏开张了。
生意好的时候,客人上门早,老刘把饭碗一推,那条油腻的破毛巾往背上一搭,二话不说就忙上了。干这一行几十年,可以说自行车在他手里就像变魔术,敲敲打打转眼就能修好。就是稍微繁琐的扒胎补气,也不过十来分钟。
老刘的好手艺赢得了好口碑,附近几条街巷的居民都慕名而来。他自己也颇为自信,坚信咱们国家是自行车大国,现在又倡导绿色出行,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骑车了,以后自己的生意只能越来越好。每每想起未来,老刘心里就升起一片希望的田野。
现在大街上出现了小黄车,起初老刘也没认为能对自己有多大影响。他从别人口中得知那叫“共享单车”。名字挺时新,就是随便骑,至于怎么操作他并不了解,只是看很多年轻人拿手机在车屁股上晃来晃去就把车子推走了。乖乖,这真新鲜,手机也能开锁!
老刘有好几次按捺不住好奇想去探个究竟,又怕别人说闲话,毕竟同行是冤家。终于,他在一个人少的傍晚来到一辆小黄车近前,掏出自己的手机学着别人的样子,在车子屁股上晃来晃去,可是晃了半天车锁也没打开。正当他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一个小伙子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身边,跟他说:“叔,您的手机不行,太老了。”老刘的脸立刻红到了脖颈。
老刘心想:我的手机不行,可我修车行啊,这小黄车也有坏的时候,总有用到我的那一天。想到这里,老刘又恢复了满满的自信。
当越来越多的小黄车在大街上横行的时候,老刘甚至深感欣慰。他想,再多一些才好呢,到时候修车的还不排成长队?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并没有出现老刘想要的结果,非但没有一辆小黄车上门,整个生意还莫名地淡了很多,连那些老主顾们也不来了,自个儿家的车都不骑了,改骑小黄车了。
老刘想不出其中的道道儿,还是正常开门营业。早上吃完早饭,沏上一壶茶。茶水喝得没味了,上两趟厕所,太阳也转到正午了,却不见一单生意。一连数日,天天如此。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收入下降,事关重大,老刘也没有心思喝茶了,不得不严肃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老刘断定问题就出在小黄车身上。没有小黄车之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鋪子开得顺顺当当。肯定是小黄车影响了自己的生意,阻断了自己的财路。他越想越生气,真想上去把它们砸个稀巴烂,那黄灿灿的颜色不再吸引他的眼球,相反只能燃起他的怒火。
生气归生气,有一点让他想不通,这些小黄车怎么就坏不了呢?车胎也不漏气,这可就太奇怪了。他夜里睡不着还在想:反正你砸我饭碗,我也不会让你好受。你不是不漏气吗?那我就给你放点气,也算是给我出口气了。于是他就穿起衣服,实施他的报复行动。
外面很黑,路灯坏了很久,没有车辆也看不到行人。第一次干这事儿多少有些不光彩,老刘心虚得很。他尽力克制自己,轻手轻脚趟到马路对面,来到小黄车固定停放点,黑乎乎摆着长长一溜儿小黄车。老刘先抓住靠边的一辆,使劲儿地按了按车身,又提在手里摇了摇,小黄车结实得像精壮的小伙儿,都没发出半点儿声响。凭着多年练就的手感,他一试就知道质量确实很好。
啧啧,真是好东西!他心里想着,又把车子轻轻放回原处。他蹲下来顺着轱辘找气门芯,摸了一圈儿没摸到。就在这时,他听到停放点那头发出“噗噗”的声音,这下可把老刘吓坏了,他压低身体不敢出气。在确信没人往这边来之后,才敢把脑袋抬起来。他看见一个黑影正拿着什么东西挨个儿往车座上划呢,“噗噗”声就是划车座发出的。紧接着这个人像练铁腿功一样,一脚踹倒一辆小黄车,不大工夫就倒了一片。
老刘惊呆了!小黄车叮咣倒地的声音刺痛了他的心。虽然之前他对小黄车一肚子怨气,可现在看到它们东倒西歪躺在地上,怨气一下子就转化成了怜悯、心疼。跟车子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看到它们就有着说不出的亲切感,他实在不忍心目睹它们受到如此虐待。
于是,老刘站起身挺直腰杆,大踏步地朝黑影走过去。他干咳了两声,原以为那人听到就会溜走,结果那人置之不理。老刘弯腰扶起小黄车,发现每个车座都被划开了长长的口子,这下他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了。他迎着那人的怒骂和酒气冲上去,和他扭打成一团,任凭酒瓶胡乱地砸下来,他死死地缠住他。
不知过了多久,两个人都累了,那个醉汉竟昏昏睡去。老刘无力地抱着他,脸上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淌下来。多亏早班的环卫工发现了他俩,报了警,把他们双双送到了医院。
出院的那天老刘成了英雄,脑袋上缠着纱布,强打笑脸配合着街道领导的慰问,以及一名小记者没完没了的拍照。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小黄车的负责人也来看望他,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大通感谢的话,最后问他需不需要公司帮助。老刘摇头,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你们的气门芯在哪儿?”这个负责人愣了一下回答:“我们的车胎是实心橡胶轮胎,不需要充气。”老刘自言自语道:“难怪呢!”
以后的日子,伤好之后的老刘继续着修车铺的生意,只是他在干老本行的同时,还多了一个身份:小黄车管理员。每天负责把小黄车收集起来摆放好,从那以后,这片的车子再也没有出现乱停乱放的现象,人为损坏的情况也少了。老刘忙得不亦乐乎,人家问:给了你多少钱?老刘一乐,说,多少都不嫌少,谁叫这辈子跟车子有缘呢!
作者简介:吴文远,安徽省寿县人,退伍军人,北京海淀区作协会员,曾在《解放军报》《广东公安报》《战友影视报》《歌词天地》《南风》等报刊上发表作品。
(责任编辑 王瑞锋)
虽然隔着马路,这些精致的小黄车还是引起了老刘的注意。作为干了大半辈子修理自行车的手艺人,无论是职业习惯还是好奇心,他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起先,他并不认为这些小黄车跟自己有多大关系,只是那新崭崭、黄灿灿的光芒勾得他心里一阵阵发痒。再看看自己铺子里摆的黑黢黢的旧车,他自然而然地要往对面那里多瞧上几眼。
兴许要举办什么比赛吧,或者广告促销?老刘猜测。这样的事情在城市里司空见惯。现在一些商家隔三差五都要搞一些促销活动,还能抽奖,奖品就是电视机、自行车啥的。可奇怪的是,自从这些小黄车从一辆大车上卸下来之后,并无人看管,像没爹的孩子,刮风下雨听之任之。这让老刘有点捉摸不透。
疑惑归疑惑。每次过完眼瘾后,老刘总像受到什么启发一样,迅速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干得格外卖力,手里的工具敲得叮当作响。
像老刘这样的手艺人,早年来到城市里讨生计,吃过很多苦,辗转过很多地方。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扎下根,兢兢业业干好老本行自不必说,他们也在竭力和城市融在一起。虽然干的是底层最累最苦的活儿,虽然还属于无名无分的外来人口,但是,他们心理上还是有别于那些候鸟般漂浮不定的“打工族”,他们更愿意以城里人自居。
所以,安分守己、不受外界干扰,已成为老刘们的职业素养。
老刘每天早早地起床,早早地把门打开,洒水扫地,把门前的空地收拾得干干净净,营造出整洁利落的景象。然后照例把他那套吃饭的家伙搬出来,擦拭一番,摆放整齐。工具箱、打气筒、轮毂胶胎、各种配件,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等把这些东西都收拾好了,屋里燃气灶上的早餐也就冒出了一圈圈热气。老刘随便冲了一把脸,坐在那把“吱吱呀呀”又黑又亮的藤椅上,不紧不慢地吸溜着热粥,边吃边欣赏着过往行人。
“刘氏修车铺”就这样沿着每天不变的节奏开张了。
生意好的时候,客人上门早,老刘把饭碗一推,那条油腻的破毛巾往背上一搭,二话不说就忙上了。干这一行几十年,可以说自行车在他手里就像变魔术,敲敲打打转眼就能修好。就是稍微繁琐的扒胎补气,也不过十来分钟。
老刘的好手艺赢得了好口碑,附近几条街巷的居民都慕名而来。他自己也颇为自信,坚信咱们国家是自行车大国,现在又倡导绿色出行,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骑车了,以后自己的生意只能越来越好。每每想起未来,老刘心里就升起一片希望的田野。
现在大街上出现了小黄车,起初老刘也没认为能对自己有多大影响。他从别人口中得知那叫“共享单车”。名字挺时新,就是随便骑,至于怎么操作他并不了解,只是看很多年轻人拿手机在车屁股上晃来晃去就把车子推走了。乖乖,这真新鲜,手机也能开锁!
老刘有好几次按捺不住好奇想去探个究竟,又怕别人说闲话,毕竟同行是冤家。终于,他在一个人少的傍晚来到一辆小黄车近前,掏出自己的手机学着别人的样子,在车子屁股上晃来晃去,可是晃了半天车锁也没打开。正当他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一个小伙子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身边,跟他说:“叔,您的手机不行,太老了。”老刘的脸立刻红到了脖颈。
老刘心想:我的手机不行,可我修车行啊,这小黄车也有坏的时候,总有用到我的那一天。想到这里,老刘又恢复了满满的自信。
当越来越多的小黄车在大街上横行的时候,老刘甚至深感欣慰。他想,再多一些才好呢,到时候修车的还不排成长队?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并没有出现老刘想要的结果,非但没有一辆小黄车上门,整个生意还莫名地淡了很多,连那些老主顾们也不来了,自个儿家的车都不骑了,改骑小黄车了。
老刘想不出其中的道道儿,还是正常开门营业。早上吃完早饭,沏上一壶茶。茶水喝得没味了,上两趟厕所,太阳也转到正午了,却不见一单生意。一连数日,天天如此。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收入下降,事关重大,老刘也没有心思喝茶了,不得不严肃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老刘断定问题就出在小黄车身上。没有小黄车之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鋪子开得顺顺当当。肯定是小黄车影响了自己的生意,阻断了自己的财路。他越想越生气,真想上去把它们砸个稀巴烂,那黄灿灿的颜色不再吸引他的眼球,相反只能燃起他的怒火。
生气归生气,有一点让他想不通,这些小黄车怎么就坏不了呢?车胎也不漏气,这可就太奇怪了。他夜里睡不着还在想:反正你砸我饭碗,我也不会让你好受。你不是不漏气吗?那我就给你放点气,也算是给我出口气了。于是他就穿起衣服,实施他的报复行动。
外面很黑,路灯坏了很久,没有车辆也看不到行人。第一次干这事儿多少有些不光彩,老刘心虚得很。他尽力克制自己,轻手轻脚趟到马路对面,来到小黄车固定停放点,黑乎乎摆着长长一溜儿小黄车。老刘先抓住靠边的一辆,使劲儿地按了按车身,又提在手里摇了摇,小黄车结实得像精壮的小伙儿,都没发出半点儿声响。凭着多年练就的手感,他一试就知道质量确实很好。
啧啧,真是好东西!他心里想着,又把车子轻轻放回原处。他蹲下来顺着轱辘找气门芯,摸了一圈儿没摸到。就在这时,他听到停放点那头发出“噗噗”的声音,这下可把老刘吓坏了,他压低身体不敢出气。在确信没人往这边来之后,才敢把脑袋抬起来。他看见一个黑影正拿着什么东西挨个儿往车座上划呢,“噗噗”声就是划车座发出的。紧接着这个人像练铁腿功一样,一脚踹倒一辆小黄车,不大工夫就倒了一片。
老刘惊呆了!小黄车叮咣倒地的声音刺痛了他的心。虽然之前他对小黄车一肚子怨气,可现在看到它们东倒西歪躺在地上,怨气一下子就转化成了怜悯、心疼。跟车子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看到它们就有着说不出的亲切感,他实在不忍心目睹它们受到如此虐待。
于是,老刘站起身挺直腰杆,大踏步地朝黑影走过去。他干咳了两声,原以为那人听到就会溜走,结果那人置之不理。老刘弯腰扶起小黄车,发现每个车座都被划开了长长的口子,这下他的怒火被彻底点燃了。他迎着那人的怒骂和酒气冲上去,和他扭打成一团,任凭酒瓶胡乱地砸下来,他死死地缠住他。
不知过了多久,两个人都累了,那个醉汉竟昏昏睡去。老刘无力地抱着他,脸上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淌下来。多亏早班的环卫工发现了他俩,报了警,把他们双双送到了医院。
出院的那天老刘成了英雄,脑袋上缠着纱布,强打笑脸配合着街道领导的慰问,以及一名小记者没完没了的拍照。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小黄车的负责人也来看望他,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大通感谢的话,最后问他需不需要公司帮助。老刘摇头,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你们的气门芯在哪儿?”这个负责人愣了一下回答:“我们的车胎是实心橡胶轮胎,不需要充气。”老刘自言自语道:“难怪呢!”
以后的日子,伤好之后的老刘继续着修车铺的生意,只是他在干老本行的同时,还多了一个身份:小黄车管理员。每天负责把小黄车收集起来摆放好,从那以后,这片的车子再也没有出现乱停乱放的现象,人为损坏的情况也少了。老刘忙得不亦乐乎,人家问:给了你多少钱?老刘一乐,说,多少都不嫌少,谁叫这辈子跟车子有缘呢!
作者简介:吴文远,安徽省寿县人,退伍军人,北京海淀区作协会员,曾在《解放军报》《广东公安报》《战友影视报》《歌词天地》《南风》等报刊上发表作品。
(责任编辑 王瑞锋)